建设|未来五年 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这样做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新的《指导原则》以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顺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全面指导各地制定《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文件定位具有前瞻性、内容具有针对性、方法具有创新性,为充分体现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构建优质均衡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工具指引。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和相关领域专家围绕文件主要内容解读来看,国家卫生健康委本次制定的《指导原则》相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16-2020年)》有新亮点和新特色。一方面,增加了数学模型、规范公立医院分院区设置、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监测和评估等内容。另一方面,针对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等内容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和指示。
建设|未来五年 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这样做】建构制度环境 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
《指导原则》明确医疗机构设置的五个基本原则,确定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重要作用。要求将各级各类、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隶属关系、不同服务对象的医疗机构统一规划布局,有利于引导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率和效能。
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增量前提下应对好各方的资源配置要求,是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解决的关键难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罗力认为,《指导原则》回答了这一关键难题。
罗力表示,《指导原则》明确了医疗资源进一步有序增加、政府办医和社会办医同步发展的大方向,给出了资源总量配置目标、单体医院床位规模、设置分院区的前提条件、分院区的建设要求等指导性意见,从方向指引到量化标准,建构了一个推动医院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的制度环境,预期可以有效形成康复护理、薄弱地区、基层力量提升的助力,实现多方共赢,化解前述关键难题。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机制设计。
在鼓励社会办医方面,《指导原则》明确,拓展社会办医空间,社会办医区域总量和空间不作规划限制。鼓励社会力量在康复、护理等短缺专科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牵头成立或加入医疗联合体。加强社会办医的规范化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同质化水平。探索社会办医和公立医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协作。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备案制管理。
围绕高质量发展 以数学模型精细化指导卫生资源配置
在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主题下,如何精细化指导各地配置卫生资源,是医疗卫生领域发展的一大命题。《指导原则》提出,医疗机构设置的主要指标和八个方面的总体要求,并设置了多个数学模型。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付强认为,《指导原则》开创性地采用了多个数学模型,指导各地精准把握当前现状,测算未来需求。一是提出测算必需床位数的模型,由人口总量和结构、住院率、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次数、流入和流出人口等因素综合评估;二是提出测算必需医师数的模型,由人口总量和结构、诊疗人次、住院人次、流入和流出的诊疗和住院情况、以及调整系数K等因素综合评估;三是提出床位需求系数R,用于评估公立医院当前发展阶段是否应设立分院区,由所在地人口总量和结构、流入人口、入院人数、住院率、服务半径对应的床位权重等综合评估。
罗力则认为,医院建设发展阶段测算模型有助于确定优质公立医院可以举办分院区的标准。另外,《指导原则》也规范了公立医院分院区设置,原则上支持部分综合实力强的公立医院,在严格控制单体规模基础上建设分院区。
健全疫情救治体系 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流向薄弱区域
《指导原则》明确,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依托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医院,在全国分片区建设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级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为龙头,相关医疗机构共同组成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网络。建立完善不同院区间统筹管理制度,强化防治结合、平急结合,加强重大疫情救治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确保重大疫情发生时迅速转换功能。
罗力认为,《指导原则》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流向薄弱区域、做好疫情储备,强调了公立医院分院区要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设。
随着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探索运用智能化的信息手段提升医疗质量效率,改善医疗服务体验,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建设智慧医院的进程。《指导原则》中提出,构建优质均衡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强化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切实落实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并规范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疗。
付强认为,这是《指导原则》创新性提出的一大重点领域,顺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持续引导重点领域健康发展,是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围绕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