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师兄讲故事(作者讲故事的鱼)

现在谁还写日记啊?确实,自从手机普及之后,除了学校老师要求学生必须写日记之外,估计是很少有人写日记了 。但是,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作家方方,她不仅写了《武汉日记》,而且还集结出版了 。


宋师兄讲故事(作者讲故事的鱼)

文章插图
方方
她的日记不仅仅是出版了,而且是“光速”地在海外出版了 。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现在竟然还有人写日记?竟然能够如此迅速地在海外出版?作家方方的日记,因为当时的特殊性,主要靠“听说”、“据说”、“听朋友说”而写成的 。
虽然作家方方一再坚持,说自己得来的消息是“真实可靠”的,但终究还是引来了不少的质疑 。既然是“日记”嘛,那“真实”就应该是第一位的 。真实的经历,真实的所见所闻,真实的想法,反正离不开“真实”二字 。


宋师兄讲故事(作者讲故事的鱼)

文章插图
方方
还有一个现象,也特别有意思,那就是作家好像都偏好“讲故事”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在获奖感言中讲了几个“故事” 。阎连科在获得纽曼华语文学奖时,在获奖感言里也讲了几个“故事” 。
莫言的“诗体小说”《饺子歌》,在《北京文学》发表后,接受采访时,最先还是讲了一个“故事” 。由此看来,作家确实是偏好“讲故事”的 。既然是“讲故事”,而不是“写故事”,那首要的要求还是“真实性” 。


宋师兄讲故事(作者讲故事的鱼)

文章插图
莫言
我们不能随便编一些东西,然后以“讲故事”的方式讲出来 。在我们看来,讲出来的故事,那一定是真实存在过的 。而写出来的故事,比如小说,那可以虚构 。所以,我们听到故事,一定就会信以为真 。
莫言“拾麦穗”的故事、“吃煤”的故事,阎连科“一颗糖”的故事,都引起了热议 。其真实性我们无法考证,,但我们都相信是真的 。所以,“讲故事”和“写日记”一样,“真实性”处于第一位 。至于,到底要讲哪些故事,要写什么样的日记,那就由他们自己选择了 。


宋师兄讲故事(作者讲故事的鱼)

文章插图
阎连科
有意无意之间,每个人写日记或者讲故事,那都是带有目的性的 。而这种“目的性”,必然就是选择的主要依据 。他们选的故事或者是内容,一定会为这个“目的”来服务 。否则,我们看到听到的事情这么多,怎么偏偏就是这些被讲出来,或者是被写下来了呢?
莫言讲“吃煤”的故事,是要证明当时生活的艰难,讲“拾麦穗”的故事,是要表明母亲生活的不易 。阎连科讲“一颗糖”的故事,是要说明“爱”无所不在,甚至可以让人忘记仇恨 。作家方方写日记,是为了“记录在案”,为了“追责”,为了打“美好的仗” 。


宋师兄讲故事(作者讲故事的鱼)

文章插图
莫言
但是,有时候“目的性”太强,难免就带有个人主观的感情色彩 。即使是真实的事情,也会在这种感情色彩的渲染下,突出一部分东西,而弱化了另一部分东西 。甚至还有可能,有些虚构的因素在里面 。
【宋师兄讲故事(作者讲故事的鱼)】所以,其实“日记”是不好写的,“故事”也是不好讲的 。日记写着写着就有可能“跑偏”了,故事讲着讲着可能就添了一些料了 。无论如何,一篇不真实的日记,或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那都是危害不小的 。


宋师兄讲故事(作者讲故事的鱼)

文章插图
方方
因为是“日记”,人们便把它当成了真实的存在,因为是讲出来的“故事”,人们便把它当成了真人真事了 。如果在这里面,虚构一些东西,人们还是会信以为真 。这可不是像写小说那么好玩的事,更没有那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
所以,“日记”还是少些为好,“故事”还是要少讲为妙 。不能打着“日记”或者是“故事”的旗号,根据自己的目的,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写或者是讲 。如果是这样,那干脆去写小说得了,那里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