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识破生活中的谎言?
楚门:你是谁?
克里斯托弗:我是创造者 , 创造了一个受万众欢迎的电视节目 。
楚门:那么我是谁?
克里斯托弗:你就是那个节目的明星 。
楚门:那么一切都是假的?
克里斯托弗:你是真的 , 所以才有那么多人看你 。 听我劝告 , 外面的世界跟我给你的世界一样虚假 , 有一样的谎言、一样的欺诈……
上述对话出自电影《楚门的世界》 。
电影的主人公楚门从出生开始就是一场大型真人秀节目的主角 , 他生活中的每一秒都有上千部摄像机对着他 , 他周围的所有人都是演员 , 包括他最好的朋友、身边的妻子……所有人都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编织着近乎完美的谎言 。
文章图片
图源:《楚门的世界》
当楚门决心逃出这个虚假的世界 , 该节目的制片人克里斯托弗想尽办法竭力阻止 , 于是发生了上面的对话 。
正如对话所言 , 楚门的世界是假的 , 但楚门是真的 。 我们每个人都是楚门 。 我们生活的世界确实和克里斯托弗所创造的世界一样 , 不乏谎言和欺诈 。
但也正如电影结局楚门毅然走出被设定的虚假世界、迈向真实世界一样 , 人类也从未停止识别谎言、探寻真相的步伐 。
人为何要说谎?
尼采说:“为了生活 , 我们需要说谎 。 ”
无论古今中外 , 谎言在人们的生活中都非常普遍 。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少遭遇谎言 , 那可能是因为多数情况下你还被蒙在鼓里 。
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被欺骗 , 但是我们自己又避免不了对别人说上几句谎话 。 于是 , 我们在痛斥说谎者的同时 , 自己却不能停止说谎 。
这个谎非说不可吗?
首先 , 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从未说过谎的人 。
现代社会生活中充满了谎言 , 正如著名生物学家罗伯特·特里弗斯(RobertTrivers)在其著作《愚昧者的愚昧》中所言:“我们都是彻头彻尾的骗子 。 ”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 , 为了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不上当受骗或少上当受骗 , 长久以来 , 人们苦苦追寻着谎言的本质以及识别谎言的有效线索 。
文章图片
电视剧《千谎百计》的主角就是一名测谎专家 , 他可以从人们的面部细节分辨出一个人是否在说谎 。 图源:《千谎百计》
其次 , 生活中也需要适当的“谎言” 。
有时候生活中的很多谎言并无恶意 , 而是出于礼貌应对 。 在现实生活中出于为他人着想而说的善意谎言并不少见 。 从社会交往的角度看 , 善意谎言只要适度 , 就会有利于社会交往和人际和谐 。
文章图片
电影《美丽人生》中 , 父亲在集中营里 , 骗儿子这是一个“赢得坦克”的比赛 。 图源:《美丽人生》
假设你与一位多年不见的好同学相见 , 你可能会说下面哪句话呢?
A:很多年没见 , 你可一点都没变 。
B:哎呀 , 你胖了 , 头发白了 , 也稀疏了 , 你看上去老了好多 。
如果选A , 听者可能认为你在撒谎 , 但听者往往乐于接受这善意的谎言 。 如果选B , 听者或许再也不想见到你 , 人们并不总是想知道事情的真相 。
马克·吐温说过:“大家都在说谎 , 每一天、每一小时 , 清醒时、沉睡时 。 ”由此 , 我们可以看出 , 说谎也是人们适应生活和生存的需要 。
说谎的动机
人们编造各种各样的谎言 , 大多是在不同动机的“驱使和指导”下出现的 。
影响说谎的动机有内因和外因 , 最大的内因是需要和内驱力 。
比如说小偷偷了某物 , 却说自己没有偷 , 因为某物对他来说充满了诱惑 , 获得某物就是偷盗的诱因 。
诱因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驱使人们得到它;另一种驱使人们远离它 。 比如人们做错事不想被惩罚 , 就会用说谎来逃避 。
文章图片
楚门的朋友信誓旦旦承诺自己不会“欺骗”他 , 但他为了工作 , 只能继续维持谎言 。 图源:《楚门的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 , 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 。 所以当有人说谎时 , 可以先了解他的需求或找到其诱因 , 顺藤摸瓜就能找出原因 。
说谎成瘾的说谎癖
心理学上还有一种被称为“说谎癖”的心理疾病 。
无缘无故地去欺骗别人 , 说谎的时间过长或次数过频 , 以至于对那些被谎言蛊惑的人甚至是自身造成某种危害时 , 这样的说谎就是一种病态了 。
说谎成瘾的人 , 即使在不需要说谎的情况下仍然有意或习惯或自然地说谎 , 有时候是为了中伤别人 , 当看到有人相信谎言时便沾沾自喜 , 说谎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有的说谎者则仅仅是用撒谎来获得变态心理的满足 , 造成吹牛骗人的实际后果 , 虽然屡屡被揭穿仍然乐此不疲 。
病态说谎强迫症 , 通常有以下几点特征:
他们的谎言常常会持续多年 , 有的时候甚至终身 。 有些人在直到他们死前的那一刻都在坚持自己这段虚构的经历 。
不同于妄想症的夸夸其谈 , 说谎癖患者的谎言有些时候是基于现实的基础上编造出来的 , 这种贴近现实的谎言听上去很像真的 , 而且说谎者往往编造出大量的细节和故事背景 。
在整个层面上来看 , 故事是假的 , 但是细节和素材是真的 。 在某种程度上来看 , 有点像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 , 事都是真实发生的 , 有的甚至来源于别人的生活 , 但是被说谎者在时间及空间上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及加工 。
他们的反应速度很快 , 噼里啪啦说上一堆细节 , 但是又好像答非所问 , 在关键问题上含糊其辞 。
如果有人质疑他们的谎言 , 他们会表现得非常震惊、生气、沉默不语或者奋起反击 , 有时眼神还会飘忽不定 。 如果有人看穿他们 , 他们会自动远离 。
他们中人往往缺乏共情能力 , 对别人的感受漠不关心 , 只在意自己的面子 。
他们很会讲故事 , 是一个好演员 , 知道怎么抓住或转移别人的注意力 , 擅长操控别人的心理 。
他们不仅欺骗特定的目标 , 一旦有需要 , 也会习惯性地欺骗身边的人 , 他们有认知能力 , 知道这是错的 , 但是难以抑制说谎的冲动 。
谎言是否值得被原谅
谎言是否被值得原谅还需看是否对其他人造成了伤害 , 以及伤害程度 , 总之就是要看谎言的实质究竟是利他还是利己 。
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 , 谎言是很难被原谅的 ,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记得多年前 , “一档相亲真人秀”节目上有过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穷人冒充有钱人和你恋爱 , 然后被你发现 。 你会如何反应?85%的人选:坚决断绝关系 , 诚实是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
但是如果一个有钱人冒充穷人和你恋爱然后被你发现 。 你会如何反应?85%人选择:继续交往 , 我爱的是他的人 , 不是他的钱 。
的确 , 谎言是否值得原谅需要看很多方面的条件 。
同样都是撒了谎 , 但是后者的行为会被原谅 , 而前者却被大部分人拒绝 , 甚至认为是品质问题 。 因为他们考虑问题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 是否会得到原谅其实与诚实无关 , 而与谎言是利他还是利己有密切关系 。
在现实生活中 , 每个人都避免不了说谎 , 却往往要求其他人忠诚 。
因为人们多会对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 即便是说了谎也会认为有说谎的必要 , 也是为对方着想 。 而出于自我保护 , 对别人的行为就不会像对待自己那般宽容 , 被谎言所欺骗的人们心理上的巨大愤怒及其它心理体验 , 让那些说谎行为的受害者无法原谅说谎的人 。
文章图片
图源:日剧《我的丈夫工作无能》
还有一些人只对最亲近的人说谎 , 尤其爱人 , 按照他们的逻辑 , 认为无论怎样爱情始终不会变 , 对方也会理解并原谅自己 , 于是 , 多年来一直放纵自己欺骗对方 。 他们不愿失去自己 , 但最终生活让他们失去了信任 , 同时失去了婚姻 。
世间说谎的人千千万万 , 说出的谎言也各有千秋 , 但唯一的相同点是那虚假的话语 。
谎言的诞生是说谎者深思熟虑地斟酌、处心积虑地思考的结果 。 于是 , 如何有效识别谎言 , 始终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
谎言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机制 , 识别谎言不能仅仅只靠几个表情和动作 。
【如何科学识破生活中的谎言?】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所写的《说谎心理学教程》 , 基于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前沿研究 , 从谎言的心理机制、行为线索、社会文化影响、识谎训练、识谎技术及应用等多个方面展开 , 全面梳理了说谎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和脉络 。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话:“不要去欺骗别人 , 因为你能骗到的人 , 都是相信你的人 。 ”
了解神经科学、行为心理学、认知科学等知识
熟知谎言背后的机制和原理
掌握科学识谎的工具
说谎和识谎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猫鼠游戏”
人人都可能说谎
但并不是人人都会有效地辨别谎言
-End-
编辑:Cellur|审核:Yoyo
2022.1.18
【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向原创致敬
- 婚外感情,如何反观自己?
- 30岁的女人,该如何净化自己的内心?
- 老婆得了癌症,我该如何应对?
- 如何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
- 经历背叛的婚姻,该如何修复?
- 如何放下对婚外恋的留恋?
- 如何让女人上瘾:别拿金钱代表真心,这两个行动更有效
- 美味佳肴|这类特殊人群如何健康过年
- 健康|这3类慢性疾病患者如何健康过年
- 春节|春节期间如何预防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