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的距离长长的线(较长的距离用什么单位)

作者:八斗筐

1:
远、近或静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在这三种距离之间游移 。

想要具体形象的去说明“距离”在人际关系中的微妙作用,非得引用一个物理学名词不可,它就是“参照物” 。既然此文是以探讨人际距离为核心,那么参照物肯定得是人 。思前想后,张王李赵,选谁都容易得罪人,干脆自己顶上吧 。于是,我不再是“我”,而只是一个事先选定的、假设不动的、作为基准的物体 。

如果我的生活圈中有一百人,那么他们之中的百分之九十五都会长期与我保持一种“静止不动”的关系 。虽然这种“静止”不是绝对,却也表明我与这些人的关系可能永远都只会停留在陌生人阶段 。即便彼此有在某处相遇一面的可能,也不过是稍纵即逝的点水之缘 。

真正能与我发生远近关系的人只占这一百人之中的百分之五左右,他们可以被称为是我的“身边人”,而这些身边人以及他们与我的远近关系也不会保持一成不变 。

远的时候可能更近,一旦靠近却又觉得遥远 。隔纱看人总会有更多想象,当想象的距离被拉近为真实时,许多之前停留在自我意识空间中的美也随之消失 。

身边那几个忽远忽近的人便是能左右自己喜忧之人,令我深谙“相见容易相处难”之理 。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身边人也会发生变化,有的越走越远,直到又近乎于陌生人;有的越来越近,最终成为枕边人 。无论远近来去的人怎样变化,他们的数量基本都会维持在“五”的上下,出入不大 。往上,少有人能越过“十”这个界限;向下,极端孤僻者也至少会有“一”来保底 。

身边人中,健在的父母肯定是绕不开的两位“重量级人物” 。与我而言,童年往前的岁月自己与父母最近,相信这不会是特例 。那时的自己就像是一只柔嫩的肉虫,各方面机能都尚处于“低配”时期,需要在父母的羽翼庇护下去躲避“天敌”与灾祸,哪会存有什么独立之心 。

随着体能与心智的并行增长,我与父母的关系也逐步进入到对抗阶段,俗称“叛逆期” 。那时我们之间的距离无疑是最远 。

在某一特定时间,无缘由的反对家长似乎是一件特别牛、特别拽的事情,可惜在时间这块无形的试金石之下,许多事到最后还是应验了父母当年的判断,让多少如我这样的充耳不闻者徒留后悔与唏嘘 。

当自己在青春期之后又一次从心底承认父母的正确时,也意味着彼此的对抗期渐入尾声 。不是因为妥协,而是经历越多就越懂为人父母者的难与苦、真与纯 。

女性天生叛逆期就短,因而她们与父母的距离更近 。

长大离家后的男性(只有大多数)胸中所怀多是开疆辟土的雄心,其专注力更多都是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 。由于天性使然,成年后的女性会比男性更现实,更缺乏理想主义情怀,自然也就愿意更多的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相较于男性的“火爆”与“执着”,女性更稳定平和,抗压能力也普遍高于男性 。女性更具耐心,更善于陪伴与倾听,当然也更容易与日渐衰老的父母相处 。

由于血缘关系的原因,无论有多少矛盾,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仍会是处于一种近距离的区间内,且一直比较稳定 。

真正令人困惑、总是摇摆不定、扑朔迷离的距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 。不论一男一女由远及近,走在一起的动因是什么(当然不会都是爱情),在甜蜜期过后多少都会引出一条弯路或者险途,以至于彼此最后可能水火不容,一拍两散,由最近变成最远 。

2:

记得曾经有一个特别流行的比喻,说男人是火星,女人是金星,借以阐释彼此间距离之远 。其实我觉得这可不是远近的问题,而是多数时候男女之间根本就是难以相交 。无论做多么努力的尝试,想让男女之间的交流与相处做到无缝对接都是妄想,因为他们就是在人类细分下的两个物种 。

在我看来,一男一女相互走近的起点与精神关系不大(起码普遍情况是这样),更多时候都是源于原始的“性冲动” 。因为彼此有了那个想法,自然就愿意靠近,剩下的就是找机会去完成它 。

既然开始就不是源于真正有利于拉近彼此距离的“精神交流”,何谈在“肉体生厌”之后的“精神碰撞”?

尽管诱因相同,但性这件事对于男女的意义却并不一样,一攻一守,差别巨大 。我不想得罪男女任何一方,只是说一些基于普遍性的实话 。

对多数男人而言,性本身就是一种武器,而性对象则是猎物 。捕猎并不存在一个猎人只能捕获一只猎物的道理 。从理论上讲,猎人越强势,武器越精良,被他捕获的猎物理应越多,这是本能思维,并没有错 。抛开我们人为设定的各种带有极度私心的条框来看,自然界不正是因此才得到生生不息的延续吗?

女人则有另外的想法 。她们不像男人那样完全被视觉吸引所左右,而是伴随着一些更具现实的考量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去面对性吸引的问题,例如身体健康、物质丰富、言谈文雅、人品正直等等 。在男女相互靠近的初期阶段,许多男人还真如女性朋友们所调侃鄙视的那样,是一头“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 。

也正因为男性在“靠近”阶段时的低智商化(注意:我这里指的可不是那些“别有用心”的男性)才使得男女关系在相处初期普遍都会比较融洽、甜蜜,可惜这种短暂的假象却为之后彼此关系的再进一步埋下了引爆的危机 。

男人们在性冲动期过后普遍都会要求回归自我,偏偏尝到甜头的女人们却不准备放手 。

3:

一般来说,男女问题都不必上升到人品高度,只因距离拿捏太难,才会彼此伤害 。

多数男人都不会情愿将自己彻底委身于男女之情 。之所以用“男女之情”而不用“爱情”去称呼男女靠近之事,是不想再用充满诱惑的艺术修辞去掩饰后者的危险 。正如前面所说,能被称之为”爱情”的距离也不过只是一段由强渐弱的男女“性吸引”过程,因其燃烧炙热且疾速,所以持续时间偏短,冷却后又会令人感到不适,总想再次找回 。

在俗称“热恋期”的距离内,男人为了得到生理满足会不断降低自己的各项要求 。女人也在竭力伪装,想方设方让自己保持一种足以令对方的视觉焦点不至偏移的精致与美丽,借此充分调动起男人的激情 。

既然都在装,装久了肯定会累,这也是注定基于荷尔蒙吸引的“男女之情”难以久长的另一原因 。走过这一阶段再往后延续,就是一段漫长的“亲情”酝酿过程 。

决定不再伪装的两个人本该在尊重对方本性的前提下,先重新认识彼此,然后再决定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双方关系,合则聚,不合则散,可惜这时却总会出现纠结再纠缠的矛盾激化 。

一般来说,问题先会出现在女人身上 。

一旦习惯了男人“走近”时的温暖顺从,当他们开始回归自我时,生性敏感的女人自然难以适应 。

“为什么他们不再听话?”

对于相当一部分女性而言,男人的“听话”就等于是“爱”,这与“顺者为孝”有异曲同工之意 。对此我就不太理解,难道在这个空间只有一次的生命不是自己的?难道为了证明某种情感,即便你让我去死,自己也必须要去做吗?我的意见就不是意见,就不值得你尊重?难道只有被迫低头认同才是“爱”的体现,是彼此距离亲密的证明?

当男人的欲火渐稳渐弱时,他们必然不会再去粘着已经到手的“猎物”(这种比喻很过分,但请相信它很贴切) 。可这并不代表他们要放弃,而是认为双方关系已经稳定,距离已经到位,自己可以去做其它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同时也是为了能够更长久的占有“猎物”(也可以理解为是保护)而做的各种准备(例如去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 。

这种本意是给身边的女性带去更多安全感的举动却往往事与愿违,反倒令她们感到恐慌和质疑 。这种影响再反作用于男性身上时,女人便不再美丽可爱,而是不可理喻 。

4:

“我们为什么会相识?
你我完全不同,
如红糖与粗盐 。

我不明白,
你也不懂,
一瞬间后,
就走进彼此世界 。

靠的太近,
好热 。
于是我想走远些,
更能看清你的脸
和曲线 。
【长长的距离长长的线(较长的距离用什么单位)】
只是稍微一动,
你却拉住我的衣角 。
我拽一拽,
你扯一扯 。
我若偏要向前,
恐怕你会倒;
我若原地不动,
恐怕我会倒 。

尽管努力僵持,
无奈平衡已消失 。
我要的你怕,
你要的我怕,
思前想后,
还是得走 。
过近的距离,
曾令我痴迷,
此刻却窒息 。

我们终究是两条线,
可以靠近,
可以相交,
但请不要缠绕,
并行就好 。”

5:

特别想告诉所有相信并希望“走进对方内心(世界)”的男女朋友们,别傻了,一是你做不到,二是即便你能做到,也绝不会快乐 。

试问自己,你相信有人会爱别人胜于爱自己吗?你会这样要求别人吗?如果以上两条中你至少占了一条,只能说明你的心态不正常,太自私 。假如你因此反驳道:我就是那样的人!结果更可怕,你不仅心态有问题,而且极度危险 。

生活中失去自我的人最容易因失衡而走向极端,随时可能伤害他人 。因为在他们眼中,一旦与别人相处,就会千方百计地将彼此距离无限拉进,拿自己的空间去抢占别人的空间,用自己的意识去控制别人的意识,直到彻底冲破安全距离的防线,导致惨剧发生 。

请记住,我们都只是动物,不是停留在想象中的“神”,没有绝对的无私与高尚,只要能做到在充分尊重自己的同时也能尊重他人就已经很出色 。如果自己认为不必要,内心空间的大门便无需向任何人敞开,要学会坚守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底线,远离一切意欲强行突破者,这样做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 。

男女相处时最忌讳赤裸裸的坦诚相见,这么做的人要么是没经验的傻,要么就是故意 。世界上并不存在“慌言”,它只是基于某种目的的语言幻象,当然有些目的会伤害他人,而有些目的则只为了保护对方 。“善意的谎言”即指后者 。

我愿意相信在男女相处,尤其是未到分裂期时,那些“不太真实”的语言只是在自己迷茫或举棋不定时,为了尊重对方的不得已而为之 。

所有情感专家都明白却又不敢直说对错(怕得罪人)的例子是:在某方的情感选择出现困难,即他(她)的感情世界不再是一对一时,他(她)多数都会选择掩饰 。这不是所谓的“欺(骗”,而是处于“缺边三角形两边交汇点”处的人的普遍心态,因为他们暂时看不清左右两条边哪一条会更笔直、更长远 。基于人类自私的本性,他们会担心草率的放弃任意一边可能对自己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同时也是因为对某一边仍有情感依附,恐怕出现一种鲁莽直接的伤害,才会左右为难,才会选择将现实问题变得不真实 。

他们最想蒙蔽的是自己,而不是对方 。

几乎在所有案例中,对此类人都是清一色的指责与谩骂 。我不明白:凭什么?

试问,有谁在买东西时没有试过货比三家?难道当你在左试右试一双鞋后又果断离去时,店员应该揪住你大声质问:你凭什么试完不买?

那时,你会不会觉得对方有病?凭什么我试穿后就一定要买?

对,凭什么一个人要对所有近距离的情感做出承诺,当他(她)选择用一种软处理的方式试图让双方走出距离困境时,已经是出于一种善念(对于大多数没有不良用心的人而言),这种折磨首先伤害的必然是自己,对方得知后的愤怒更多时候只是源于“不服气”与“不甘心” 。

6:

人在内心深处都需要为自己保留一块净土,可以将那些难以为外人理解或不想被别人看到的私密之事妥善存放 。许多事情与其被人误解与中伤,不如永久封存 。

这不是对谁不忠诚,更与坦诚无关,它是一段在入口处写着“外人勿入”的自我距离,是自己认识自己的空间,即便有害,也只是伤害自己 。

如果谁想以能闯入这块禁区来显示自己与对方的亲密,其结果必然是“轻者不欢而散,重者引火烧身” 。

切记:好奇害死猫!

现在我们的手机就是钱包,所以都有密码 。当男女任何一方提出要知道对方的手机密码时,他(她)就是在点燃一根爆炸力难测的导火索 。

被要求方如果断然拒绝,“手雷”当即引爆,一场各执己见的争论在所难免 。

要求者无非是以“相互坦诚、证明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等说辞步步紧逼,再将自己的手机扔给对方,同时告知其密码,先发制人,证明自己提出要求的公平与合理 。

被要求者若是不能冷静思考,恐怕会一时乱了阵脚,在盛怒下为证明自己的清白而中计 。冷静者则会坚守阵地,只以类似于“我没有必要用此种方式去证明什么”的语言回复搪塞即可,随后便不再理睬 。假如对方仍咄咄逼人,就可以考虑结束关系了 。

而缴械投降者的痛苦则刚开始 。

人际关系中,胜利者很少会选择就此止步,大多数都是得寸进尺 。知道了密码,下一步就是不定时的翻查 。

无论是否经过对方许可,如果没有十分必要的理由,翻查别人手机这件事本身就是完全错误,不应该做 。

当一个人心存防人之心时,翻查他的手机会有发现吗?捉迷藏的游戏一旦开始,这段距离还有继续走下去的意义吗?

被翻查者即便脾气再好也总有愤怒的时候,因为翻查者不能让自己无功而返,即便找不到什么把柄也总能凭空造出些问题 。多数人可能会为了生活平静而选择隐忍退让,但却很少有人愿意接受无理取闹的冤屈 。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胜利者面对被压者的反抗,自觉难以下台 。于是本该及早出现的争执因为一方的让步而被积压的更深,此时爆发必然更烈,也许就再无挽回的余地,甚至可能因为一时冲动而做下令自己悔恨终生之事 。

可这又怨谁呢?为求一时风平浪静而失去原则的容忍,结果大多如此 。

7:

再长的河流也有尽头,再好的脾气也有爆点,逼人太甚至不可收拾,为时已晚 。

俗话说:骂人没好口,打人没好手 。听一听罢了,别拿它当作自己愤怒时的催化剂,越是血气上涌,越要懂得克制 。

人与人交好时要记住保持距离,不要甜如蜜、粘似胶;交恶时更要懂得在对方前冲时,自己选择后退,不能去说些做些火上浇油的话与事 。连退三步(退时注意自我保护)后,若对方仍旧咄咄逼人,不依不饶,没有点到为止之意,该反攻就反攻 。

当然做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在与人相处时尽量无愧于心,同时又能时刻把持住远近尺度,谨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将自己立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 。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恐怕难以在人际关系的危机中全身而退 。

当曾经那一点因为彼此距离过近而摩擦出的火花已不再如星空般迷人,变成令人感觉灼热的火苗时,总有人明知继续玩火可能自焚而不能理性抽身,继续用不该出现的言行去激化言行,用不顾后果的愤怒去煽动愤怒,将火苗层层推高至足以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怒火,惨剧随之到来,待等理智回归时才发现根本不值得 。

我明白被人骂到自己短处时那股难以遏制的怒火,“骂人不揭短”确实不是谁都能做到 。而被骂者心中的“恨”无非有二:一是被误解的委屈;二是被不幸言中 。

被骂者当时的任何辩解与掩饰都是徒劳 。在骂人者已经失去控制力而不断从口中甩出一把把直刺对方心脏的“毒刀”时,其过热的状态根本不可能听进去任何言语,再往前一步就可能是肢体的冲撞 。

想不被这团随时可能吞噬彼此的漩涡拉下黑暗的深渊,必须有一方适时选择示弱与退让 。克制会令人在一段危险的距离即将冲到尽头时得以刹车,不至摔下深谷 。

8:

说了这么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之痛,不禁想起当年何勇在歌中唱出的绝望:交个女朋友,还是养条狗?

我觉得,那些与前者相处太难,屡屡受挫者,倒不如选择后者试试,起码它能让你在遍体鳞伤的绝望中发现原来还有一种生物明白何为知恩图报 。

人与动物的距离一旦走近,就只会越来越近,很难再走出,因为与它们相处只需要本性的简单直接,以心换心,以善得善 。如果说累,最多是需要身体勤快些,但内心却很是轻松、满足 。

“跟狗相处的时间越久,越发现人不如狗 。”

这句话粗听刺耳,颇像骂人 。但若有亲身体会者,必会深知它的正确 。很无奈,也很现实 。

没错,一只动物也许不能帮助我们生火做饭,不会嘘寒问暖,更谈不上去创造价值与推动社会进步,但它却能用自己的方式对为其付出者给予最无私的回馈,甚至不惜献出生命 。

“曾经以为是它离不开我,后来才明白是自己离不开它 。”

周围人眼中已经很难再看到那种流动着纯真与善良的眼神,双眼时常蒙着一层灰,借以掩饰各自背后的各种心思与情绪 。好在家中还有一只它 。凝视着它眼中的清澈,感觉自己也干净了许多,坚硬麻木的心在瞬间被软化,重拾爱的活力 。

与动物相处,我们不会带着过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可能仅仅是希望它能健康快乐的多活一天,与自己相伴 。动物对我们的要求同样也很低,不要伤害,多些陪伴,偶尔再来一些小惊喜便足以令它们开心 。

对于付出的结果要求越少,反而会得到更多,这也许是人类大多难以把握彼此间距离远近的根本原因 。

我们总是深陷于彼此走近后对于各自付出与回报的“不平等”中,难以自拔 。可什么又是真正的平等?外人怎能知晓我们心中那杆秤的平衡点到底在哪里?张口要?拉不下脸;矜持?又不甘心 。久而久之,本来简单的关系便愈发复杂,导致“大恩如仇” 。本该相亲相近的距离变成为离心离德的猜忌,想远离时才发现自己被自己困在了一段距离中,无法抽身 。

对人过得去就好,若能做到不存动机相处已是大义 。真有精力的话,养一只动物,对它多好都不为过,当然前提是不影响其他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