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太多就像牛反刍,稍不注意就陷入精神内耗了
审核专家:李献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作为成年人 ,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 , 无论是面对同事、同学、家人 , 或是上司 , 似乎总有一段时间 , 无论如何努力 , 总也得不到他们认同或赞赏 。 我们开始怀疑 , 也开始不断反问自己: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去年《女心理师》的热播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 大家或多或少地能从人物的片段中联想到身边真实的事件和感受 。
文章图片
剧中的小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 他努力地讨好所有人 , 迎合所有人的请求 , 不拒绝所有人的加压 。 当自己被办公室排挤的时候 , 默默忍受 , 最后被逼到崩溃 。
可能还有很多人觉得这样的不顺情绪很正常 , 但是这就是“精神内耗” 。 在心理学上 , 有一个相关的概念 , 叫“思维反刍” 。
思维反刍是什么?
反刍是从牛、羊等动物的生物学概念中引进来的 , 最初是用来描述食草性动物中在进食的时候 , 会把食物进行反复的吐出和重新消化 。 心理学应用其引申义 , 认为反刍与积极和消极情绪均有关系 。
文章图片
来源丨网络
其中 , 反刍的积极作用在古语中也有例子——三思而行、谋定而后动 , 这本身就是一种良性的自我反思状态 。 然而 , 反刍的消极情绪所带来的危害 , 更不容忽视 。
心理学家NolenHoeksema将思维反刍定义为个体无意识地持续关注自己的行为与思想 , 对当时的负面情绪及产生情绪状态可能的原因、可能带来的后果以及对事件中的细节进行持续而重复的思索 , 而不是积极地解决问题 。
文章图片
作者丨见图
这种精神上的内耗 , 随着时间和程度的延伸 , 可以分为4个层次:
第1层——影响个人的情绪;
第2层——降低生活质量;
第3层——降低信心 , 透支心力;
第4层——恶性循环 , 心理失衡 。
1999年 , 心理学家Fritz将思维反刍的内容具体分为
情感、认知以及行为
三个层面 。
情感方面
的思维反刍主要是情绪性反刍 , 指个体持续停留在对事件的消极感受上 , 如“这感觉太糟糕了/我感觉很不好”;
认知层面
的思维反刍主要是意义寻找性反刍 , 指个体着重在寻找事情所发生的原因 , 如“他们为什么这样对我 , 我是什么事没有做好?”;
而思维反刍的
行为层面
主要是功能性反刍 , 个体主要关注于
负性事件所带来的实际影响
上 , 如“我没脸见人了/我一定会被辞退吧/我肯定会被骂死……” 。
文章图片
想得太多 , 做的太少来源丨网络
就像牛羊吃东西 , 咽到胃里又再吐出来 , 然后又咽下去 , 循环往复 。 思维反刍就是有一个想法或者一个念头我们
反复去想
, 逐渐陷入循环 , 但是始终想不出具体解决办法 。
思维反刍的不良后果
一大部分研究认为 ,
思维反刍是抑郁情绪的认知易感因子
, 会引发、延长或者加重个体的抑郁情绪 。
文章图片
负面事件会扩大人们对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与现实的差距 , 同时生活中倾向反刍的人 , 往往会
倾向于关注自我的负面
, 加重了对差距的错误估计 , 同时企图缩小两者差距 , 来获得心理的平衡 , 因此增加反刍的频率 , 陷入更大的恶性循环 , 增大“内耗” 。
举个例子——某学生想在期中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 但是奋力刷题 , 竭尽全力后发现获得的分数比想象中要低很多 , 甚至没有之前好 。 此时的矛盾就是考试的低分数和理想的进步之间的差距 , 这就会引起思维反刍 。
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 有的人记性差 , 情绪一段时间后被带走 , 将不会进入思维僵局;
文章图片
有的人直接转换赛道 , 不在这个学科继续钻研 , 也不会有大问题;
文章图片
但是如果有的人陷入了“我这么努力是不是笨……我前天不偷懒是不是就不会这样……” , 进入反刍的思维而不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解决 , 那么“精神内耗”就不会终止 。
我们害怕的是什么?
我们害怕的这个事情最终真的会实现吗?
有的时候我们会夸大这个灾难性的后果 , 但思维反刍不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痛苦的想法 , 我们思考的东西不仅不能让事态有所好转 , 而且还使我们陷入自身思绪中越来越难受 。
解决无意义的思维反刍
1.不要想太多 , 果断行动起来 , 减少精神内耗;
2.定时休息 , 恢复我们内耗的精力;
3.减少低成本、高快感的事 , 如刷手机等;
4.多读书 , 提升认知 , 自如处事;
5.降低自己的敏感度 , 不要胡思乱想 , 关注自我;
6.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 , 专注当下 , 立刻着手解决使你焦虑的事情 , 把焦虑源搞定;
7.理性归因 , 把对事件的解释放在经验不足、知识不同等可控因素上;
8.停止完美主义 , 养成先完成再完美的迭代思维 , 并在第一阶段就追求完美 。
【想太多就像牛反刍,稍不注意就陷入精神内耗了】特别是前两条 , 在平时一定要多注意 , 这样才能走出内耗 , 迎接新生活 。
- 昆德拉为什么说“只活一次就好像没有活过”?看完《开端》,我悟了
- 又一“李子柒”爆红:逃离深圳12年,没想到她活成这样
- 强大等于不再需要婚姻?很多女人想错了答案
- 女人越来越“花心”的原因,看完你就知道了
- 女人喋喋不休的抱怨,无非就是男人不懂事
- 人到中年,遇到婚外暧昧的人,都在想这个问题的答案
- 职场上,羚羊想要逃脱出狮子的“血盆大口”,必须跑得更快
- 掌握爱的能力,就是延续有质量的感情
- 同时被三个男人追求,56岁阿姨毫不动心:不想再伺候人
- 57岁退休阿姨坦言:我想找老伴,对方只要满足3个要求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