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空虚寂寞(空虚)



感情空虚寂寞(空虚)

文章插图
在我看不见的地方
有人吹着魔笛 踏雪北上
背着一个
名为空虚的行囊
它路过的地方是无尽的白夜
因为孤独
是一个永恒的太阳 。
负面的情绪有很多种 , 愤怒、悲痛、低落、恐惧、内疚、羞耻 , 等等 。但有一种负面的情绪状态更难被清晰地表述——emptiness. 那是一种空虚、空旷、缺乏意义的感受 , 仿佛没有什么值得被谈论 。而持续的空虚感会给人带来深刻的痛楚感 , 但它却不那么容易被语言所沟通 。
但人们很多不健康的行为 , 却都是为了从这种空虚感中逃脱而做出的 。比较极端的例子是 , 很多有自残行为的人 , 都曾经表示 , 他们通过痛来感受到“我存在” 。从较长的时段来说 , 人们可能出现的用来逃避空虚的行为 , 包括频繁的不良的约会、沉溺工作等等;从较短的时刻来说 , 人们也会做出各种冲动行为 , 以产生明确的情绪(无论积极或消极) , 用来替换“空“的感觉 。
在所有接受心理咨询的人中 , 空虚/无意义感(emptiness) , 是一种常见的抱怨 。很多类型的人都会出现空虚的感受 , 例如边缘、自恋、病理性抑郁 。今天我们会深入分析 , 为什么有些人会比另一些人更难找到意义感?空虚感有它独特的作用么?空虚感从何而来?
什么是空虚/无意义感(emptiness)?
空虚/无意义感是一种对某种复杂的情感状态的主观描述 。不同的个体对于空虚感的体验、空虚对于他们来说的意义 , 都是不同的 。在比较典型的案例中 , 来访把空虚感描述成一种内在感受的“贫瘠”(impoverishment)——无论是好的、有爱的感受 , 还是糟糕的、痛苦的感受 。他们会感觉到 , 自己内在的感觉、幻想、愿望都是僵死的或者缺失的;他们还会感受到自己对外部的刺激缺乏足够的反应、或只存在机械的反应(T. Levy, 1984) 。
“信念、热情、与他人的亲近感“ , 被“没有生机的感受、无聊感、和流于表面的浅薄感“所替代 。他们往往感到自己与他人是区别开来的 , 对未来的幸福不报希望 , 无法爱他人关心他人 , 也无法回应他人对自己的爱与关怀(T. Levy, 1984) 。
空虚/无意义感对一些人来说是转瞬即逝的 , 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是周期性的 。但对一些人来说 , 尤其是边缘型和自恋型的病人 , 空虚感可以是一种长期蔓延的感受 , 甚至成为病人的自我体验中 , 最为基础的一种主观体验 。病人会感到自己被空虚感所支配(T. Levy, 1984) 。
也有人在感到空虚的同时 , 会伴随抑郁、愤怒、烦躁等其他情绪;长期感受到空虚 , 会逐渐地影响到病人的自我评价 , 病人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 , 认为自己存在某些“故障” , 或者不具价值 。
空虚感也有自己独特的功能
并不存在“好的”或者“坏的”感觉 , 每种感觉都有它独特的作用与价值 。而就如同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一样 , 空虚的存在也有它自己的功能 。
1. 不被允许的心愿
空虚常常、甚至可以说总是 , 发挥着一种重要的防御功能 。
Greenson(1953)年强调说 , 人们有一些不被允许存在的愿望 , 这种愿望被压抑了下去 , 压抑到自己的意识都遗忘了它们的存在——这种对不被允许的愿望的压抑 , 是无聊感和空虚感的核心特征 。空虚 , 是我们主观中能够体会到的“缺失感” , 是那些被深埋的愿望、幻想的“缺失/不在场”带来的 。
空虚是一种比否认更加强大的防御 。当我们只是否认一种情感或一个愿望时 , 我们潜意识里需要持续地压抑着这一点 , 但我们的压抑有着特定的指向 。而在空虚中 , 我们为了进一步深藏那些需要被压抑的愿望 , 抹去了所有的愿望和感受——这就好像用一大片的空白来掩盖一小块的空白——从而让我们更难意识到 , 那个从一开始想要被掩藏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T. Levy, 1984) 。
于是 , 那些想爱而不能爱的人 , 那些注定会落空的期待 , 那些不需要尝试就知道会失败的心愿 , 都被白茫茫的虚空掩藏进了潜意识的黑暗河流中 。
2. 避免应对负面情绪(尤其是攻击性的情绪)
当我们失去了一些爱的对象(这种失去有时是客观的 , 有时是主观体验上的) , 当这种失去伤害到了个体的自我价值感 , 我们是会感到愤怒和抑郁的 。
尤其是 , 当这些爱的对象对我们如此重要 , 我们会被激发如此强烈的情绪 。我们会想要攻击和伤害对方 , 产生关于征服、敌意、嫉妒、复仇的幻想;同时我们会感到强烈的低落、沮丧、使人疼痛的抑郁感 。
而对一些人来说 , 空虚是这一切的一剂解药 。Fenichel早在1934年就提出 , 在他对边缘与自恋病人的空虚感的研究中 , 他发现 , 这些人时常感到空虚 , 是因为他们用一种更弥散的、没有太多有意识的内容的精神状态 , 去替换(逃避)了那些难以忍受的痛苦的攻击欲望与抑郁感 。
3. 空虚本身就能完成攻击、带来控制感
Schafer(1968)提出 , 大部分的防御性的行为 , 都同时也是获得一些不那么直接的满足感的手段 。用咨询室中的一个情景举例:当咨询师让病人尝试体会自己的感受时 , 病人执拗地坚持着以空虚感来回应 。他们拒绝探索“体验到任何感受”的可能性 , 这往往会让咨询师体会到“气人、不愉快”——某种程度上 , 当咨询师表现出愤怒 , 病人那些被空虚深埋了的敌意、愤怒、攻击感 , 就转而由咨询师来体验和表达了 。在这个意义上 , 空虚的人通过坚持自己的空虚感 , 释放了一部分自己内部侵略性的感受 。
此外 , 对于那些感到空虚的病人来说 , 通过感到“我没有去爱的能力” , 一方面他们得以抵御关于“被爱和亲密关系压垮”的恐惧(在爱和亲密关系中 , 很多情绪对他们来说都过于强烈 , 尤其是一些和拒绝有关的信号 , 令他们感到无法承受);
另一方面 , 感受到自己在爱中的无能 , 满足了他们关于残酷、统治、剥削的愿望——“我自己是关系中更冷酷的一方 , 我是没有能力去爱的” ,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避免了“我十分爱你 , 你却不爱我”的痛苦 。前者让他们感受到自身是有力量的 , 后者会让他们感到虚弱和无力 。
举例来说 , 有一些孩子经历过“反正是无法被爱的父母” , 他们感到自己的爱和祈求是无效的 , 不会得到回应和满足的 。因此他们发展出了“我没有爱的能力”的状态 , 感到自己在关系中具有某种主动性和控制力(Easser, 1974) 。
意识到空虚给自己带来一些满足感 , 对个体克服空虚感来说非常重要 。他们需要意识 , 虽然这种空虚经常被他们体验为一种“不想要”的情感状态 , 他们自己某种程度上也主动寻求了它 。
空虚是如何发生的?
在这个部分 , 我们来谈谈个体是如何发展出空虚感的 。
*发展出真我的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 发展出假我的孩子则不能
Winnicott(1960)提出了真我/假我(true self / false self)的概念 (Winnicott, 1960) 。
真我是怎么产生的呢?温尼科特认为 , 在刚刚出生的婴儿中 , TA是没有外部世界的概念的 , 如果有个足够好的照顾者 , TA就会觉得外部的世界是自己创造的 , 从而产生一种全能幻想(illusion of omnipotence):认为周遭的环境都是顺应自己的需要产生的 。比如当婴儿饿的时候 , 照顾者会提供给婴儿食物 , 而婴儿觉得 , 食物是由于自己饿了所以出现 , 自己一旦不饿 , 食物就会消失 。
虽然全能幻想听起来过分夸大 , 但全能幻想会让婴儿感到外部世界足够安全 。婴儿的真我就在全能幻想阶段产生 。婴儿会有自发的一些姿态(gesture) , 这些姿态体现了一种潜在的真我;而如果照顾者给予支持性地回应 , 让婴儿保持全能的自我 , 婴儿能从照顾者的反馈中感到安全与力量 , 并逐渐形成真我 。
那些形成了真我的孩子 , 与“自身的感觉”有着良好的关系 , 他们能够自如地感知到自己的需要、愿望、恐惧、愤怒等等 , 并能够顺畅地让这些“自身的感觉”被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语言、行为等) 。他们能感受到自身是“活生生”的 , 能体会到一个“真诚的自己”是存在的 。因而他们也能比较自然地产生对未来的自己的期许 , 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 , 等等 。
只有感受过自己意志的力量 , 才能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
【感情空虚寂寞(空虚)】但是 , 有时候照顾者并不能满足孩子的全能幻想 , 比如 , 照顾者错失了孩子自发的手势或者姿态 , 而用自己的手势姿态来取代 , 也就是说 , 如果照顾者没能识别出婴儿的需求 , 而是将自己的需求强加在婴儿身上 。这样会对婴儿的全能幻想产生挫折(frustration):婴儿逐渐意识到 , 自己不是世界的主宰 , 而是得依靠外界才能生存 。
如果挫折适当 , 婴儿可以在挫折中逐渐产生个人边界 , 认识到什么是“我” , 什么是“非我(not me)” , 从而可以与外部世界产生联结 。但是挫折一旦过度 , 就会形成创伤:婴儿感到外界过于危险 , 而真实的自我太过虚弱 , 所以必须用顺从(compliance)照顾者的姿态 , 才能更好地生存 , 并因此发展出假我 。
那些发展出假我的孩子 , 与自己的真实情绪是比较疏远的 。对他们来说 , 体会到自己的内在感受 , 是无效的 。他们存活所需要的 , 是适应照料者的情绪 。因此他们久而久之 , 对外界对自身的期待会很敏感 , 却无法感受到自己的愿望、需要、情感 。因为缺乏一个“真实的自我” , 他们也好像无从和人建立真诚的链接 。他们感觉不到自己活生生的存在 , 往往也欠缺对生的渴望 , 对将来的自我没有期待 。他们慢慢发现 , 除了社会和他人对他们的期待 , 他们的内在是虚空的 。
空虚的内涵:
空虚感中真的一无所有么?
精神病学家Steven T. Levy(1984)认为 , 空虚并不是一种静止的精神状态 。它其实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 是人们各种内在精神内容冲突下的结果 。虽然空虚在表面上 , 是一种缺失的、“什么都不存在”的状态 , 但是它和梦一样 , 在底下潜藏了很多幻想、愿望与冲突 , 而如果能将空虚下面潜藏的内容挖掘出来 , 就可以描绘出空虚者的精神活动 , 从而通过解决那些深层的冲突 , 让空虚感的功能不再被需要 , 从而自然消减 。
(以下案例来自Steven Levy, M.D.)
一位外表迷人的女性 , 长期被空虚感困扰 , 无法找到意义感 , 也无法对其他人产生真挚的情感 , 偶尔还有自杀念头 。这种空虚感越来越变得令她无法忍受 。她告诉咨询师 , 除了空虚以外 , 她已经感觉不到任何其他的情绪 。有时候 , 她感到她的空虚是在强烈的渴求什么东西来填补 , 有时候她的空虚是另一种“什么都不想要/不需要”的状态 。
从小 , 她的父亲是一个过于自恋、无法在情绪上注意和回应A的需求的人 , 而母亲对她过度依赖 , 用这种方式弥补自己不美满的婚姻 。4岁时 , 母亲患上有生命危险的疾病 , 父亲离开了他们 。
在等待母亲出院期间 , 她被强大的恐惧缠绕 , 害怕母亲会一去不回 。因此她设计出了一系列“宗教式”的行为 , 比如跪在厕所里祈祷 , 让自己不吃东西 , 等等 , 她微妙地认为自己身上的某些东西对家里发生的一切负有责任(比如她认为自己无法控制的恐怖的幻想会伤害到母亲 , 希望排空那些念头) , 因而她想通过把自己抹去这种方式(变成空的) , 让母亲能够平安归来 。这种想把自己抹去的状态 , 后来延伸到了她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是她空虚感的其中一个起点 。
另外 , 母亲的险些死亡 , 父亲的失去 ,  让她无法简单地面对冲突、愤怒、失望等等消极的情感 。当这些情感出现时 , 她的那些极端痛苦的记忆会被唤起 , 给她带来无法承受的痛苦 。因而她用“空虚”、“感受不到一切”这种方式使自己稳定 。
母亲回到她身边之后 , 她们至今保持了一种日常式的表面的关系 。她们住在一起 , 但母亲对她诡异的作息和明显的症状都如同看不见 , 她也从不和母亲谈论真正重要的话题 。但她们都似乎满足于这种疏远而在一起的方式:一段空虚但安全的关系 。她用空虚维持着这样一种和谐感 。在咨询中 , 她也用同样空虚的沉默来维持一种没有冲突的“和谐“ 。
随着治疗的进行 , 逐渐地 , 她能感觉到、并能更详细描述出 , 她的空虚中存在着的多种层次 , 而且她能把空虚的感受和不同的记忆联系起来 。比如她意识到 , 之所以她会希望自己能消失 , 一部分是因为 , 当她小时候住在亲戚家时 , 她感到很不舒服 , 因此她希望亲戚能“看不见”自己 。又比如 , 她想起自己在感到空虚的同时 , 会觉得时间流逝得很慢 , 是因为她小时候总是满怀恐惧地等着母亲从医院回来 , 在当时的她看来 , 这段时间漫长得仿佛不会结束 。
通过将空虚与具体的记忆关联起来 , 她赋予了空虚更多的意义 。渐渐地 , 她能感受到更多的情绪 , 并且能识别出哪些事物触发了她的空虚感 。她注意每当她尝试和自己的妈妈分开时 , 就会产生强烈的空虚感 。尽管表面上A总是声称她和自己的妈妈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
在A体会到更多情绪后 , 她在治疗过程里表现出了大量的宣泄行为 , 愤怒、攻击咨询师等等 。在治疗关系中 , A在空虚掩盖下的敌意、攻击与冲突得以表达 。在治疗的最终阶段 , A与母亲分开 , 从家里搬了出去 , 并且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不过 , 在经过了治疗后 , A空虚感并没有彻底的消失 。因为彻底地消除空虚感是不可能的 。与其他任何一种负面情绪一样 , 一定程度的空虚感 , 也是生而为人的一部分 。只是它的强度与频率 , 不会再变得令人难以忍受 。
这就是一个通过识别在空虚的掩护下的 , 大量冲突的愿望、幻想、情绪 , 而治疗空虚/无意义感的案例 。我们能够看到 , 能够面对自己的负面想法、不畏惧表达冲突和敌意 , (也包括不畏惧自己的欲望)在破解空虚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
今天的文章又长又晦涩 , 能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 。
揭穿一刻:
你体会过空虚么?那是怎样的一刻 , 请你描述给我们听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