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翠|“术外高人”的爱,不只是替病人醒着

翠翠|“术外高人”的爱,不只是替病人醒着
文章插图
翠翠|“术外高人”的爱,不只是替病人醒着
文章插图

翠翠|“术外高人”的爱,不只是替病人醒着
文章插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孙淑玉 通讯员 李成修 李凌峰
两百多年前,英国医生李斯顿曾“一战成名”。用时两分三十秒,顺利完成一侧大腿截肢手术,疾如闪电的操作看得学生们瞠目结舌,“仿佛各种操作在同时发生”。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李斯顿的“快”是他对病人“最大的温柔”。
在很多人的眼中,外科手术犹如高手过招,医生用最精湛的技术与病魔殊死搏斗,努力为病人争取一线生机。殊不知,“外科治病,麻醉保命”早已成为业界共识,病人在手术室“一觉睡去”后,所有可能面临的“激流、暴风雨”,都由麻醉医生帮忙化解。有了这些“术外高人”的保驾护航,“快刀手”李斯顿的故事早已无需重演。
除了要关注病人的呼吸、体温、脉搏、血压、疼痛五大生命体征外,无论是术前还是术中,只要患者出现不适宜手术的症状,随时有权叫停一台手术,他们才是病人最清醒而专业的“代言人”。也正是这份责任,让烟台毓璜顶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于翠翠和她的同事们倍感肩上担子之重。作为替病人醒着的人,他们正努力让不可为变得可行,也愿意将更多爱与温暖传递下去。
替病人醒着的人
38岁的陈群(化名)从没觉得死神离自己这么近。体检查出肺结节时,他并没当回事。但真的要被推进手术室的那一刻,他却突然慌得不知所措,上有老下有小,望着比自己还惴惴不安的家人,他的恐惧与无助无处宣泄。
进出手术室前后不超过4个小时,陈群却觉得恍如隔世。除了满身的管子,他能清晰记住的只有两个瞬间。他记得在手术室内沉沉睡去前,有人曾在头顶轻柔地说了句“没事哈,睡一觉就好了”以及迷迷糊糊将醒时耳边的低语“醒了吗?手术很顺利”,仿佛一剂强心针,陈群努力挣扎着醒来,突然觉得活着真好。
转入病房后的陈群曾在不同医生和护士的声音中努力辨认,想找到当初和自己说话的人,几度“认亲”失败后,他才在和病友的闲谈中得知,当初给了自己莫大鼓励的人很可能是麻醉医生。可遗憾的是,直到出院他也没能“对号入座”,藏了很久的那句“谢谢”只能化作心底的祝福。
陈群的遗憾不是孤例,“没有姓名”和不被记得是麻醉医生的常态。这群替病人醒着的人,尽管在术前、术中和术后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多数时候却只会出现在病例中最不显眼的角落,很少被提及。
这也是于翠翠和麻醉科同事们早已习惯的日常。换言之,手术室内瞬息万变的情况也让他们无暇顾及更多。
病人进行全身麻醉后,外科医生负责专心手术,手术室内的一切异常情况则由麻醉医生应对。时刻盯紧监护仪上血压、心率、体温等数值变化外,病人的的脸色、嘴唇颜色、瞳孔大小等情况也需要实时监测,这之外,麻醉医生还需要根据手术进程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状况并给出解决预案。手术成功后,外科医生可以下台或短暂休息,但麻醉医生却仍要留在手术室看护尚未清醒的病人,并把他们送到复苏室。对于翠翠而言,为手术护航的每一刻都不轻松。
翠翠|“术外高人”的爱,不只是替病人醒着】 在于翠翠看来,替病人醒着的每分每秒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让不可为变得可行
在手术室内为了保证病人循环系统的稳定,麻醉医生常常“闷声干大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只会按部就班地干活,关键时刻顶得上,又有勇气直面“说不”,于翠翠和同事们让很多不可为正变得可行。
很多人以为麻醉医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术中和术后,但其实对于一些复杂疑难病例,术前的手术方案制定中也有麻醉医生的参与。作为东区手术室麻醉科承担全院多学科会诊任务的第一人,于翠翠曾多次用她过硬的专业技能成功为病人的手术安全护航。
曾有一名男子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入院接受治疗,因同时合并嗜铬细胞瘤,考虑到男子较为年轻,多学科会诊时有专家提议为达到更好的预后效果,可将两种疾病同时处理。但权衡再三,于翠翠还是给出了不同意见。
“两种疾病同时处理极可能因血压变化而带来巨大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从而导致心跳骤停,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保证病人的安全,术前于翠翠和同事为病人吃药扩容,术中肿瘤切除时又提前通过灌注和注射升压药做了“双保险”,最终成功为这台历时18小时的复杂手术护航。
“提前考虑到可能影响病人生命安全的因素,并进行预判和处理,有计划的麻醉管理更有利于患者的手术安全。”在于翠翠看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把功夫用在前,才更能保证术中的有条不紊和得心应手。
保患者平安只是于翠翠和同事们的底线,如何让病人尽享先进技术带来的无痛手术才是他们要努力攻坚的新方向。从国外进修回来,于翠翠将“加速康复”的理念带到了麻醉科,近年来毓璜顶医院麻醉科通过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助力多模式镇痛,在围术期的疼痛管理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让病人切实享受到了无痛舒适化的治疗。
压力留给自己,爱给了病人
手术室没有窗户,常年靠层流系统通风,温度几乎保持在23℃左右,湿度恒定。长期身处其中,每天面对不同的病人和手术,麻醉医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没有抱怨也鲜有颓丧,于翠翠和同事们习惯把压力留给自己,于细微处精益求精,也给病人更好的就医体验。
于翠翠所负责的毓璜顶医院东区手术室主要承担胸外科、胃肠外科、血管外科、骨科及介入栓塞等大型手术,22个手术间的日均手术量在130-140台。2019年9月11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烟台毓璜顶医院正式“上岗”后,泌尿外科、胸外科、胃肠外科、妇科、肝胆外科、甲状腺外科等的机器人手术也全由东区手术室负责。
更大的责任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如今,毓璜顶医院东区麻醉科有博士生9人,硕士研究生20人,本科生8人,护士10人,这样一支优秀的团队通力协作,形成安全保护屏障,为患者的生命护航。术业有专攻,东区手术室麻醉团队还分设了胸外科、妇科、骨科、胃肠外科及介入科等专业小组,建立了麻醉医生、专业组长和值班主任集体对病人负责制度。
对于翠翠和麻醉科的同事而言,加班加点是常态,“只要手术不停,麻醉医生就不能下台”,不能按时吃饭,也不怎么敢喝水是常态,但即使如此却没人退缩和抱怨。最让她感觉温暖的是,遇上重要抢救大家总是争着帮忙,齐心协力只想赶紧把病人救下来。
这份热爱与相互支撑的能量也被他们以其他的方式传递了出去。2020年12月11日,烟台毓璜顶医院东区麻醉科医生谭宇桔手写9页纸和聋哑病人交流的视频在网上火了。通过简单的语言将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依次做了说明,谭宇桔顺利开始麻醉诱导,老人很快进入梦乡,手术得以成功开展。医病医人更医心,这样看似微小却暖心的举动背后,凝结着麻醉医生的爱与付出。
“病人在我们手里起死回生是最有成就感的事,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从1999年工作至今,于翠翠已经不记得跟过多少台手术,作为病人从生死线上回来第一眼看见的人,她始终很珍惜和病人间的缘分。尽管不一定会被记住,可她们却不曾有过一刻松懈,让更多人有机会尽享无痛舒适化的治疗。
专家介绍
于翠翠,女,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毓璜顶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现兼任山东省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急救与复苏分会委员、烟台市医学会麻醉分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麻醉临床工作22年,能够胜任各种临床麻醉工作,对抢救处理危重疑难病例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肿瘤中心访学1年,回院后汇报并引进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
完成山东省、烟台市重点研发项目各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SCI收录论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