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1959年 , 法国新浪潮主将特吕弗拍出了处女作《四百击》 。
在片尾那个长镜头中 , 13岁的安东尼不停地奔跑 , 最后在大海边一个回眸定格 , 打动了无数观众 。
文章图片
在《四百击》上映十年后 , 1969年英国电影导演肯·洛奇拍出了他的个人第二部长片 。
同样是以男孩作为主角 , 同样是长时间的奔跑 , 但这部影片却更加残忍——
《小孩与鹰》丨1969
豆瓣8.6
文章图片
电影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名叫比利的11岁巴恩斯利男孩驯养了一只鹰 , 后来鹰被他哥哥杀死了 。
但是肯·洛奇电影背后往往蕴藏着巨大沉重的社会问题 。
文章图片
英国学者约翰·希尔甚至在专著《肯·洛奇电影中的政治》中提出了“洛奇式”电影的概念 。
文章图片
何谓“洛奇式”电影?
《小孩与鹰》同样如此 。
文章图片
简单的故事背后 , 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的残酷现实 。
比利生活的巴恩斯利 , 曾经是英国的产煤重镇 。
镇子周围分布着许多煤矿 , 镇子上的人绝大多数人都是以采煤为生 。
在1994年最后一个煤矿关闭以前 , 巴恩斯利的主要经济支柱就是煤炭业 。
文章图片
电影的主人公比利的哥哥祖德 , 就是在煤矿里工作 。
文章图片
他需要每天早晨四点起床 , 拼死拼活干一个星期的酬劳只有很少的一点钱 。
文章图片
家庭在比利的生活中是一个出场但又缺席的存在 。
父亲出走、母亲不管不顾、哥哥打骂 , 比利独自“野蛮生长” , 所以你在这个瘦小的孩子脸上几乎看不到笑容 , 永远只有与年纪不符的阴郁与悲戚 。
同时 , 他需要六点钟起床去送报纸 , 送完报纸还要跑着去上学 。
当然 , 听不听课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
文章图片
比利送报纸快迟到的时候 , 老板批评他时提到一句:外面还有大把大把的好青年等着这份工作呢!
英国社会状况之糟由此可见 。
比利的家庭 , 是英国无数工人家庭的缩影 , 它预示着“日不落”帝国的光辉早已不复当初 。
影片也通过比利的遭遇 , 描绘出英格兰东北部煤矿工业支配下令人绝望的社会状况 。
二、男孩与学校:教育的缺失
二战后的人口爆炸给英国社会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 食品供应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一个比一个严峻 。
文章图片
在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 , 中等教育还是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所享受的特权 , 英国普通学生离校时间在1947年被法律规定为15岁 , 而事实上他们在11岁左右的就已经开始工作了 。
文章图片
在这样的环境下 , 你很难指望孩子们会用功读书 , 老师们会恪尽职守 。
文章图片
《小孩与鹰》中花了很大一部分来描写比利在学校的状况 。
他参加足球比赛 , 买不起球衣 , 教练非常不爽 , 教训了他一顿后给了他一件多余的球衣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接着在比赛中 , 孩子没犯规他硬说是犯规 , 不仅把对方罚下场还说是点球;点球没踢进 , 就说是对方守门员提前移动又犯规;最后决定胜负的一球比利没守住 , 让对方赢了球 。
教练对此大为恼火 , 在更衣室强迫比利冲冷水澡 , 并且有意将水量调至最大 , 让他无处可躲 。
导演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叙述这场足球赛的始末 , 让观众同比利一样在大冬天被那迎面而来的冰水包围 。
而与此形成对比的 , 是另一位老师的出现 。 他救了被同学压在身下揍的比利 , 询问他关于学校的看法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个时候 , 一向沉默话少的比利突然说了一段让人诧异的话:
“学校里的老师都不是真的关心我们 , 他们只关心自己 。 就比如有一个孩子只是去办公室帮老师带个话 , 就被另一个老师打了一顿 , 之后就生了一场大病 。 工作没什么不好 , 虽然也很痛苦 , 但至少有工资拿 。 ”
文章图片
更多时候 , 比利会因为在集会上打了咳嗽就被老师赶出去 , 更会无缘无故被老师打手心 。
在这部电影里 , 你看不到传统意义上的“家庭” , 同样也看不到传统意义上的“教育” 。 你只能看到恶劣环境对孩子们的逐步扼杀 。
三、男孩与鹰:注定被扼杀的自由和希望
比利在一道快要坍塌的墙壁内侧 , 偷了一只鹰隼 , 又在书店偷了一本关于养鹰的书 。
就这样 , 他拥有了一只鹰 , 并且开始训练它 。
文章图片
比利按照书上说的 , 一步一步不急不慢地驯养着鹰 , 直到有一天 , 鹰在解开绳子之后还会飞到他身边 。
和鹰在一起的时光 , 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
文章图片
他第一次在老师和同学面前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驯鹰的过程 , 眉飞色舞 , 脸上满是骄傲 。
文章图片
一个老师在得知比利的鹰后 , 来观赏他训练的过程 。
这里两人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对于比利来说 , 鹰是自由 , 是希望 , 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光亮 。
当负责就业的人来学校问学生们工作意向的时候 , 比利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要下矿井 。
文章图片
比利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好孩子 , 他爱撒谎 , 爱偷东西 , 爱惹事 , 他跟他周遭环境一样恶劣 。
但他又不同 , 因为他清醒 , 他知道家长们的不靠谱 , 知道老师的虚伪 , 也明白自己不能屈服 。
没有煽情 , 比利安静地埋葬了他的鹰 , 影片就这样结束了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四、结尾
肯.洛奇在影片中不断用纪录片般的镜头暗示小镇封闭的环境、压抑的生活氛围——
在这片封闭的世界中 , 比利只有驯鹰时才能抬头看到蓝天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肯·洛奇是英国新的现实主义中间最重要的一位导演 。
《小孩与鹰》作为其第二部长片 , 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真话 , 讲实话 , 他采用了极端的写实主义风格 , 固定机位长镜头拍摄对话 , 摇晃真实的跟拍 , 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英国工业小镇的破落 。
文章图片
在文章结尾时我们再回到影片开头 , 比利起床后那段酷似特吕弗《四百击》的奔跑 , 长镜头跟拍的流畅 , 也挡不住小镇周围破落狭窄街道对比利的囚禁 。
文章图片
后来这个男孩养了一只鹰 。
【《小孩与鹰》影评:13岁安东尼的回眸,打动了无数观众】再后来 , 鹰还是死了 。
稿源:(大叔谈娱乐)
【】网址:/a/2022/0106/010612291062022.html
标题:《小孩与鹰》影评:13岁安东尼的回眸,打动了无数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