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大方


首页 > 会·生活 > >

过于自我保护的人(自我保护心理机制)



过于自我保护的人(自我保护心理机制)

文章插图
生活中,很多人在特定的事上感觉不到相应的情绪情感,有些人为自己“没有情感”而苦恼,质疑自己对爱人和工作的选择,体验不到价值感和幸福感,且难以改变 。
“没有情感”是怎么回事呢?

过于自我保护的人(自我保护心理机制)

文章插图
没有情感的来源
首先,部分源于传统文化的倡导 。
我们的传统文化倡导“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宰相肚里能撑船”,“忍字心头一把刀”,“男儿有泪不轻弹”,“吃亏是福”等等——做到这些,需要压抑负性情绪,甚至是全部情绪 。
父辈人大多数被这样教育长大,也有很多人在用这样的价值观教孩子处理情绪,自然的情绪反应似乎是错的、不应该的、可以消除的 。
所以很多人从小为了迎合了家长,努力压抑情绪,导致长大后对自己的情绪情感的体验感到很迷茫、混乱、迟钝、无感 。

过于自我保护的人(自我保护心理机制)

文章插图
其次,情绪情感的体验和脑神经有关 。
研究者发现,情绪情感的体验和脑神经有关 。
有些人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刺激大脑更加活跃,这样的人敏感,但也有些人因为过于活跃,反而导致失眠、注意缺陷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症;
有些人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更加“勤奋”,阻止了很多情绪刺激信号的传递,使人平静,如果阻止了过多的情绪信号,会让自己感觉冷漠,感觉不到情绪,甚至使人抑郁、焦虑和强迫 。
此外,相同的情绪,有不同的体验和表现 。
在依恋理论的陌生情境测验中,试验人员把孩子与母亲暂时分开,测试孩子们在分离、重聚时的表现和情绪情感状态 。
在分开时,有些孩子会大哭大喊着找妈妈,有些孩子对妈妈的离开不为所动,虽然表现不同,但监测出所有孩子的心率都偏高,表现安静的孩子们体内的皮质醇水平更高 。
简单来说,相同的情绪情感,因个人特质,体验到和表现出的程度差异非常大 。

过于自我保护的人(自我保护心理机制)

文章插图
“育婴室里的幽灵”——代际传承
此外,老一代人未被疗愈的心理创伤,会通过无意识的情绪情感传递,重现在晚辈身上 。
在二战时期,出生3个月的玛丽娅失去了父母,在福利院生活到1岁,被养父母领养,养父母对玛丽娅视如己出,关怀有加 。玛丽娅有了自己的婚姻,生了女儿伊娃,伊娃在成长过程中格外懂事,认为妈妈玛丽娅非常爱自己,但会觉得妈妈与自己很疏离 。
伊娃在有了自己的女儿安娜后,伊娃觉得安娜是个问题孩子,因为安娜从婴儿期开始,经常表现得难以安抚,青春期有高频的自残行为 。
伊娃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母亲,带安娜接受家庭咨询 。
安娜描述自己非常敏感,总是因为一些不如意的小事,立刻变得难以控制的暴躁,自己也觉得小题大做、莫名其妙 。在回忆中,每当自己陷入这种情绪时,妈妈伊娃的表现总是很麻木,这让安娜更不知所措 。

过于自我保护的人(自我保护心理机制)

文章插图
在一次偶尔发泄情绪时,不小心划伤了手臂,看到鲜血的瞬间,安娜感觉既兴奋又舒服,从此利用自残的方式处理难以抑制的激动情绪 。
妈妈伊娃听到安娜这么说时,松了口气,承认自己在面对安娜的激动情绪时,的确不知道该怎么办 。
当伊娃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她说:“从小到大,父母对我很好,但我总怀疑自己不是妈妈玛丽娅的亲生女儿,担心她丢下我,尽管这没有任何证据 。所以我对自己非常苛刻,这也使我一直保持着所谓优秀的状态,很小的时候,我的自理能力很强,学习成绩好,现在事业有成 。从小到大,我总是被别人羡慕和称赞,而我并没有因此感到一点满足,反而会有更大压力,担心自己一放松就表现不好,表现不好就会失去别人的称赞,担心被人遗忘,甚至被抛弃 。”
这种担心被抛弃的感觉,正是伊娃的妈妈玛丽娅在婴儿时期失去父母的未被意识和疗愈的分离创伤体验 。
随着咨询进展,她们理解了外婆玛丽娅埋在潜意识中的分离创伤,在妈妈伊娃身上以未被言语的分离焦虑所呈现,当女儿安娜表现出激动情绪和自残行为时,也给了她们重新理解和修复“远古”创伤的机会 。
通过咨询,女儿安娜的激动情绪有所缓解,自残行为减少了,妈妈也不再过度担心自己的失败,更能包容和理解安娜的情绪 。

过于自我保护的人(自我保护心理机制)

文章插图
越早的情绪体验,越难以言说
我们能想起的最早的记忆,通常是3岁以后发生的事情,这些记忆是被语言编辑过的,是图像、感觉、事件整合起来的记忆 。
那么更早的记忆就没有了吗?心理学家们认为,从出生开始,我们就有了记忆,未被语言编辑的、更原始的记忆会以情绪记忆的方式保存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些会成为我们一生的情绪“主基调”,这种情绪不一定和生活环境相符,而且难以理解 。
还是用经典案例进一步阐述:
迈克30岁,他觉得自己很冷漠,即使对方很热情,他也难以与人亲密,为此困惑和困扰,前来咨询 。
迈克自述从小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能很好的陪伴他玩耍和学习,父母感情稳定,父亲偏内向,妈妈更热情 。咨询一年时,迈克和咨询师都觉得很难感觉到情绪情感的交流,咨询陷入僵局 。
有一次,咨询再次陷入沉默,咨询师坐在迈克对面,看着窗户上印出迈克的背景,像极了他们此刻的感觉,彼此能清晰地看见,但情绪情感的传递似乎被一种无形的东西隔开了 。随着联想,在咨询师心里慢慢浮现出一个新生儿在保温箱里的画面 。咨询师与迈克分享了发生在她心中的图景,迈克也带来了自己更早期的经历 。
迈克说:“我是早产儿,听父母说,我刚出生就被放在保温箱里待了两周,父母只能隔着保温箱看我,他们很心疼,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
咨询师问:“如果现在我们想象,你觉得待在保温箱里的婴儿会有怎样的感觉?”
迈克说:“在保温箱里……我应该很少能看到人,即使看见人,也没有办法感觉到他们的温度和柔软,所有的互动都是坚硬的……像壳一样,应该……很寂寞吧,是寂寞吗?不知道……就是被玻璃罩着的感觉,彼此能看见,但完全感觉不到,很不真实……”

过于自我保护的人(自我保护心理机制)

文章插图
咨询再次陷入沉默,直到咨询结束 。
【过于自我保护的人(自我保护心理机制)】再来的时候,迈克说了很多新鲜的感觉和联想 。他觉得现在与人交往的感觉,正像当年在保温箱里与人互动的感觉一样,坚硬的、没有回应的、不能突破的……有时看着对方热情的回应,他觉得热情被什么东西挡住了,像当初被保温箱挡住的父母的热情……
尽管遗憾的是,咨询没有达成迈克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目标,但在咨询后期,迈克欣然接受了自己冷漠的特质,越来越理解自己的感觉,也试着接受别人对他的热情,并愿意用更积极的态度去回应 。

过于自我保护的人(自我保护心理机制)

文章插图
情绪的特点是相互防御的,像俄罗斯套娃
每个人一出生,情绪情感通常都非常充沛,表达情绪的方式也很直接,舒服了就笑,难受了就哭 。
如果抚养者总是能理解并安抚婴儿的情绪,在婴儿笑的时候说“宝宝吃好了对吗?你现在看起来可真享受 。”“这个玩具你很喜欢是吗?你玩的兴奋极了 。”在婴儿哭的时候说“你看起来很难过 。”“是不是哪疼了?”“你饿了,这让你难受,所以你哭的很伤心,我们现在开始吃饭了,一会儿就会好起来 。”在这些互动中,孩子们慢慢会理解并接纳自己的情绪,以后更容易发展管理情绪的能力 。
如果抚养者对孩子的情绪是忽略的(不理睬哭泣的婴儿)、或是否定的(孩子哭时说不疼、不怕、没事)、不一致的(别哭了,他是喜欢你;这多让人开心)、转移注意力(你看这个多好玩),婴儿对自己的情绪会失去命名和理解的机会,感觉不真实,不对劲儿,又说不出来 。
成长中,未被命名和理解的感受越攒越多,越难以梳理 。还是举个例子来说明吧:
王先生因困惑自己没有情感体验前来咨询 。随着咨询进展,我们发现,他心里有强烈的自责感,小时候,他发脾气时,妈妈常会表现得非常痛苦,头痛、胃痛,爸爸会责备他,他为自己的愤怒而自责 。
慢慢地,王先生开始压抑愤怒情绪,压抑的情绪越多,压抑的过程越艰难,在开心时感到悲伤,很快变得愤怒 。为了更好地压抑愤怒,他连同好的感觉、情绪一起打包压抑了,什么也体会不到,也就不用感到愤怒了 。
随着咨询的进展,我们发现王先生的愤怒下面是恐惧感,他害怕自己的愤怒真的会杀死妈妈,或造成不可挽救的结果 。
再深入探索,恐惧下面是恨,恨妈妈不强大,恨爸爸不理解,没能为他支撑起成长的空间 。

过于自我保护的人(自我保护心理机制)

文章插图
恨的下面又压抑着更原始的恐惧,类似于婴儿饿到大哭时没人回应、又不能消除不适感,仿佛从外在环境到身体内部都受着迫害,陷入无法理解、无法处理的巨大恐惧中,害怕被世界抛弃、害怕被害死……
当重新回顾这一层层的情绪情感体验时,王先生心中尘封的很多温馨的、充满爱的回忆也一一呈现,慢慢理解了妈妈对负性情绪的不耐受,理解了爸爸对情感的回避态度,理解了父母处理情绪的方式对自己的影响,理解了没有情感在曾经的岁月起着极好的保护作用,抑制情感和恢复情感的过程同样艰难而伟大 。
当重新见证了这些心路历程,最终,他认识到所有的情绪情感都是正常的,情绪不再是他的紧箍咒,他能以更开放的状态体验情绪情感,也越来越从容自信 。
以上是我梳理的“没有情感”的一些共性原因,通常是很多因素同时存在,相互影响,又因为每个人有独特的成长经历,对自己独特的经历产生独特的理解,所以,导致没有情感的原因非常多,且具有个性特点 。

过于自我保护的人(自我保护心理机制)

文章插图
要让情感体验从无到有,该怎么办呢?
理解了深层的本质原因,才能彻底解决的问题 。
先来看个小故事:美国有座气势宏伟的纪念堂,年深日久,墙壁损毁得非常厉害,经常需要修理,主管部门派出专人调查原因,研究如何才能有效保护它 。
经过调查,研究人员分析发现,纪念堂的墙壁之所以损坏严重,是因为很容易脏,需要经常清洗,而清洗液的酸性会腐蚀墙壁 。如果按照这个结论,只要把清洗剂换成一种无腐蚀性的就可以了 。
但研究人员并没有轻易下此结论,而是接着思考为什么墙壁容易脏,原来是有很多小鸟在纪念堂上做了巢,是鸟粪弄脏了墙壁 。
那么,为什么小鸟要在这里聚集筑巢呢?
原来,这里盛产一种小圆蜘蛛,是这些鸟最爱吃的食物 。
而这里又为何有那么多蜘蛛呢?是因为纪念堂的落地窗明亮照人,非常适宜这些蜘蛛的生长 。于是,研究人员提出的最终解决方案是:拉上窗帘 。
纪念堂的环境不再适合小蜘蛛的生长,小鸟没有了食物,也就不在这里安家,也就没有了鸟粪,墙壁自然干净了,不用频繁清洗,也就保护完好了 。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关注问题的表面,被类似问题反复纠缠,如果我们看到更深层的本质原因,或许才能彻底解决的问题,很可能像故事中的解决方案一样简单 。
想要理解自己没有情感的本质原因,心理咨询服务可谓是一种捷径 。
方便有效的日常练习
很多朋友可能觉得自己暂时没有能力接受心理咨询,也可以尝试一些小练习 。
在介绍练习前,我想先“安利”个小常识:一个人首先有感觉,感觉是由感官刺激或想法所致;由不同的感觉产生不同的情绪,情绪相对短暂,如高兴、生气、紧张、害怕等等;情感是一系列的情绪组合,相对稳定、深刻,如对真理的热爱、对某种美的欣赏等 。
如果想要对情感有觉察,可以先从更基础的感觉开始练习 。比如正念理论里,有个非常简单有效的吃葡萄干练习 。

过于自我保护的人(自我保护心理机制)

文章插图
准备工作:可以放一些轻缓的音乐,或使自己处在安静的环境里,拿起一粒葡萄干,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这粒葡萄干上,开放并关注自己的感觉、想法,允许注意力转移到一些偶尔出现的思绪上 。
第一步全神贯注地、仔细地、耐心地、凝视观察葡萄干,让你的眼睛一点点的发现它的每一个细节,比如色泽、凹陷的坑、褶皱,以及其他不同寻常的特征 。
第二步把葡萄干拿在指尖按捏、把玩,感受它的质地,这个过程可以闭上眼睛,以增强触觉的灵敏度 。
第三步把葡萄干放在鼻子下面,在每次吸气的时候,感受它的气味,并观察自己的嘴巴和胃有没有产生任何有趣的感觉 。
第四步慢慢的把葡萄干放在嘴唇边,注意手和手臂如何准确的知道要把它放在什么位置,轻轻地把它放在嘴里面,不要咀嚼,首先注意一下它是如何进入嘴巴的 。用几分钟体验一下它在嘴里面的感觉,用舌头去探索,当你准备好咀嚼它的时候,注意一下应该如何以及从哪里开始咀嚼,然后有意识的咬一到两口,看看会发生什么?体会随着你每一次的咀嚼它所产生的味道的变化,不要吞咽下去,注意嘴巴里面纯粹的味道和质地,并且时刻留心,随着葡萄干本身的变化,它的味道和质地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
第五步当你认为可以吞咽下葡萄干的时候,看看自己能不能在第一时间觉察到吞咽意向,即使只是你吞咽之前经验性的意向 。
最后当嘴里的葡萄干全部吞咽后,体会还剩下什么感觉?然后体会一下,在完成了这次全身贯注的品尝练习后,全身有什么感觉?还可以重新回顾一下整个过程,都有哪些感觉,他们的变化过程,变化的时候有些想法划过脑子吗?在整个过程中,你出现了哪些想象,有什么回忆吗?想这些的时候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如果葡萄干吃烦了,可以换任何食物替代,不同食物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和联想 。还可以找一些催眠导语,利用休息时间来练习 。很多朋友喜欢的冥想,也是非常实用,又方便有效 。
没有情绪情感本身也是一种情绪情感状态
很多时候,没有情感不是问题,过度担心没有情感的状态反而成了问题 。如果接纳自己没有情感,达成和解,不失为解决的一个方向 。
在咨询中,很多人因为没有情感体前来咨询,当他们与此和解后,发现没有情感带给了他们很多的好处,这些在之前被忽视了,之后被加以利用,变劣势为优势 。
比如医生每天面对病痛的患者、警察侦查破案……没有情感可以有效的保护自己,保持专注的状态,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 。
不管在生活观察中,还是在咨询经验里,我发现当人们理解了自己没有情感背后的真相时,不仅不再觉得自己是怪物,反而会觉得没有情感是那么有意义 。
愿每位朋友在理解自己后,都能看到自己的伟大 。


    猜你喜欢

  • 20个问题亲密关系(自我牺牲感在亲密关系)
  • 这世上最不容易的感情有两种(时间的感情莫过于两种)
  • 免疫系统|我区已接种新冠疫苗424万余剂次!疫苗是如何保护我们的?一文看懂
  • 自我尊重的需求(情感需求有哪些)
  • 亲密关系受伤害(自我牺牲感在亲密关系)
  • 焦虑症的自我治疗(抑郁症躯体疼痛太疼了)
  •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 莫过于(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 自我意识|“心术不正”的孩子,小时候就有这3特征,10岁前没能改正就晚了
  • 曾经迷失(寻找迷失的自我)
  • 父母|哥哥被父母凶,弟弟上来保护安慰,画面真是太暖心了

  • 上一篇:婚外情的结果只有一个(婚外情的男人)

    下一篇:女人愿花男人钱说明(张爱玲说花着心爱的男人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