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的概念及结构一、品德的概念: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变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选择)
1、道德认识: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品德的基础和核心成分 。
2、道德情感:情感体验,是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 。
3、道德意志:克服困难,自觉调节道德行为的心理过程,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
4、道德行为:具体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依从:对行为必要性缺乏认识和体验,靠外在压力执行,具有盲目、被动和不稳定性 。
(1)从众:缺乏主见、人云亦云、随大流;伙伴之间 。
(2)服从:权威命令、社会舆论下放弃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一致;上级对下级 。
(二)认同: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并使自己的态度、行为与他人保持一致,具有自觉、主动和稳定性 。
(三)内化:与社会规范一致,将自己认同的思想与自己观点融为一体,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态度坚定 。
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简答)
1、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4)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诀:假设同学度德智
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一)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 对偶故事:无心的孩子撞碎15个杯子,偷吃的孩子撞碎了1个杯子,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哪一个问题更严重?为什么?
(二)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无律阶段(2-5岁):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规则没有约束力,处于“无律期” 。
2、权威阶段/他律阶段(5-8岁):无条件的服从,以行为的结果来判断好坏 。
3、可逆性阶段/自律阶段(8-10岁):规则可以改变,以行为动机作为评判标准 。
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赋予同情心 。
对比区分理解无律、他律和自律:(1)无律:不受外在的约束,只按照自己的意愿执行 。——我想怎样就怎样 。(2)他律: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你让我怎样我就怎样 。(3)自律: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 。——你要我遵守,你也得遵守 。自我中心阶段/无律阶段: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 。
权威阶段/他律阶段::前运算阶段——思维不可逆 。
可逆性阶段/自律阶段: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可逆 。
公正阶段:形式运算阶段——高级
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一)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两难故事:海因茨因妻子病重,没有足够的钱购买药剂师开出的高价药,绝望之下只能进店为妻子偷药 。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
(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
(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看行为后果):从结果出发,造成惩罚是不好的,免受惩罚就是好的 。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看利益满足):有较强的自我中心,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自私自利” 。
2、习俗水平(10-20岁)
(1)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阶段):做好人,考虑承认对好孩子的要求,有利他动机的就是好的,有利己的就是坏的 。
(2)遵守法规取向阶段: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社会规范与法律权威,知法守法,法律至上,遵守就是好的,不遵守就是坏的 。
3、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很少人达到)
(1)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规则可改变):法制符合大众利益,可修改 。
(2)普遍伦理取向阶段(良心办事):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正义、公平、尊严位最高准则去思考,人类道义高于一切 。
记忆口诀:福利可发乐理
注:顺序不能打乱
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及其培养一、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式(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式)】1、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3、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
记忆口诀:核分子品德的关键期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
二、良好态度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具有分别是非的能力;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
记忆口诀:说服榜样群演值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