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经历过安史之乱,对唐玄宗后期的官员腐败深恶痛绝,对人民饱受战火劫难,深表同情 。诗人一生仕途不顺,颠沛流离,虽常怀报国之心,却不为朝庭重用,故常以诗抒发胸臆 。公元765年,他离开城都顺江而下,第二年到达夔州,在友人帮助下得以暂时安身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了两三年,但唐朝政局日渐衰败 。诗人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感怀身世,写了不少留传千古的诗篇 。其中《咏怀古迹》之三对王昭君出塞和亲所做的贡献充分肯定,对其怀念故国死于异国他乡的结局赋予极大同情 。诗云: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
【王昭君怨什么(咏怀古迹五首其一)】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
首联出句写昭君出生之地,站在高处一眼望去,无数山峰、峡谷似乎涌动着向荆门奔去,引出下句“生长明妃尚有村”(明妃即王昭君 。晋朝之后,文人墨客传颂王昭君,因忌讳司马昭的“昭”字,落入文字狱,故改“昭”为“明”,称昭妃为明妃) 。王昭君就出生在这群山万壑之中,现在还保留着她的村子呢 。诗人把王昭君出生之地写得如此雄伟壮丽,明显把她作为一个非凡女子看待 。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王昭君的诗词不下六七百首,大多数都是写她绝世姿色以及不能回归故国的哀怨,少有像杜甫把她作为一个杰出人物来赞颂 。
颔联高度概括王昭君和亲的功绩 。“一去紫台连朔漠”(紫台指皇帝居住的地方,这里指汉元帝为昭君开欢送会搭建的平台,也代指汉宫 。朔漠指北方沙漠之地),“一去”是王昭君踏上建功立业之路的开始,“连”字函括王昭君这“一去”所做的事业 。从此汉、匈两国通道被打开,两国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贸易飞速发展 。匈奴的牛、马、羊及防寒皮毛不断地涌入汉朝,补充中原大地的短缺;汉朝的粮食、铁器、瓷器、纺织品及其他生活用品也源源不断地供应匈奴国,改变了匈奴人的生活习惯 。互卖互买,各取所需 。最主要的还是两国五十年无战事,人民安居乐业,休养生息 。她不是卫青和霍去病,铁马金戈,血战沙场,建功立名;而是用亲、善、美的語言去感化匈奴人,收服匈奴人之心 。在她的教化下,汉、匈两国才有半个世纪的安宁 。“独留青冢向黄昏”,“独留”是昭君生命的终结,孤寂留落在异国他乡 。为什么是“向黄昏”而不是向朝辉,因为“黄昏”是忧伤之词,昭君怀念故国和亲人,不能归汉,死有遗恨 。天地漠漠,谁知我心?诗人对王昭君的同情,实际也是他自己一生飘泊他乡,居无定所的感叹 。但王昭君功垂千古,后人还沿着他开辟的通道继续走下去 。民间传说,一到秋天,草原的草木都枯萎,唯独昭君墓之草常青,虽是讹传,却反映后人对王昭君的爱戴和敬仰 。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是作者概述王昭君和亲经过及长怀故国之情至死不渝 。
王昭君出生在群山万壑之中,钟灵郁秀,天生丽质,自幼聪明伶俐,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名满南郡(昭君村属南郡管辖) 。公元前36年,汉元帝下诏选秀,昭君为南郡首选(时年16岁) 。入宫后,因不贿赂画师,真容未现,不入皇帝之眼,被打入冷宫 。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韩邪单于朝觐元帝,自请为婿 。元帝因无适宜公主和宗亲女子,故下诏后宫宫女,有愿和亲者视为公主;但无一人响应,皆知漠北生活环境恶劣,难以适应 。昭君毅然请旨和亲(时年19岁) 。元帝应允,令呼韩邪单于择日在长安成婚再归国 。呼韩邪单于欣喜,与昭君上朝谢恩 。元帝一见昭君真容,惊为天人,不知后宫竟有如此靓丽佳人,心有不舍 。无奈金口已开,怕失信匈奴,只得忍痛割爱 。元帝赏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无数金银珠宝陪嫁 。元帝亲自率文武百官护送昭君上路,出长安城十里,风光无比,足见元帝对昭君的厚爱和期望 。
王昭君与夫婿辞别护送官侣,踏上茫茫的漠北旅程,第二年夏天才到达匈奴王驻地 。昭君的到来,受到匈奴人民的热烈欢迎,开始在匈奴人民的拥戴下生活 。公元前31年为呼韩邪单于产下一子 。次年,呼韩邪单于病死,昭君认为使命已完,申请归国;但被成帝拒绝(昭君出塞尚未到达匈奴国,元帝即驾崩,长子刘骜继位,是为成帝) 。昭君无奈,遵照匈奴习俗,再嫁呼韩邪单于前妻长子,再生两女;但和后夫也只生活九年,公元前20年第二任丈夫复株累若鞮单于亦病死 。此后寡居(民间传言又嫁呼韩邪单于孙子不实 。复株累若鞮单于死,由其弟且麋胥继位,是为搜皆若单于,亦为呼韩邪单于之子) 。昭君因思念故国及亲人,忧郁成疾,死于公元前19年,比二任丈夫死迟一年,享年33岁(见《资治通鉴》) 。昭君为汉、匈两国人民的和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却不为继位的成帝看重,死后亦不旌表 。一如诗人虽有报国之心,也不为唐代宗所用,一生穷途潦倒,最后也死于旅途之中 。诗人用“环佩空归月夜魂”(环佩为匈奴妇女佩戴的装饰物,以铜或银制成,走路时会碰撞发出响声),述说昭君魂牵故国,思念亲人 。在夜月之下,当听到环佩碰撞的声音,那一定是昭君的灵魂在回归故国的路上 。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论”,古同“抡”,读平声,旋转之意 。弹琵琶时右手五指不停地旋转,弹、挑、扫、撇,划,奏出乐曲 。律诗韵脚必须是平声字,若作平论的“论”则是仄声 。或者传印错误),昭君所作的琵琶曲千载流传,虽是胡人的声调,却是倾诉她满腔的悲愤和怨恨 。因为和亲变成永世不得与亲人见面,默作和平天使,却得不到朝庭的理解和宽慰,十几年来未见过朝庭派使节慰问,等于被抛弃;两任丈夫已死,儿女尚幼,无人可倾诉,所以只能将心中的悲愤寄托于琵琶曲中 。这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 。
该诗的艺术性,在用显浅、通俗的文字表达深刻的内容,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首联出句落笔千钧,用词生猛,气贯山河,用一“赴”字把静态的山写活,形象生动,用意深刻,意在突出王昭君是非凡之人 。
颔联上句的“一去”,含有快速之意 。由于有这“一去”,才使汉、匈两国“连”得起来 。这个“连”字既显浅,又通俗,却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 。王昭君的贡献尽在这个“连”字里头 。律诗是简洁精炼语言的组合,用字用词既要显浅又要精确,才能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 。若写成“一别紫台去朔漠”也通,也合平仄声调,但啥意思都没有了 。别看这“连”字很通俗,若用其他字就表达不出深刻的用意 。有诗“旁人莫讶腰肢瘦,犹胜嫖姚千万兵”,这是直言赞誉,但“胜”在哪里?读者无法想象 。但“连”字把汉朝和匈奴国连起来,读者自然会想象到两国会做很多事情,也会想到,昭君一定是用道理、大义感化匈奴人,收服匈奴人 。这就是用词的艺术技巧 。下联“独留青冢向黄昏”,“独”是孤寂,“独留”是生命的终结留下的怨恨;但事业並未停止 。作者用“青冢”的“青”字,便是比喻事业万古长青,名垂千古 。这是独特的构思 。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元帝被画师所误的只是昭君的真容,至于昭君的真实才华他根本不知道 。作者用“省识”二字,便是对皇帝选才的不满,只注重外表,不注重内在 。有如唐玄宗,只信花言巧语,将朝政委托于奸臣,引发安史之乱 。汉元帝若不信图象,就不会错失王昭君(诚然,几千秀女也不能一一看得过来) 。碰巧,他这一失,却有一得,上天赐给汉朝一个和平天使,保家卫国 。换作其他宫女,即使有昭君之容貌,也不一定有昭君之善良;有昭君之巧言,也不一定有昭君之大义 。昭君的出现,是天助汉朝 。
“环佩空归月夜魂”,昭君思念故国之情不断,至死不变 。生不能回归故国,死后灵魂也要回归 。作者用环佩碰撞之声幻想是昭君的灵魂 。灵魂看不见,但环佩的声音听得到 。用这种幻觉的构思写昭君魂牵故国之情,感人至深 。如果说“一去紫台连朔漠”是艺术的高度概括,那么“环佩空归月夜魂”便是艺术的精心雕琢 。
尾联用千载琵琵声作全诗的总结,也是一种独持的艺术构思 。昭君一生是辉煌的,不辱朝庭使命,为汉、匈两国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最终不能回归故国,便有怨恨 。这是人性使然 。她所作的琵琶曲就是怨恨之声,被后人弹奏出来 。“分明”二字是作者对分析的肯定 。但怨恨之声掩盖不了她的辉煌,后人对她敬仰有加,千百年来弹奏她的琵琶曲便是证明 。
作者用简洁通俗的文字概括昭君一生的辉煌,用浪漫主义手法,深沉的笔调描写王昭君怀念故乡的悲愤,寄托自己的哀思 。清朝诗人沈德潜曾赞杜甫咏王昭君诗为绝唱,並非过誉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