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里的依赖是什么(依赖别人没用)

常常有同龄人诉苦说,父母不理解自己,觉得很难过 。

去大城市打拼,父母说书读多了翅膀就硬了 。


不愿意结婚生子,父母说什么年纪就该干什么事 。


好不容易找到了个喜欢的行业,父母说没有编制都不算正经工作,没人瞧得起 。

等等……

这种不理解往往还是通过打击和否定的方式来展现的 。

好不容易取得了一些成绩,在父母的眼中却一文不值,若是受了挫折委屈,更是只好再听一遍“你看我早告诉过你” 。

每个人都要面临很多人的不理解和不认同,但要说伤人的程度,恐怕没有任何人的否定能比得上来自父母家人的冷言冷语 。

只不过面对这样的抱怨,我总是想问一个相反的问题:

如果你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那么你又理解父母吗?

是的,我们也完全不能理解父母 。

我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很多长辈感情破裂却不离婚,不能理解为什么一句“为你好”就可以洗脱自己造成的所有伤害,不能理解为什么结婚生子是人生的第一要务,不能理解所谓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情 。

这是双向的不理解,而不是单向的 。

就像父辈觉得年轻人的想法匪夷所思一样,我们一样也觉得父母的价值观荒谬绝伦 。

其实,人和人本来就是无法相互理解的 。

比如我们不能理解外国人为什么不戴口罩,外国人也不理解我们为什么不要自由 。

比如独身主义者不能理解人为什么要自陷于婚姻家庭的拖累,而结婚生子的人却觉得家庭不可或缺 。


比如追星的人群和圈外的人群……应该就不需要我多说了吧 。




感情里的依赖是什么(依赖别人没用)

文章插图


与父母的相处模式


我基本上每周都会带母亲外出就餐一两次,而且是稍微讲究的餐厅 。

多数情况下,妈妈吃完都会细数一下这顿饭的不如意,咸了、辣了、不划算了 。

每次听到这些,我就会觉得非常愤怒,情绪非常糟糕,要很努力才能把指责妈妈的话咽下去 。

也会想起小时候,我向妈妈要了一个很想要的吃的或用的,她满足我后,也会用“非要要!也不知道有什么好!”类似的话来回应我 。

先说一下,每一种相处模式,在小的时候,都是由父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成年以后,相处模式就变成了两人相互配合的结果 。

我们与现在的状况,就是相互配合的结果 。父母有挑剔的需要,而我们却制造了可以被她挑剔的场景 。

之所以在了解他们有挑剔的特质的情况下,还愿意每周带她出去吃饭,潜意识是想做一个继续被母亲挑剔的孩子,满足母亲对于挑剔的需要,这是一方面 。

另一方面,我们也渴望母亲能够发生改变,变得不再挑剔,不再是她现在和过去的样子 。


所以,带母亲出去吃饭的行为,是在表达这个愿望 。

而愿望有时候仅仅只是愿望,它可能无法被实现 。就像希望奇迹发生,但未必奇迹就会发生,但是我们还是会对奇迹心有侥幸 。

说简单些是,带她出去吃饭的行为,其实是指望她能改变,而她的反应是不会被我们改变 。

我们的愤怒来自于,她没有看到我们的愿望,并能够理解或者满足我们的愿望(她改变) 。

要打破这个循环,只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她改变,一个是我们放弃改变父母 。

问题回到我们的身上,我能放弃接受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吗?

这对一个人来讲,也是很难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的角色 。

我们是以孩子的位置放弃对妈妈的期待,与我们是以成人的位置放弃对另一个人的期待,内在体验是不同的 。

因为彻底地放弃对母亲的期待,是分离 。

以一个成人的眼光看待名字叫做“妈妈”的另一个成人,总是会让人伤感无限的 。




感情里的依赖是什么(依赖别人没用)

文章插图

感情里的依赖是什么(依赖别人没用)

文章插图
明白价值判断是多元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请来一百个父母作观众的那期《奇葩说》,专业辩手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父母们尚且丝毫不为所动,何况身为普通人的我们?

这个世界本就是割裂的,子女和父母之间的鸿沟,只是沟壑纵横的其中一条而已,再正常不过了 。

就像父母也无法期望获得儿女的理解一样,我们也不该产生父母可以理解我们的期待 。一切没有结果的希望都是有毒的 。

问题在于,多得是无法互相理解的人,我们为什么单单对父母的不理解如此敏感和失望呢?


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有得到权威的认同,才能实现自我的认同 。而父母,则是每一个孩子都曾经不得不服从的权威 。

在人的幼年时代,价值判断是相对单一并且标准明确的 。好好学习肯定是好事,砸坏东西肯定是坏事,不会有多少异议 。

但成年之后的价值判断却是多元的,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拼搏还是稳定,事业还是家庭,这类成年人的价值选择都是不存在标准答案的 。

可是,由于长期的惯性使然,人们还是习惯把父母当作权威的答案,当做是非对错的判断标准 。

这就尴尬了 。


自己明明已经认同另一种价值观了,和权威的标准答案截然不同的价值观,那岂不是永远获得不了认可了?这可不行 。

可我们自己又不愿意屈服和改变,那剩下的办法就是——尝试修改那个来自他人的判断标准,尝试改变权威本身 。

还记得吗,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来自一生阅历的凝练,区区言语显然动摇不了这样的根基 。如果一个人这么容易从善如流,世界怎么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

所以大家都很痛苦,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很伤心 。

但我的问题是,作为一个成年人,为什么非要沿用小孩自我认同的方式呢?为什么非要通过权威才能自证价值呢?

每一个父母也都是普通人罢了,和今天的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今天的他们,未必就比孩子更优秀,更正直,更聪慧 。

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父母还可能是一个“我不懂的就是错的”的那种普通人 。

只是因为幼年的思维惯性,就把自己所有的努力交在另一个人手上,凭他的一句话来决定一切辛苦的价值和意义……

我只想问一句,这么做对得起自己吗?

我们经常说,人应该是独立的 。很多人把独立狭义地理解为经济独立,其实不然 。

一个人可以完全不依赖任何他人的认同,也能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才是真正的独立!

每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都是由特定时代的社会环境,所受的教育、社交圈子等等因素决定的 。

自身阅历的重量,当然远远大于其他人几句试图说服的言语 。

其实这是个特别简单的道理,原本不用说这么多的 。

就像惊奇队长那一句平淡的陈述句:

我不需要向你证明什么 。

一个人本来就无须向另一个人证明任何事情 。

不要对父母有不该有的期待 。

那只是两个普通人,在另一个时代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普通人 。

他们排斥陌生的事物,喜欢掌控他人的快感,固执地坚守自己能够理解的小小世界,这都是人之常情 。

每个人都可以是父母,这个身份没有准入门槛,并不能让人更能共情和包容 。




感情里的依赖是什么(依赖别人没用)

文章插图

感情里的依赖是什么(依赖别人没用)

文章插图
如何改善与父母的关系


一、重新定义爱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如果你问父母是否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大都会强调说他们很爱孩子,然而,他们的孩子大多没有感觉到被爱 。

因此,这样家庭中的孩子长大以后对爱的含义和感受常常是感到困惑的 。他们把爱当成一种要牺牲自己的梦想和心愿去成全的东西 。


但真正的爱不会折磨你,也不会让你失控 。

它会让你感到被珍惜、关怀、尊重,给你带来的是温暖、愉悦、安定、平和 。

重新从心底去定义爱,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你将会为自己是生命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开始接纳真正爱你的人 。

二、相信自己

孩子在尚小的时候,总是通过父母的认可和反对来衡量自己好坏的标准 。

但父母的观点有时本就是偏激的,所以你只能牺牲自己来与现实进行和解,以至于哪怕长大之后,你也依旧可能在做着这类的牺牲 。

习惯有时候是可怕的 。

它影响你一时,甚至可能影响你一世 。

你要将衡量标准从父母的意见转变为自己的想法,哪怕父母不同意你的观点或不认可你的做法,但你仍然可以抵御他们的否定带给你的焦虑 。


因为你们不需要他们的认可,你正在成为自己的主人 。

能改变这种相处模式最有效的方式,不是让他们停止否定你的行为,而是转变自己对这件事情的认知 。


家长内心是匮乏还是丰盈,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 。内心丰盈的人,心中自然有一套健康、稳定的自我价值系统 。


他们知道自己的长处,也明白自己的短处,但无论怎么样,他们都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被人喜爱的 。

而内心匮乏的家长,他们的内在声音是:我不够好、我不值得 。

而孩子不是父母梦想的延续者,也不该成为父母证明自己的工具 。


自己所匮乏的、自己想实现的,终究要自己去实践 。


所以,意识到父母的期待跟你没关系,承认父母的局限,承认父母的片面之意,无法定义你 。

把他们的权利还给他们,也把自己的权力交给自己 。

我们都没有办法改变出身和过去,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要沉浸在过往伤痛中的时间 。

再说有些事并不是一两天能形成的,那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


我们会摆正心态积极解决,但是陈年累月的事如果实在眼下没有很好的成效,那就交给时间去处理吧……


那么多年都过来了,也不差这一时半刻 。


【感情里的依赖是什么(依赖别人没用)】



感情里的依赖是什么(依赖别人没用)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