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感情(怎么让感情长久一点)
看《夺冠》之前我总是在想,如果对中国女排的历史了如指掌,如果对比赛的结局也知道地一清二楚,那么再去看这部电影应该看什么呢?
文章插图
昨天坐在电影院里,看着片尾的字幕缓缓升起 。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去电影里体会感动 。
文章插图
虽然故事在讲宏大的历史,但陈可辛导演却选择用一层又一层的感情,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去支撑起几十年来发生在中国女排身上的故事:
队员之间的革命友谊,郎平与陈指导两人跨越时间长河的感情,排球之于中国人民的激情……
这些都值得被细细品味 。
女排姑娘们的故事可能是整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部分了 。
电影里的她们完全没有以往属于体育电影里传奇队员里的完美经历,却太像一群我们身边想努力做成一件事的女孩 。
1981年前的训练场里永远都是老旧的器材,微黄的光影 。
在刚刚调来的陪练视角下,我们看到了女排队员们一个又一个地登上了银幕,有人重复着单一乏味地动作,有人流泪呐喊着接球,还有人在一旁忍痛着举杠铃 。
文章插图
那时候的练习是艰苦的,较上劲来,原本就够高的球网就又会被升高十五厘米;想要上场比赛,要比别人多完成两万次动作才能获得机会;甚至在合家团聚的大年夜里要击上足够的球才能吃上饭 。
文章插图
但那时候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一群人骑着自行车去说笑去烫头,完成了一天辛苦的训练夜里还会在昏黄的灯光里织毛衣,偷偷跑到器材室的门外偷看教练们在研究技术的样子 。
文章插图
几十年来,属于这群叫做中国女排的女孩们的样子没有变 。他们会坦诚地表达自己不喜欢排球,会对自己发出到底是为家人还是为自己而走上职业体育的路的灵魂拷问,会和队友赌气和比赛较劲……
文章插图
【三种感情(怎么让感情长久一点)】可能正是电影里有了这些对女排女孩们的描写,才让我对电影里之后的每一场比赛感触更深 。
这群可爱又坚韧的女孩,能在面对像是炮弹一样的球打过来时,扑救、摔倒、迎击、顶上,她们身上所爆发出的力量,实实在在地撑起了属于一个民族的自豪感 。
文章插图
另一边,郎平与陈指导跨越几十年的友情也让我动容 。
年轻时的郎平还是一个只能在女排队员们训练时在一旁举重的替补队员,倔强的她不断提升着自己每天的击球数量,一万、两万、三万……
文章插图
摸清着美国排球队员海曼的摸高;她总是想着能真正地站在女排队伍里打上一场比赛 。这一切都被刚刚从别处调来的陈指导看在眼里 。
他欣赏这个对自己狠心的女孩,较上劲来能把100公斤重的杠铃一口气举在肩上 。
文章插图
他也发自内心地愿意帮助她进入国家队的核心,于是在对江苏男排的比赛上放了狠话:你要是能赢,我陪你打一辈子的球 。
文章插图
当然,打一辈子球的想法并不现实 。对陈指导来说,是聪明的郎平问出了他心里的野心:“你难道不想当中国女排的总教练吗?”
后来的几十年里,两个人也是这样,虽然各自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在共同奋斗的中国女排事业里,她们还是会彼此帮助,彼此成全,彼此说出对方的心里话 。
文章插图
2016年,中国女排里约夺冠后,郎平按下了陈指导的电话,那一刻,电话的对面没有声音,只有国歌缓缓地响起 。
其中的滋味,对于郎平和陈指导两人来说,自然是不用多言 。
人这辈子,能有这样的一位朋友,一位战友,会是多大的幸运 。
但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还是排球之余中国人民的魅力 。
八十年代的中国,人们挤在大街小巷里围着一个小电视机看大洋彼岸的另一边中国队如何打败东洋魔女 。
文章插图
揪心、激动、兴奋 。知道我们夺下世界冠军的那一刻,他们拿着盆冲了出去在街上敲,脸上都是止不住的兴奋与喜悦 。
大洋彼岸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场排球比赛上,都能看到中国人挥着国旗,拉着横幅为国家队加油助威 。
很难想象一项体育比赛能振奋整个民族,但中国女排做到了 。
文章插图
整部《夺冠》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煽情情节,全都真实地记录了属于中国女排的点点滴滴 。但片尾曲响起的那一刻,我才发现自己手上的湿掉的纸巾早都不止一张了 。
这种感动,我太想分享给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了 。不如去电影院看《夺冠》亲自感受吧!
- 情侣怎么聊天才不无聊(情侣有必要每天聊天吗)
- 感情多深只有这样才足够明白(在婚姻里女人必须明白)
- 犹如近义词(烧水壶不烧水怎么回事)
- 丈夫|17年前,生完孩子后“一夜变老”的80后宝妈,现在怎么样了
- 过去一年的收获(错过了怎么办)
- 弟弟|“闺女,你有孩子也得养4岁弟弟”“妈,我是全职妈妈,怎么养”
- 韩商言和佟年哪集在一起的(亲爱的各种语言怎么说)
- 孩子|6岁哥哥总被1岁弟弟咬,无奈出“奇招”,孩子总咬人该怎么办?
- 新绝代双骄感情线(庆余年原著感情线)
- 心爱的人离开心情说说(突然和心爱的人分开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