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iews回归结果解读(回归分析的目的)

俄罗斯电影《回归》是导演安德烈.萨金采夫的导演处女作,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在2003年摘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与最佳新人导演奖两个奖项 。能够获得如此有分量的奖项,充分证明了本片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

这部电影以“成长”为主题,由始至终存在着一种俄罗斯民族特有的“男性情怀” 以及在这种男性情怀中关于父与子的永恒主题的表达 。影片体现出新一代俄罗斯电影人对于成长教育的思考,以及父爱缺失的环境中成长教育对人的影响 。电影呈现给观众的是一部沉静的悲剧故事,以一种令人惆怅的结局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观看这部影片,让我们跟随影片中的孩子一同留下感悟泪水的同时,心灵上也受到剧烈的撞击 。

《回归》的视觉效果及其丰富内涵赋予了电影表意系统立体和多层次的结构特征,也为观众提供了多维的解读空间 。将影像中的故事主题、叙事结构、光影与色彩等电影元素作为情感符号和象征符号进行解读,即能拓宽观众的鉴赏视角,也能带来更多的审美体验,让观众得以更深刻地理解隐藏在影片中的情感意蕴以及人性的回归 。


eviews回归结果解读(回归分析的目的)

文章插图
一、贯穿始终的故事主题——成长与蜕变电影《回归》像一首散文诗,将一个离家十二年的父亲以一个殉道者形象归来的故事娓娓道来:安德烈与伊万是两兄弟,一次争吵后回家时,母亲告诉他们父亲回来了 。两兄弟对离家多年的父亲没有了印象,怀着好奇的心情,两人通过一张夹在《圣经》里的老照片印证了父亲的身份 。泛黄的照片上,年轻的父亲同母亲一起,怀抱着小时候的兄弟俩 。

之所以将父亲的形像称为殉道者,是因为在影片中,导演除了表达带着俄罗斯气息的男人情怀外,还给这种情怀增加了宗教的外衣 。影片中的父亲用七天来完成对儿子的教育,这个模式正巧与《圣经》里上帝用七天“创世纪”相吻合 。

母亲说父亲是飞行员,暗示着父亲是带有神性的存在,回家的父亲躺在床上沉睡的画面就很清楚的表明这一点,这个画面的构图与人物造型上都与曼泰尼亚的名画《死去的耶稣》惊人的相似 。随后伊万翻出父亲的旧照片,它正夹在一本插图版《圣经》里,而夹照片的这一页插图内容正是德国画家卡罗尔斯菲尔德的圣经版画“亚伯拉罕杀子献祭” 。这里暗示了影片中父亲心底的的“杀子情结”,与儿子的“弑父情结”相对应,构成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是由于他在童年的心理缺陷控制的 。由于母亲与外婆的呵护,兄弟俩身上也更多带有女性的温和气息,甚至胆小懦弱,这都源于多年来“父亲”地位的缺失,而母性的特点则决定了兄弟俩对母亲有种强烈认同感 。

影片开头,小伙伴们在灯塔上跳水,唯独伊万没有勇气跳下去,在伙伴们的奚落声中,伊万蜷缩在灯塔上瑟瑟发抖 。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安德烈与伊万的伙伴都是男孩子,伊万遭到伙伴的抛弃,说明他在男性主导的社会环境下的不合群 。而前来寻找儿子的母亲用怀抱安慰了他,同时也扼杀了他的独立能力 。当伊万说“如果不跳下灯塔而是走下去会被伙伴嘲笑”时,母亲的回答是“没人会知道” 。

在我看来 ,影片中母亲的行为和语言在无形中合理化儿子的懦弱胆小和乖僻任性,他满足于母亲羽翼庇护下的自我想象中,另一方面也阻止了他男性价值观的建构 。而父亲的出现,则可以填补了儿子们男性气息的缺乏,重塑他们的男性价值观 。


eviews回归结果解读(回归分析的目的)

文章插图
在父亲回家后的餐桌上,父亲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与决定权,在女性为主导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兄弟俩对之表现出了排斥,尤其是小儿子伊万 。

在这场戏中,父亲经常处于画面中心位置,暗示了他的权威 。他给家人分配食物,给孩子倒酒,大儿子安德烈表现出了敬畏,从眼神里可以明显看到他对父亲的崇拜,也有对强大力量的向往 。小儿子伊万则表现得阴沉许多,一开始就表示了对父亲的反感与排斥 。在伊万的眼里,父亲的力量与强势让他非常不安,这种高度集中的恐惧类似于弗洛伊德提出的的“埃休姆情结” 。

我认为,伊万的排斥情感是因为他根本还未真正理解父亲的意义,父亲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是不在场的,母亲是他感情的全部,在他的潜意识里,只有母亲才是自己的保护者 。当父亲提出要和儿子们一起外出野营时,母亲在餐桌上选择被动接受,则宣告了这份柔弱的母系力量面对父系力量的全面溃败 。

父亲的教育方式起初并不能完全被儿子所接受,尤其是在母亲溺爱下长大的小儿子,一直在和那个他应该称为父亲的男人对抗,直到看到父亲从塔顶遽然坠落才明白了父亲的爱 。耶稣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世人的生存,而这个男人并不是上帝,他只是父亲,他影响不了人类的生存,但他影响着儿子的整个世界,他必须要付出自己的行动为这两个孩子打开那扇通向成长的必经之门 。

在我看来,这是一次奇怪的远游,过程并不顺利,父亲的专制与霸道让两个孩子战战兢兢,矛盾重重的父子之间充满隔阂以及抗争 。电影负载了极具象征性的寓言般的故事,来讲述父子之间一种最根本的关系 。影片中的父亲不断地用男人的方式来教育他的孩子什么是男人、什么是规矩、什么是力量、什么是责任,以及最后一课中,父亲用自己的死亡告诉了儿子什么是爱 。

从故事层面上来说,《回归》讲述的是父子关系,表现的却是成长主题 。父亲的回家并不是真正的回归,他的意外离开才是父性的正式回归 。父亲逝去,新的“父亲”(即完成蜕变的儿子)在此刻诞生 。


eviews回归结果解读(回归分析的目的)

文章插图
二、分段式叙事结构——时空的交错与并置从94年的马其顿电影《暴雨将至》开始,以分段式的形式架构影片,逐渐成为一种风潮 。一些经典影片如《低俗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等都采用了分段的形式,打乱正常的叙事结构,使得故事时空交错并置,电影《回归》的结构模式也明显带有这一风潮的特点 。

本片在结构上是“七天模式”,即从周一到周日七天里的故事 。日期在这里变成了时空的分割点 。这种结构模式清晰地呈现为空间意义上的往返模式和时间上的线形模式,由时空交错概念所引发的内在含义的交错与并置,使影片的结构意义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多元化格局 。

(一)、以固定时间为单位界定情节发展的阶段性,即把影片中所述事件分配在相同跨度的时间范畴中 。在影片里,日期的变化是通过故事中间的字幕来交代的,每一天内发生的事情长度也很接近 。按照标准的线性叙事来发展故事,用“日”为划分单位,交代发生的事情进展 。

电影中的旅途,在一日一日推进的远足过程中,父亲有意设置了生活障碍和培养生存能力的游戏,以期锻炼孩子们的坚强性格和适应能力 。父亲的教育是严厉的,他与儿子的矛盾也由此产生 。

(二)、依靠情节推动的悬念,通过单位时间的分割,体现出逐渐加深的递进式趋向 。导演在影片里设置了许多悬念,主要集中于父亲的身上 。父亲的职业、身份,神秘的交易与电话,及父亲在岛上挖出箱子,都推动了悬念的深入 。虽然,导演在最终没有揭开悬念,但是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观众对悬念揭开的期待是情节逐步深入的基础 。

踏上旅途前,片中出现了两次儿子对父亲身份的质疑,都是由弟弟伊万提出的:跑到阁楼上翻看相片是对父亲身份的第一次质疑;出发前夜卧谈时怀疑父亲的飞行员身份这是第二次质疑,哥哥安德烈则用“他在休假”替父亲辩解,这说明了兄弟两人对父亲有着不同的态度,弟弟质疑,而哥哥认可 。

踏上旅途后,父子来到小岛上开始了原始的生活,他们用自然工具创造生活必需品,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是创世纪的过程 。兄弟俩在父亲指导下,在野外生起篝火,吃到了野味 。火光照耀下,保鲜袋里的鱼一张一翕,就好像伊万此刻内心的煎熬 。夜宿帐篷时,伊万第三次对父亲的身份进行了质疑:“他可能是个歹徒,会在丛林里撕碎我们的喉咙”,而哥哥安德烈则嘲笑了他的杞人忧天 。


eviews回归结果解读(回归分析的目的)

文章插图
(三)、呈现孩子成长的艰难历程,展现由时间间隔带来的叙事省略的深刻含义 。儿子在蜕变为“父亲”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痛苦、压抑与失落 。利用父子之间不断激发的矛盾,压缩了儿子成长的时间过程,它隐喻了现实历程的艰辛,对应着电影之外的现实生活 。

影片的感情线非常简单清晰,其实就是一个小家庭的亲情故事 。如同我们现实社会中的许多家庭一样,片中父亲和母亲的形象大相径庭,母亲对于孩子们百般呵护,对于孩子而言,父亲无疑是一个霸道、强权、没有慈爱的形象,这与内心想象毫不符合 。对于父亲而言,他的表达方式就是严格教育,这种方式或许存在弊端,但他内心对孩子们有着不同于母亲的爱 。这样的父子构成,才显得后面的情节理所当然 。

伊万和父亲的首次“大规模”冲突发生在远足第二天,伊万对于父亲的强横感到愤怒,在车里不停抱怨,父亲受够了儿子的喋喋不休,将伊万丢下车,自己载着安德烈扬长而去,让伊万在原地被大雨淋了个透心凉 。在伊万看来,自己的价值在父亲这里完全得不到认同,他心中构建的理想自我被父亲无情的扯碎 。他抱怨“没有你,我和妈妈奶奶过得很好”,这句话表现了他潜意识中认同母系安慰而排斥父系权威,即是恋母情结的一种体现 。

伊万和父亲的矛盾在兄弟俩一次误点的“归航”后转变为暴风骤雨 。兄弟俩因贪玩没在父亲规定的时间返回,这让父亲大为光火,并对两个儿子施暴 。忍无可忍的伊万举起了刀子对抗父亲,并哭泣道:“如果你不是那么可恶,我还是会爱你的,可是你比别人还可恶,我恨你!”激动的伊万丢下刀子冲向森林,焦急关切的父亲在后面穷追不舍 。情急之下,伊万爬上了他一直不敢面对的灯塔,并扬言要跳下去,这时父亲却突然失手坠塔身亡,留下吓呆了的两个儿子 。

在我看来,父亲的死亡也正是儿子的长成 。定神后的哥哥安德烈充当了“父亲”的角色,他指挥伊万用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方法,一同将父亲的尸体拖到小艇上 。安德烈的口吻变得和父亲一样,强横而不容辩驳,俨然成为了另一个父亲 。当承载父亲尸体的小艇慢慢沉入水底,安德烈与伊万第一次从内心呼喊“爸爸”,他们痛苦地冲向小艇,在这一刻他们突然感受到了父亲的意义 。象征着力量和勇气的父亲消失了,新的“父亲”诞生了;父亲的死更像一个仪式,象征了父性的交接 。

这部影片,还以结构模式中的潜在分支——“往返”模式,缔造逆向度的通往过去的“时间隧道”,勾起观众的回忆和怀旧情绪 。影片的镜头中出现了大量的标志性怀旧意义的物件与事件,如旧工厂、老汽车,旧照片等,并以传统的生活方式,如野外生存时的就地取材,用伏特加驱寒,引起观众对过去时光的怀想 。

我认为,《回归》和一般电影用闪回蒙太奇与交叉剪辑表现时空交错不同,本片将不同时空的事物与事件糅合到同一时空里,模糊了时间的界限 。而没有明确具体的年代,则增强了影片的象征性与隐喻性,这也正是本片在叙述方式上的特点 。


eviews回归结果解读(回归分析的目的)

文章插图
三、光影与色彩背后的寓意——人性地回归一部优秀的电影,除了具有艺术性的剧本外,还需要依靠导演将文字艺术转换成视觉艺术的能力 。电影《回归》从艺术表现手法看,很自然会令人想到影片所借鉴的屠格涅夫散文诗风格,片中很多理性的元素,都通过光影与色彩以感性的诗化方式表达 。

情节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而是以人物心理走势为基准,一切让位于画面 。环境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客观背景,同时还带有主观色彩和隐喻特征,在缓慢的节奏、从容的镜头和清淡的自然用光的融合中表达人物内心深处的灵魂和人性 。

(一)、整部电影的画面非常干净,摄影运用滤色镜,使整个画面以沉静的蓝色调衬底 。

电影中夕阳下的大海、天空、绿色的原野,让画面浓郁、柔和,平静中透着轻盈,使影片富有绘画般的美感 。

此外,导演对于颜色运用的准确拿捏,为整个悲剧埋下伏笔 。例如影片开头,平静的海面与灰蓝色的天空遥相呼应,男孩伊万的不敢跳水以及伙伴的离去,与这冰冷沉郁的世界相容,表现出伊万内心的无助与恐惧,带给人一种瑟瑟发抖的感觉 。

再比如,母亲让孩子们回到自己房间睡觉时,本来有亮光的房间,伴随着父亲上床关灯,瞬间陷入昏暗,而暗处母亲深邃的神情也似乎暗示着对这场出行的担忧 。之后的旅途中,父亲与孩子们坐在火堆旁,让淋过雨的孩子喝酒驱寒,伊万被逼喝下后愤然离开 。此时的镜头下,父亲与身后那灰蓝色的大海融为一体,整个画面被海的冷色调笼罩,表现了父亲复杂郁闷的心情 。

(二)、从摄影的角度来看,影片非常重视镜头的运动,整个画面极富动感,使整部影片并不显得沉闷 。

片尾处,伊万和父亲一前一后奔跑的镜头,将周围环境淡化,镜头里只出现伊万和父亲的影子,表现出伊万心中的委屈和不信任甚至是对父亲的误解,以及父亲心中的焦急、愧疚心态,运动画面拍得非常美 。
【eviews回归结果解读(回归分析的目的)】
这部电影在剪辑方面也非常出色,镜头之间的转换在合乎情理的前提下精雕细琢,绝大部分镜头之间都遵循电影剪辑原则,方接方、圆接圆,符合观众的视听习惯,让画面即不突兀也不矫情,非常流畅自然 。

在我看来 ,影片中最为经典的一组画面就是伊万不满父亲的行为爬到高台上后,父亲的仰视和伊万的俯视 。此刻的仰视与俯视画面中那块铁板冷冰冰地阻隔开伊万和父亲,表现出了父子间无法弥补的情感,当父亲失手坠下,伊万再次俯视却只能看到父亲僵硬地躺在地上,整部影片最大的悲剧油然而生 。

(三)、光影艺术的背后 ,寓意着父爱与情感的人性回归 。

影片中的父亲是引导者,不但是旅行的导游更是孩子成长的向导 。父亲想要将十二年的缺失弥补回来,更想在一次旅途中教会他们走向社会——成为真正能够独当一面的男人 。

要想成长为真正的男人需要心灵与身体同步,而喜欢使用粗暴肢体语言的父亲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与想法 。小儿子伊万在他殴打哥哥安德烈时已经有想杀了父亲的想法,他怀疑所谓的父亲会在夜里杀害他们——不仅对父爱产生动摇,而且对人性产生了怀疑 。

我认为,伊万对父亲的咆哮质问,展露了孩子内心的委曲,也昭示着孩子对父爱的渴求 。他们的心中很渴望有一个想象中的父亲出现,他们也需要有一个强大的肩膀支撑他们的生活 。这部影片在述说男孩到男人心智的成长过程同时,也通过伊万的哭喊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父爱是不可缺席的 。

在我看来 ,父亲虽然意外死去,但真挚浓烈的父爱真正回归到儿子的心中 。这时父亲也实践了他回家的意义——带给儿子们一份质的成长,一份记忆中永恒的情感,也带领孩子们走向了人性的回归,回归到情感中的和谐与理解 。


eviews回归结果解读(回归分析的目的)

文章插图
结语电影《回归》用直白、残酷、接近真实的镜头语言,透过父亲的缺席和回归对儿子成长的影响,向我们揭示了“父亲”这个古老词语不可或缺的价值,更引发观众对父子关系的深层思考 。

回归的父亲,运用自己的智慧利用大自然维持他们旅途中的生活,这也是在锻炼他的孩子,用自己的经验教会他们如何生活 。看似严厉的父亲,在七天中用近似强化训练的严厉方式教会儿子生存的技能,教他们学会忍耐与坚强,让他们能够独立面对残酷的现实世界,懂得只有自立自强才是生存的法宝,更让他们懂得了男人肩上的责任 。

父亲用生命捍卫了人性中对爱的不容置疑,电影通过父爱与人性真谛的双重回归,向我们传递出这样一个主旨——只要人类不失去真爱,就永远拥有希望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