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登高赋词(登高之人)

孔子的一句“君子登高必赋”,将登高与文学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民间节俗演变为一种具有深刻情感意蕴和深层文化心理的行为 。从此,登高与文学密不可分,登高而赋最终成为文人的无意识习惯与集体情结 。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深思 。在中国古典诗歌长河中,登高成为历代诗人笔下的不老的主题,几乎贯穿古代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 。登高作品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名作,更有无法企及的艺术巅峰 。

【新年登高赋词(登高之人)】



新年登高赋词(登高之人)

文章插图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云:“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 。《神思》篇也有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古人通过登高,将自己本身所见景象与审美感受表达出来 。登高是情感的触媒,存在催化作用 。

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登高而赋”的审美意境和审美内涵可谓多种多样,传达着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下、有着不同经历之人的各种心境与思考 。





新年登高赋词(登高之人)

文章插图



登高言“志”当人置身于高处,“风定云开” 。鸟瞰大地景物尽收眼底,极目千里之所见是开阔的视野 。激荡胸怀继而生凌云壮志、不凡抱负 。“登高壮观天地间”,“俱怀逸兴壮思飞”,豪迈的气魄,给人以鼓舞力量 。

每一个时代都不缺英雄 。英雄登临,赋王霸之志:前有“吞吐宇宙气象”踌躇满志的曹操,后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 。有志之士登临,抒豪迈之志:“海到无边天作岸,山临绝顶我为峰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归根到底,都是“泰山之志” 。


新年登高赋词(登高之人)

文章插图
“泰山心境”下的向上与超越的“泰山之志”,是一种生命的精神境界,最早可以追溯到圣人孔子 。《孟子·尽心》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赞美的是孔子治世救国的理想抱负 。中国文人志士无不以儒学为典范,保持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 。每临高处,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与胸襟 。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中也可以看到诗人勇于攀登、不断超越、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是对“泰山之志”最精炼的承继,激励着一代代的志士仁人 。





新年登高赋词(登高之人)

文章插图
登高明“理”凭高而旷达,旷达而明理 。王羲之《兰亭诗》中写道“廖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把文人登山临水之时的玄万物与玄思想通 。

登高诗篇中,不乏寓理于景的佳作,往往存在“于写景之外,更有未写之境”的大境界 。情景双关,“景”与“理”的结合,将景语与理语融为一体,即景即理,使诗语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生硬刻板之意,以总结人生智慧,传达理趣 。


新年登高赋词(登高之人)

文章插图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便是这样一首理趣洋溢的哲理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简单的十个字揭示了深刻的哲理:站得高看得远 。“登鹳雀楼”的意境由此而生 。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和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满足于“泰山之境”,转变成了思理之境,悟出跳出主客观的局限超越自我,才能真正看清事物本质的“理” 。

登高诗中文人所抒发的情感各有千秋,“志趣”与“理趣”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文学主题的审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