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一起小学学生)




极度需要感情 , 与极度害怕感情的两种人 , 在感情里面 ,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恋爱观里有着各式各样的人 , 或许我们早已见怪不怪 。当是 , 是什么东西 , 推动着恋爱关系变得如此复杂呢?除了环境、个性等因素 , 还有一个很核心的部分 , 就是我们的"依附系统" 。

在介绍依附系统之前 , 我想先带读者们看两个极端的例子:极度需要感情 , 与极度害怕感情的两种人 。


情感态度(一起小学学生)

文章插图
【情感态度(一起小学学生)】极度需要陪伴的人们:篮板球恋爱

严爵在《暂时的男朋友》里面所唱的:"我愿意当你的篮板球/当一个暂时的男朋友/只要你需要我陪你过/不怕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我 。"其实描述的是爱情里面的一种真实情境:篮板球恋爱(Rebound Relationship) 。

什么是篮板球恋爱?就是严爵所唱的"一个暂时的男朋友" 。有些人 , 换男女朋友的速度非常的快 , 可能短短3个月 , 就已经换了5个伴侣;有些人 , 也许没有真正挂上男女朋友的名号 , 但是却不断换床伴 , 到也不是一定要有性的成分在里面 , 更重要的是 , 他们很需要有人拥抱、有人陪伴 。

极度害怕感情的人们:性单恋者

有另外一种人 , 则刚好处在另一个极端 , 他们几乎是恋爱的绝缘体 。这一群人 , 他们会有喜欢的人 , 但是当他们发现自己喜欢的人 , 刚好也喜欢自己的时候 , 不但不会觉得开心 , 反而会产生莫名的害怕、厌恶、恶心等情绪或生理反应 , 然后就再也不敢靠近对方、极力的逃避对方 。

这一群人 , 我们称之为性单恋者 。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极端 , 有些人或许还是可以尝试恋爱的 。但他们一旦觉得 , 对方想要靠近自己、想要跟自己更进一步发展的时候 , 他们就会提分手 。然后躲得远远的 , 封锁对方所有的联络方式 , 让对方找不到自己 。

这里说的进一步发展 , 不一定是指性方面的发展 。在我听过的例子里 , 有人因为初恋男友要吻她 , 就吓得跑得老远 , 然后和对方分手了 。

到底 , 这两种人 , 在感情里面 ,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情感态度(一起小学学生)

文章插图
一切爱情的开端:依附理论

用来解释现代爱情现象最普遍的理论 , 莫过于约翰.鲍比(John Bowlby)在1969年提出的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 。所谓的依附理论 , 简单来说就是人类天生有一个本性 , 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 , 我们会依赖我们最主要的照顾者 。唯有如此 , 我们才能生存下去 。

但是 , 婴儿对于外在的威胁是很敏感的 , 婴儿没有什么保护自己的能力 , 因此婴儿必备的天生技能就是哭 。

不要觉得哭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 , 因为哭是我们的本能 。我们之所以会哭 , 为的是要"唤起主要照顾者的注意" , 借此才能"维持自己和照顾者之间的联结" , 这种本能称为"维持(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接近性" 。

这就好像小鸭子的铭印效应(imprinting)一样 , 刚出生的小鸭子 , 会跟着身旁第一个会移动的物体走 。因为这个物体通常是他们的妈妈 , 在演化之下 , 能够跟随妈妈的小鸭子 , 比较容易生存下来 , 也因此才会留下了所谓的铭印效应 。


情感态度(一起小学学生)

文章插图
主要照顾者的两大功能:安全避风港与安全堡垒

主要照顾者提供照顾的方式有两种 , 一种是危险出现的时候保护好自己的婴儿 , 也就是安全避风港(Save Heaven);另一种是没有危机的时候在婴儿身旁陪伴他探索世界 , 则称为安全堡垒(Secure Base) 。

当婴儿感受到威胁时 , 他们会试图用任何的方式引起照顾者的注意 , 最常见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哭泣 。如果照顾者能够在婴儿有需求时 , 抓住婴儿希望维持接近性、寻求保护的线索 , 并且展现出与婴儿同在(available)、敏感地觉察婴儿的需求(sensitive) , 对婴儿的需求给予支持(supportive)时 , 婴儿便能感到"安全感" , 从威胁中慢慢地被安抚下来 。

而当婴儿被安抚下来之后 , 他并不会无所事事地在床上睡觉 , 而是好奇地在照顾者四周爬来爬去、玩耍与探索这个世界 。在这样的情况下 , 照顾者扮演的便是安全堡垒的功能:在一旁守候孩子自由自在地玩 。在这样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 , 便比较容易发展成所谓的安全型依附 。

然而 , 并不是所有的父母 , 都能做到在婴儿有需要的时候 , 适时成为他们的安全避风港 。

有些父母常常把婴儿丢在家里 , 有些父母常常骂婴儿不准哭 , 甚至有些婴儿在哭闹时会遭到父母毒打 。

而对婴儿来说 , 婴儿在遭逢父母的冷漠对待 , 未能获得父母同在、对自己的需求敏感而支持时 , 他们的个性也会影响他们回应的方式:有些先天气质上反抗性比较强的婴儿 , 就会努力地反抗父母 , 或是逼得父母不得不满足他们的需求 , 否则就不善罢甘休;另一些孩子 , 则干脆果断放弃被爱的可能 , 独自一个人把坏心情都吞下肚 , 自己承担、封闭自己的心 。这两种孩子 , 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安全感" , 都比较有可能形成所谓的不安全依附 。

前者 , 由于他们不断争取 , 有时候还是会让他们得到必要协助 , 但依然于事无补 。他们倾向于觉得自己是没有能力的 , 对自己感到没有信心 , 必须时时刻刻紧盯着外在可能出现的威胁不放 , 同时非常依赖照顾者 , 才不会在需要时找不到照顾者的支持 。这群孩子就是所谓的"焦虑型依附" 。

后者 , 由于他们发现无论怎么求助都是没有用的 , 因此 , 他们被逼得只能自立自强 , 同时难以信任照顾者 。当自己遭逢威胁或有所需求时 , 他们倾向于自己面对、压抑自己的痛苦 , 而不会向照顾者表达需求──因为表达只会被斥责或冷漠以待 。这群孩子就是所谓的逃避型依附 。


情感态度(一起小学学生)

文章插图
篮板球恋爱、性单恋与不安全依附

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 , 焦虑型依附的孩子 , 在谈恋爱时 , 会非常依赖自己的伴侣 。即便伴侣没有好好对待他们、不是他们想要的样子 , 他们可能依然会黏着伴侣不放 。

在单身的空窗期时 , 他们可能也会不断有暧昧对象或床伴 , 或是经历许多暂时的伴侣 , 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篮板球恋爱 。他们不习惯一个人 , 对他们来说 , 紧抓着眼前的对象不放 , 会比起单独一个人让他们感到安心:因为他们缺乏自信 , 常常觉得自己很糟糕 , 因故容易担心自己会被抛弃 , 有人陪伴至少能让他们饮鸩止渴 。

而逃避型依附的孩子 , 虽然学界上还没有直接的证据 , 不过目前比较主流的推测是 , 性单恋者就是逃避型依附的极致 。他们虽然会有喜欢他人的本能 , 但因为害怕信任他人 , 觉得他人是危险的、可能会伤害自己的 , 因此一旦感受到他人有喜欢自己、想靠近自己的意图是 , 他们便会非常害怕 , 甚至产生生理上的反感 , 进而疏远对方 。

虽然这么说 , 但篮板球恋爱并不会发生在所有焦虑依附者身上 , 至于实际比例为多少 , 倒是没有科学数据可以说明 。只是相较于其他人 , 焦虑的程度越高的人 , 他们越有可能发生篮板球恋爱 。

而性单恋则是逃避程度极致上的展现 , 虽然就目前而言 , 对于性单恋还没有任何的心理学正式研究 , 但就逃避依附的心理状态做推测 , 性单恋可以说是逃避型依附最极致的展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