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衣袖为什么那么大(为什么古人的袖子那么大)

文/楸煎
“伤春悲秋”似乎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亘古不变且源远流长的主题,不管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都不外乎出现这一主题 。“伤春悲秋”本就形容多愁善感,是古代文人宣泄内心颓废感情的一种,“绮靡浓艳,伤春悲秋,至于‘春蚕到死'、'蜡烛成灰',深情罕譬,可以涸爱河而干欲火 ”,而正是这一种特殊的情结影响着所有的古代文人,他们为这种情感赋予了生命力,倾注在笔尖上 。


古人的衣袖为什么那么大(为什么古人的袖子那么大)

文章插图
可“伤春悲秋”又不是文人墨客的专利,其实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情感,春天本就是一个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季节,现代人在面对春天的来临更多的是喜悦的,很少会有伤感的,而悲秋显然是常见的,秋天百花凋零总会有悲凉的感觉,但秋天又是丰收的季节,又该是喜悦的,只不过是那些读书人更加懂得如何深刻去表达它罢了 。如果你一个人孤独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并感受着瑟瑟的秋风,相信你的内心也会有一种莫名的情愫,你的心情是郁闷且伤感的,何况是那些本就感情丰富古代文人墨客呢?


古人的衣袖为什么那么大(为什么古人的袖子那么大)

文章插图
【古人的衣袖为什么那么大(为什么古人的袖子那么大)】“伤春”是古人的一种特殊的情结,春天本就是四季中最充满生机的时节,可那些诗人和词人他们却看见这繁华的春天总有一日会消逝,尤其是那些美好的东西,他们认为美好的东西总是转眼即逝的 。古人其实也不是一开始就伤春的,随着时间啊的流逝,在文人创作实践慢慢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感情,那便是伤春 。


古人的衣袖为什么那么大(为什么古人的袖子那么大)

文章插图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里面就有不少记载着对春日的喜爱和欢喜的,如“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其实在唐以前,人们对春日的描绘更多的还是喜悦的,尽管是在兵荒马乱的南北朝时期,文人笔下的春天也也依旧是充满了希望和生机的,可到了唐朝,文人内心慢慢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文人不再是单纯赞叹春天的美好和生机而是暗喻内心伤感的情愫,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众所周知,《春晓》是一首为春天所作之诗,前两春天美好景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而后两句却不泛传来诗人的伤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宋代的李清照可以说是将伤春描绘得淋漓尽致的一位词人了,初嫁人妇虽生活悠闲,但丈夫又不能经常在家中陪伴自己,看到春天美景不禁伤感,笔尖下作出了不少的闺怨之作表达对丈夫无限的思念,“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


古人的衣袖为什么那么大(为什么古人的袖子那么大)

文章插图
“悲秋”也是古人的一种特殊的情结,秋天因其萧瑟而让人感到伤感,而古代文人想要表达悲伤的情感似乎也都与“秋”息息相关 。《楚辞·九辩》中说道:“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这是战国后期著名的楚辞作家宋玉所言的,他将秋天之景与自己的悲惨命运紧密结合一起,向我们传达出他的内心的感情,既抑郁又悲愤 。宋玉笔下的作品大多都寄托了悲秋的情怀,而他也是开创了文人悲秋情怀的先驱者 。秋天的萧瑟和飘零唤醒了宋玉心中的哀怨情怀,而这种情怀也是秋天所给的,他悲叹自己老而无成,又因失职而被流放,只见秋天里落叶纷飞,所见所景更是加剧了内心的孤寂,自己就如同那落下的落叶,不知何处安身 。


古人的衣袖为什么那么大(为什么古人的袖子那么大)

文章插图
或许正是这种悲秋情怀让很多文人感同身受,慢慢地有了这种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怪不得唐代诗人刘禹锡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文人雅士正是亲眼目睹了秋草秋木,而又加上前人的诗作,最后纵观自己的人生经历,内心也不由引发了悲秋情怀 。诗圣杜甫一生坎坷,忧于国势,忧于民生,忧于仕途,又忧于疾病,独自一人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所见所景,百感交集,秋江景色确实很美,看那有萧萧的“无边落木”,不由想起自己身世悲凉,感慨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秋”情怀也似乎成为不少文人墨客的传递失意感情的一种手段,仕途不顺、去国怀乡、感叹时光、情感落寞等等,似乎都与“悲秋”情怀离不开了 。


古人的衣袖为什么那么大(为什么古人的袖子那么大)

文章插图
有人说,古人太矫情了,动不动就要悲伤一回 。可我觉得,“伤春悲秋”不是文人墨客矫情,而是他们所处时代赋予他们的所思所感,是一种文化的沉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