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障碍怎么得的(生理抑郁症和心理抑郁的区别)
最近,美国最著名的杂志之一《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刊登了一篇科技评论文章,在抑郁—基因关联研究领域掀起轩然大波——其称,最近一项样本量达10万人的全基因研究显示,一直被认为与抑郁症密切相关的SLC6A4基因,其实与抑郁症没有任何联系,并指出过去围绕该基因进行的上千项研究可能存在漏洞 。
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很平静,因为这与我们临床实践中的发现是符合的!
SLC6A4基因是主要负责编码血清素(5-羟色胺,5-HT)转运蛋白的基因,而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被证实对大量抑郁症患者有效的SSRIs类抗抑郁药就是通过阻断5-HT转运体而发挥抗抑郁作用的 。
【情感障碍怎么得的(生理抑郁症和心理抑郁的区别)】大数据支持的全基因研究认为SLC6A4基因与抑郁障碍发病无明确关联,这一发现带来的疑问必将引发一系列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和评论 。
我认为,在生物学层面上,基因影响了大脑的构造和运行,而个体的情绪又受到大脑本身和分泌的物质左右,因此基因与精神心理疾病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 。
但这种关联性被过分放大了 。
在大部分的精神医学科研人员及临床精神科医生眼中,双相、抑郁障碍及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的病因以生物学因素为主;其中,“基因决定论”有大批认可者,认为以上疾病受到遗传因素、尤其是基因的重大影响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基因决定论”犯了“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 。
因此,绝大部分精神科医生在临床中只会使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段,甚至认为这是治疗抑郁、双相障碍的必要方法,对心理治疗的作用有所轻视、或刻意贬低 。
为什么对于同一组基因的研究,会在不同样本群体中得出不一致的结论?
因为基因对个体的行为、情绪、思维的影响不是直接的,中间经过了编码、神经元、大脑运作、个体心理、物理或文化环境等因素,越到后面越复杂,影响因素越多,基因对个体的影响就越不稳定 。
而且现代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证明,基因在精神心理障碍发病中的作用是通过基因表达来实现的,而环境因素和药物等都能够影响基因表达 。
这就是WHO在多年前就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原因,呼吁人们更加重视心理、社会环境这两个影响更大的、更直接的重要因素 。
我们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社会-心理因素为主的环境因素(应激,或称为叠加性心理创伤)可能是抑郁、双相障碍等大部分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病因,因此提出了一个新的病因学诊断——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PTSRD) 。
而且,最新的心理学研究已证实,个体的记忆存在再修改的可能性 。已巩固的记忆被激活后可回到不稳定的状态,这为破坏、改写或擦除创伤性记忆,疗愈其带来的负性情绪带来了曙光 。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技术(TPTIH)正是在特定条件下激活患者的创伤性记忆,令其回到不稳定的状态,再对创伤进行修复 。
叠加性心理创伤被修复后,患者的心理状态也发生大幅度转变,其情绪、行为和思维症状也迅速缓解 。
因此,我分享以下这篇文章的目的并非否定遗传因素与精神心理障碍的关系,而是想让广大精神医学从业人员看到,两者的关系并不如想象中的大,“基因决定论”更加是谬误;
除此之外,我们更要看到现况和趋势:生物医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绝大部分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及家庭的需求,也难以从根本上达到治愈的目的;我们必须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梅奥诊所提出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加大心理、社会因素方面的研究和临床干预!
曾有家属对我的理论和发现并不认可,其称国内外这么多的精神科医生、专家都是那样说的,唯独我的见解独树一帜,“何医生你凭什么推翻业内的共识?”
这正好说明绝大部分精神科医生仍被传统的教科书、所谓的精神病学“共识”所蒙蔽,推进精神病学向真正的精神医学、甚至是心身医学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何日辉
- 情侣怎么聊天才不无聊(情侣有必要每天聊天吗)
- 犹如近义词(烧水壶不烧水怎么回事)
- 丈夫|17年前,生完孩子后“一夜变老”的80后宝妈,现在怎么样了
- 过去一年的收获(错过了怎么办)
- 弟弟|“闺女,你有孩子也得养4岁弟弟”“妈,我是全职妈妈,怎么养”
- 韩商言和佟年哪集在一起的(亲爱的各种语言怎么说)
- 孩子|6岁哥哥总被1岁弟弟咬,无奈出“奇招”,孩子总咬人该怎么办?
- 心爱的人离开心情说说(突然和心爱的人分开了怎么办)
- 怒怼|“你才怀孕5个月,自己买菜做饭怎么了”,孕妈怒怼让人解气
- 怎么让宅男不宅(什么东西可以让人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