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自责(既 又是什么关系)

任何一段关系,都受3个因素影响:自我,他人,情境 。

一、故事源起早上在看著名心理咨询师丛非从的书,里面有这么两句话:自责或指责都是偏执 。在他的网课里,通常会出现两种人:一种玩命自责,一种用生命去指责 。




这两句话,让我有了思考:在情感中有困惑的人,也基本会有这两种状态之一:要么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要么觉得都是对方的问题 。




N年前的我,就属于第一种状态:一定是我不够好,才一直单着 。后来又觉得都是对方的问题,没眼光,错过这么“好”的我 。

现在想起来,其实真的就是一种偏执:任何事情一定要非黑即白才可以,似乎一件事情没有结果,一定是某一方的问题 。


很自责(既 又是什么关系)

文章插图
二、为什么?


回看过去,那个时候自己的眼界太窄,无法看清事情的全貌和真相 。




还记得盲人摸象的故事吗?


有人说是柱子,有人说是蒲扇,有人说是墙 。各有各的道理,但都不够全面和客观 。


虽然我一直说亲密关系是一个人的事,但这不代表,你自己一个人就能够决定一段关系的走向 。




对于任何一件事的归因和责任,丛非从提供了三个维度去思考:自我、情境、他人 。




这跟萨提亚流派的五种沟通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




讨好型(只关注到情境他人)、指责型(只关注到情境、自己)、超理智型(只关注到情境)、打岔型(都没关注到)、一致型沟通(关注到自己、他人、情境) 。




因此,无论是我们想要更好地解决问题,或者是做到一致性沟通,我们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 。




每一段关系的负面结果,不只是因为你不够好,不只是因为对方太冷漠,又或者第三方的介入 。它是一个综合情况 。


很自责(既 又是什么关系)

文章插图
心理学上有一个“踢猫效应” 。




原版故事是这样的: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




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 。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




你说这件事情是谁的错?还真不好说 。




如果父亲不闹情绪,如果司机技术再好点,如何孩子能够躲开 。但事实没有如果 。




那个当下,有情绪的父亲,司机,孩子共同促成了这样的一个结局,没有一个人可以负全责,没有一个人脱离的了关系 。




说到这里,其实我的唯一目的,只是为了让你卸下一个重担:某个人(无论是你或者对方)应该为某件事负100%的责任 。




这不是为了让你或对方逃避责任,而是为了让你看清真相 。




因为当你卸下不必要的重担的时候,你会觉得更加轻松,而往往这个时候,你会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解决问题本身 。


很自责(既 又是什么关系)

文章插图
三、怎么做?在小学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学过:三角形是最具有稳定性的 。




自我,他人,情境这就像是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一样,三者结合构成了一种稳定的状态 。




那么同样,你想要破解当下的局面,就可以选择任何一个角度来破局,当然不同场合选择角度也不同 。




改变他人:有的时候,另一半吃软不吃硬,或许你可以选择用撒娇的方式让对方有所改变 。这个在热恋期最好用 。




但这个情况要看对方的接受程度而定 。如果你遇到软硬不吃的,那就需要寻找其他突破口了 。




改变情境:有些夫妻,觉得婚后两个人的感情淡了 。其实这并不是真相,真相可能是工作生活压力,让彼此都无法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 。




因此,这个时候可以改变情境,夫妻俩找时间一起出门旅行,或者在家相互按摩放松,感情也能立马回温起来 。




改变自己: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平时说话太犀利,那或许你尝试调整,带着觉知去说话,少评判他人,这也会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




曾经听到的一句话:




任何一件事情,一定会有三种或者三种以上的解决方法 。


换句话说,如果你在情感中碰到了困惑,你可以从自我,他人,情境任一角度出发进行调整,或者你也可以同时改变其中2个角度来调整事情的走向 。


很自责(既 又是什么关系)

文章插图
四、写在最后为了达到三角形的稳定状态,一边发生变化的时候,另外两边也会自动调整适应 。



你不需要去求得一个确定答案:我改了他就真的也能改吗?因为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就像风吹草动是自然常态一样,不是吗?




我是亲密关系导师爱丽莎,欢迎你关注我,每天与你分享亲密关系的小知识小干货,陪伴你一起在亲密关系中终身成长 。

【很自责(既 又是什么关系)】#婚姻与家庭# #婚姻情感咨询室# #亲密关系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