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学法(如何让一个人对我们有情感需求)



自然教学法(如何让一个人对我们有情感需求)

文章插图
辽宁卫视2003年专访

张中山,辽宁省黑山县人,1975年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里 。1997年参加工作,当年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即引起县教育局、县教师进修学校高度关注 。自1997年至2007年,整整十年,躬耕不辍,与县进修学校副校长王锡成同志共同创建了“情感语文”教学模式,并广泛波及、影响到周边县区 。他在全国农村语文教改研讨会上的报告,引起了教育专家的广泛关注 。辽宁卫视也为他制作了专题片《护花的春泥》 。

自2008年,张中山从事民办教育后此项研究搁置,时隔11年,准备再次进行深入研究,愿更多的探索者、实践者能够共同研究、深化、传播,哪怕其中一点能够让教育工作者受益,让孩子们受益,这都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




“情感语文”教学实验研究概况(此篇文章收录在《中国教育志》中)

语文本来是一门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很强而又富有情感的学科,但多年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语文教学拖人了枯燥、乏味、毫无情趣与生机、甚至使学生厌学的境地 。回顾与反思,我们必须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 。

黑山县薛屯乡初中青年教师张中山的富有个性的语文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情感语文”教学研究的实践基础 。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县教师进修学校王锡成的理论指导下,从1997年开始在实践中探索,至2002年正式提出了“情感语文”教学理念 。

何谓“情感语文”教学?我们把它的内涵界定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的心理融入文本的情节与情感之中,通过充分的感悟,挖掘文本内容的人文精神与艺术特色,进而使学生形成语文能力,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

其基本的框架为:“情感的走入”、“情感的感悟”、“情感的张扬”和“情感的升华” 。

几年来,“情感语文”教学理念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修正,这来源于全县语文教师的积极参预,也来源于外出的交流与全国各种教学方式的碰撞 。

“情感语文”教学法研究历程⒈1997年9月,教育局期初视导随机听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独特教学风格引发关注 。

⒉1998年4月作了“情感语文尝试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桂林山水歌》,收到了较好效果 。

⒊1999年作了全县的示范课——《小橘灯》,受到了与会专家和教师的好评 。

⒋2002年6月8日,在县召开“张中山语文教学鉴赏”现场交流会,得到了县教育局和外县听课教师的好评 。会上的发言《放眼未来去育人》是“情感语文”教学理论的雏形 。

⒌2003年初,受义县稍户营子中学邀请做示范课并作报告 。

⒍2003年4月,“情感语文”教学的理论框架基本形成 。

⒎2003年5月所执教的《泰坦尼克号》荣获县级优质课一等奖 。

【自然教学法(如何让一个人对我们有情感需求)】⒏2003年9月9日辽宁卫视播出张中山专题《护花的春泥》,对“情感语文”教学进行了肯定性的宣传 。

⒐2003年9月29日在县里召开“张中山为师从教之道”交流会,系统阐述了“情感语文”教学理念 。

⒑自2003年全县掀起了研究“情感语文”教学的热潮 。在全县建立了“情感语文”教学的骨干教师网络 。

⒒2003年10月所执教的《故乡》一课,被中国创造学会评为一等奖,该教案被收录在《辽宁省创新教案》一书中 。

⒓2003年10月被中国创造学会评为全国创新教育研究骨干教师 。

⒔2004年5月“情感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在省语文年会上交流 。

⒕2004年7月应邀参加在长春举行的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年会,大会上作了中心发言——《情感语文教学为农村孩子健康成长服务》,该文章刊载在《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第三期上,同时被该学会授予全国农村优秀语文教师称号 。

⒖2005年3月17日,被锦州市第十七中学邀请作示范课,并作报告 。

⒗“情感语文”教学骨干教师的文章相继在《农村中学语文教育》上发表,并有5家成为中国教育委员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基地校 。

关于“情感语文”教学的研究与思考王锡成/张中山

新的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春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和充满活力的气息,使我们在语文教学百思不解的困惑之中见到了柳暗花明而豁然开朗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加深了对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本质的认识,探索了一条符合语文规律而又使学生乐学、会学的教学模式,即“情感语文”教学 。

何谓“情感语文”教学?

我们把它的内涵界定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的心理融入文本的情节与情感之中,通过充分的感悟,挖掘文本内容的人文精神与艺术特色,进而使学生形成语文能力,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

那么,“情感语文”的命题是怎样产生的?这自然有它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 。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甚至可以追朔到自己做学生学语文的时代,亲历了语文学与教的苦涩和困惑 。

语文本来是一门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很强而又富有情感的学科,但多年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语文教学拖人了枯燥、乏味、毫无情趣与生机、甚至使学生厌学的境地 。为了应试和追求高分,人们对课文进行了“剔骨析肉”般拆割,千方百计地挖掘课文中的“知识点”,大搞所谓的“能力训练”,把生动活泼、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当做静止的语文规则来分析,一篇声情并茂的文章被肢解得“体无完肤”,一只威武雄壮的斑斓猛虎变成了一条条美丽的斑纹毛皮,其虎虎生气荡然无存 。

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研究语言的组合规律方面有其优点,但却忽视了语文最本质的东西,即语文的社会性、思想性与情感世界的认识,颠倒了“皮与毛”的关系,注重了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是一种“盲人摸象”式的教学方式,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效果 。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我自己读《窦娥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课堂上老师讲《窦娥冤》学生们却哄堂大笑 。不仅如此,学生不能较好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观点,不能很好地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在是非问题上缺乏正确的辨认能力,等等 。因此说,传统的语文教学严重地脱离了它安身立命的根本与发展的规律 。

回顾与反思,我们不能不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 。黑山县薛屯乡初中青年教师张中山的富有个性的语文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情感语文”教学研究的实践基础 。使得我们的理论研究有了质的突破,确立了“情感语文”教学的命题 。

那么,“情感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相反,“情感语文”教学要求要整体把握课文的情节与情感,必须使学生“走进课文”,“身临其境”“心感其情”,与课文中的人物或作者“同喜同悲”、“产生共鸣” 。在此基础上,研究课文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进而教学是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源头活水”,是语文教学规律性的反映 。

“情感语文”教学的基本框架

“情感语文”教学的首要一步是“情感的走入”,即动用心境的特点,营造一种氛围,将学生的情感带入课文的情节与情感之中,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或兴奋、或愤怒、或沉思,尽可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为深入研究课文做好铺垫 。

第二步是情感的感悟 。在走入情感的基础上,深刻体会文章的内在联系——情感与人物、事件;情感与环境、背景;情感与章法的联系等 。这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质疑、求解的过程 。

第三步是情感的张扬 。让学生充分发表对文章研究的所感、所想,这是个群体的研究过程,通过论证、争辩,挖掘课文的理性内涵,积累知识,锻炼能力 。

第四步是情感的升华,这是文章研究的终结部分 。在群体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理性的认识、规律性的知识,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语言能力方面得到理性的提升 。

“情感语文”教学不是孤立的,它具有开放性 。它必须与其它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相融合 。或者说,“情感语文”教学必须吸纳所有好的东西来充实自己才具有生命力 。比如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原则,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究的原则;张扬个性与鼓励创新的原则等 。

“情感语文”教学不是静止和模式化的 。它的核心特征是从情感研究入手,牵动整个学习过程,但它必须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教师教学风格的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程度不同等诸多因素,创造和演译出不同形态的“情感语文”教学 。它的四个步骤也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融通,紧密联系的 。

“情感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读”这个环节与作用 。学语文不是看画面,不是听音乐,而是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出文章的精神内涵和艺术感染力,读好,至关重要,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情感语文”教学的效果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感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乐学、会学打开了一条通道 。课堂上,学生们有感而发,自然流露,进入角色,不吐不快 。因学生对课文产生许多不同见解而引发争论,更激起对知识的研究与探讨的兴趣,使教学活动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具有了浓烈的研究气氛 。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培养了学生的哲学意识 。从情感出发研究文章的内部联系,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也是一般的认识规律;认真研究文章的主题情感与写作技巧、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辩证关系;写作能力与阅读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的语文观和认识问题、观察问题的哲学方法 。这是学生智慧的发展 。

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讲,有利于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因为“情感语文”教学注重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情感的主导下,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能力,在人文性与工具性两个方面不过激、不偏废 。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突出语文实践活动,鼓励个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进而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

“情感语文”教学虽然已建立了基本理论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本地区语文教学中也有了一定的影响,但仍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检验、完善和丰富,需要关爱与培养,使它成为新时代语文教学的一颗明珠 。

于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