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三步曲(纳西情歌)

传播丽江新声音 做有价值的内容


纳西三步曲(纳西情歌)

文章插图

纳西三步曲(纳西情歌)

文章插图
口弦在古代文献中又称为“口琴” , 在我国的大部份地区都很流行 , 在明代《南诏野史》中就有“男吹芦笙 , 女弹口琴”的记载 。“金竹做口弦 , 口弦有三片 。一片出一音 , 三片出三音 。三音弹一曲 , 悠悠动人心 。”这便是纳西族的口弦 , 深藏在三支竹片下的旋律 , 一直寄托着一个个美妙的情感世界 。


纳西三步曲(纳西情歌)

文章插图
只用三个音就能识别一份情感

“口弦的制作过程并不算复杂 , 它的难度在于考验制作人的耐心和手工 。”纳西族民间艺人和双源说 。

据介绍 , 按照传统的做法 , 口弦材质有特定的竹子 , 选材上以绿中泛红的竹片为佳 。然后是竹片变干的过程 , 相对于晒干的竹片 , 被熏干的竹片音质效果更加理想 , 只是这一熏便是一年左右 。熏干后就取“弦舌” , 再进行调音 , 就算大致完成了 。


纳西三步曲(纳西情歌)

文章插图
口弦类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 , 一种称“飒呗” , 另一种称“披琶” , 主音都是6(低音)、1(中音)、2(高音)三音 , 前者中片为低音 , 下片为中音 , 上片为高音 。后者由下往上 , 成低、高、中的分布 。


纳西三步曲(纳西情歌)

文章插图

纳西三步曲(纳西情歌)

文章插图
发展演变至现在 , 除了竹制口弦外还有金属口弦 , 但人们使用最为普遍的还是竹制口弦 。相传纳西族的口弦曲调有七十二调 , 《蜜蜂过江》、《出门赶马》、《母女夜话》等曲目在民间广为流传 。


纳西三步曲(纳西情歌)

文章插图
有学者认为 , 纳西人性格豪放又不失内敛 , 尤其在情感的表达上十分细腻 。口弦弹奏缠绵悱恻、情深意长 , 是这种细腻情感的直观再现 。

纳西人的另一种情感表达方式

据了解 , 纳西人对口弦艺术十分笃情 , 不少人将竹片放置在自家火塘上方熏上一两年是常有的事 。特别是之前一些牧羊人 , 还把“熟奔栋”(纳西语音译 , 各地方言有些微出入 , 是为制作口弦特定的竹子)种植在自家的房前屋后 , 而这样做 , 只为制作一支精致的口弦 , 既为了打发寂寥 , 也为了向心上人传达情感 。


纳西三步曲(纳西情歌)

文章插图
“种下竹子 , 也就种下了情意 , 单纯地会弹几曲还远远不够 。口弦要随身携带 , 要因时因地发挥出不同题材的表演 。姑娘们即使嘴上不说 , 但心里是十分在乎你的弹奏水平的 。”据一些老人回忆 , “如果你学艺不精 , 即便你真心实意的表达 , 对方也会认为你不够真诚 。”

跟口弦一样精彩的是情歌对唱 , 如果自己的调子掌握不熟练 , 就会被对方予以一些幽默的“嘲讽” , 那些“嘲讽”妙趣横生 , 也体现出那人的对唱水平 。

后来还有人把这些有趣的“对唱”内容融入口弦中 , 所以 , 口弦虽然不像笛子等乐器一样高亢响亮 , 但在题材上依然不失浪漫的成分 , 故而深受喜爱 , 所弹曲调也经久不衰 。


纳西三步曲(纳西情歌)

文章插图
在纳西族民间 , 口弦调是传情交心的工具 , 也是体验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灵世界的艺术钥匙 。早在纳西东巴经书《东埃术埃》(黑白之战》中 , 就有术地公主格饶纳姆命用美妙的口弦声把藏在米利达吉海舅舅家里的东地王子瓦路从海底诱上岸并与她相会的故事 。


纳西三步曲(纳西情歌)

文章插图
“看见丽江”虽然不甚了解曲中意思 , 但不少老艺人说 , 口弦声音虽低 , 而画面感很强 , 如《母女夜话》中那深情的倾诉与劝勉 , 《狗追马鹿》中的“脚步声”、“喘气声”等真实自然的表达 , 通过声音生动再现着纳西人生产生活的面貌 。


纳西三步曲(纳西情歌)

文章插图
和双源告诉“看见丽江” , 之前不少口弦调子都在表达生活的艰辛 , 不脱“苦情”成分 , 现在他的口弦表演 , 更多的是歌颂今天的幸福生活 , 而不变的都是那份吟唱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

采写:李志文

责编:杨江芹


纳西三步曲(纳西情歌)

文章插图
主编:杨江芹 编辑:李丽明 徐泓

初审:章丽清 终审:杨江芹

热线电话:0888-5596997 微信:ljwljxs
【纳西三步曲(纳西情歌)】

纳西三步曲(纳西情歌)

文章插图

纳西三步曲(纳西情歌)

文章插图

纳西三步曲(纳西情歌)

文章插图

纳西三步曲(纳西情歌)

文章插图

纳西三步曲(纳西情歌)

文章插图
","content_hash":"3c46577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