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归来优秀导入语及板书(大雁归来中的拟人句)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并解释词意:
凋零 迁徙 缄默 窥探 雾霭 狩猎 顾忌 目空一切
2、情景导入:
我出个谜语请大家猜:天空捍卫小飞军,井然排列人字形 。冬天朝南春回北,规规矩矩纪律明 。——打一动物(大雁) 。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今天,我们学习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所写的一篇科学观察笔记《大雁归来》,了解一下大雁的情趣生活 。
二、整体感知
1、探究知识性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问题: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教师指导:可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总结层意 。学生讨论交流 。
明确:(1)三月春暖北飞 (2)飞行路线很直 (3)雁队以六为组


(4)孤雁时常哀鸣 (5)雁过群体生活


2、品味形象性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对大雁活动进行描绘的语句,体会写法及作用 。教师指导:通过诵读、比较的方法感悟品味语言的形象性 。学生合作探究 。
思考:“赌注”一词的特殊意义?“法规”的具体内容?

明确:
(1)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
例句:
①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
②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
③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
(2)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
例句:
①第二段,主红雀、花鼠、大雁 。
②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
3、感受抒情性
(1)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大雁进行观察,饱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指导:从作者观察大雁的行动和对大雁活动描写的语言入手,找出作者对大雁的感情的主线 。学生讨论交流 。
明确:
①对大雁的报春感到欣喜,把春雁的数目看作农场春天富足的标准 。
②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的钦敬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③对孤单的大雁感到哀怜,表示对枪杀者的反感和痛恨 。
④赞叹大雁具有人类所不及的联合观念 。
以上各个方面都表现了作者的爱鸟之心,“爱”字贯穿全文 。
(2)品读下面的句子,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色彩 。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
(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它们是春天的使者 。)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
(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了春天,欣欣向荣 。)
③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
(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 。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 。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
4、理解思想性
在文章深切的情感背后,是作者对于人类,对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厚重反思 。着就赋予了本文以深刻的思想性 。作者将大雁视作人,从大雁身上看到人的精神品格,背后有他“生态伦理学”观念的支撑,他认为需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敬重这个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 。
小结: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思想性,完美结合 。
三、归纳总结
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谐共处,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而去伤害它们 。
本文主旨: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
四、练习拓展
1、本文为译文,句子长而且不好理解,可以指导学生划分句子成分,再结前后语境分析语句内容 。
“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 。”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大致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显得十分自然)
3、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雁的诗句 。学生回顾并积累 。
4、保护野生动物,播放有关珍贵野生动物资料,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
五、布置作业
搜集我国境内骤减的动物种类及其资料,分析减少原因,写成报告,呼吁人们珍爱动物,保护环境 。


1、作者简介
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年1月11日——1948年4月21日),美国享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被称作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 。他同时又是一个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一生共出版了三本书和大约500篇文章,大部分是有关科学和技术的题目 。《沙乡年鉴》是作者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也是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 。
人物生平
1887年1月11日,利奥波德出生在美国衣阿华州伯灵顿市的一个德裔移民之家 。父亲是课桌商人,祖父是园艺设计师 。
1906年,他成为耶鲁大学林业专业的研究生 。毕业后,他作为联邦林业局的职员被派往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当了一名林业官 。1912年,利奥波德升迁为新墨西哥北部的卡森国家森林的监察官 。1915年他被派往西南部工作,在西南部工作期间,利奥波德还注意到了西南部的土壤侵蚀问题 。
1924年,他受林业部门的调遣,又到设在威斯康辛州麦迪逊市的美国林业生产实验室担任负责人,他于1928年离开林业局 。利奥波德把兴趣转移到了自己更为关心的野生动物研究上 。有一年,他得到赞助,使他有条件在美国中部和北部的一些州从事野生动物考察工作,并写出了《猎物管理》 。如今,利奥波德已经被公认为是野生动物管理研究的始创者 。
1933年,利奥波德成为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管理系的教授,他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地生态观念和大地道德观念 。1935年,他与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罗伯特·马歇尔一起创建了“荒野学会”,宗旨是保护和扩大面临被侵害和被污染的荒野大地以及荒野上的自由生命 。利奥波德应邀担任学会主席 。
同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一个叫“沙郡”的地方买了一块被废弃的农场,其后多年,他和家人种植了上千棵树以重新恢复土地的健康 。他还以“沙郡”的木屋生活经历为素材写了很多随笔,后汇编成著名的《沙乡年鉴》(被誉为“绿色圣经”),这是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书架上与19世纪最著名的美国自然主义著作的经典作品《瓦尔登湖》占据着同等重要的位置 。《像山那样思考》是其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
1948年4月21日,邻居农场起火 。利奥波德在赶赴扑火的途中,不幸因心脏病猝发逝世 。
主要成就
奥尔多·利奥波德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按照三个层次来发展的,最早的道德观念是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两个层次的道德观是为了协调各部落之间的竞争,从而达到共生共存的目的 。但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认识,逐渐出现了第三个层次:人和土地的关系 。但是,长期以来,人和土地的关系却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人们在习惯和传统上都把土地看做人的财产,只需维持一种特权而无需尽任何义务 。
奥尔多·利奥波德首次推出土地共同体这一概念,认为土地不光是土壤,它还包括气候、水、植物和动物;而土地道德则是要把人类从以土地征服者自居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和公民 。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任何对土地的掠夺性行为都将带来灾难性后果 。
利奥波德反思了人类的文明,认为真正的文明“是人类与其它动物、植物、土壤互为依存的合作状态”,真正的伦理应当是大地伦理,是将人类视为“生物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并自觉维护大地共同体的伦理 。“我们尊重整个大地,不仅是因为它有用,而且是因为它是活的生命存在体 。”他进一步提出了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准则:“有助于维持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事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这个准则的提出是人类思想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它标志着生态整体主义的正式确立,标志着人类的思想经过数千年以人类为中心的发展之后,终于超越了人类自身的局限,开始从生态整体的宏观视野来思考问题了 。提出这一准则,是利奥波德对生态文明构建的最大贡献,利奥波德也因此而成为生态整体主义真正的奠基人 。
利奥波德还是生态美学和生态文学的奠基人 。他认为,大自然的美不仅仅通过共同体中各个元素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作为整体的共同体的美,整体的美才是最高的美 。利奥波德用他优美的文字吸引一代又一代读者融入大自然,倾听河流奏出的音乐,像山一样思考:“在一个静谧的夜晚,燃着低低的篝火,昴星挂在悬崖边时,静静地坐着听听狼的嗥叫,尽力地去想起你所见过的所有事物并试着去理解 。然后你会听到一阵极度和谐的共振,它的乐谱嵌入成千上万座小山,发出的是动植物生存或死亡的音调 。这种节奏跨越了几个世纪 。”
出版著作
奥尔多·利奥波德以一生的心血写下了一部关于土地的著作《沙乡年鉴》(又译为《沙乡的沉思》 。在这部著作里,利奥波德以其对大自然细心敏锐的观察,用艺术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荒弃的农场上,一年12个月的不同景像 。他深刻提出了一系列土地环境的保护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利奥波德提出了他的“土地道德”观点 。
《沙乡年鉴》出版于1949年,正值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都在充满信心地征服和利用自然,生态学的意识和概念对人们来说也还十分陌生,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影响 。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逐渐发现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 。
《沙乡年鉴》是奥尔多·利奥波德对于自然、土地和人类与土地的关系与命运的观察与思考的结晶 。他倡导一种开放的“土地道德”,呼吁人们以谦恭和善良的姿态对待土地 。他试图寻求一种能够树立人们对土地的责任感的方式,同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影响到政府对待土地和野生动物的态度和管理方式 。利奥波德在文章中表述了土地的生态功能,以此激发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尊敬,强化人们维护这个共同体健全的道德责任感 。
《沙乡年鉴》一书,从1941年起就开始寻求出版,直到1948年4月17日,利奥波德接到一个长途电话,牛津大学出版社决定接受出版他的著作 。4天之后,利奥波德的邻居农场发生火灾,他在奔赴火场的路上,因为心脏病猝发而不幸去世 。
著名言论
最初的伦理观念是用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来扩展到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伦理观 。
修一条公路比考虑我们的国家真正需要什么要简单得多 。
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人们只需要特权,而无需尽任何义务,这是必须成交的观念 。
野生的东西在开始被摒弃之前,一直和风吹日落一样,被认为是极其平常而自然的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以值得牺牲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 。对我们这些少数人来说,能有机会看到大雁比看电视更重要,能有机会看到一朵白头翁花就如同自由谈话的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 。——《沙乡年鉴》序言
2、关于大雁
大雁又称野鹅,天鹅类,大型候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雁热情十足,能给同伴鼓舞,用叫声鼓励飞行的同伴 。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 。中国常见的有鸿雁、灰雁、豆雁、白额雁等 。雁队成6只,或以6只的倍数组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群的聚合体 。
外形特征
大雁是雁属鸟类的通称,共同特点是体形较大,喙的基部较高,长度和头部的长度几乎相等,上颌的边缘有强大的齿突,上颌硬角质鞘强大,占了上颌的全部 。额部无肉瘤,呈流线型 。颈部较粗短,翅膀长而尖,尾羽一般为16~18枚 。体羽大多为褐色、灰色或白色 。
全世界共有9种大雁,我国就占7种 。除了白额雁外,常见的还有鸿雁、豆雁、斑头雁和灰雁等,在民间通称为“大雁” 。大雁是人们熟知的鸟类类群之一,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 。“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当飞在前面的“头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时,翅膀尖上就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排在它后面的就可以依次利用这股气流,从而节省了体力 。但“头雁”因为没有这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可资利用,很容易疲劳,所以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雁群需要经常地变换队形,更换“头雁” 。它们的行动很有规律,有时边飞边鸣,不停地发出“伊啊,伊啊”的叫声 。迁徙大多在黄昏或夜晚进行,旅行的途中还要经常选择湖泊等较大的水域进行休息,寻觅鱼、虾和水草等食物 。每一次迁徙都要经过大约1~2个月的时间,途中历尽千辛万苦 。但它们春天北去,秋天南往,从不失信 。不管在何处繁殖,何处过冬,总是非常准时地南来北往 。


文化寓意
①历代诗文
野雁乃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哪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为五常 。我国古代有很多诗句赞美它们,例如“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 。”陆游的“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韦应物的“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南中咏雁》),“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吕氏春秋》等 。
雁有仁心,是因为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不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打食为生,其余的壮年大雁,绝不会弃之不顾,养其老送其终,此为仁者之心 。
大雁不仅有仁,更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向来是从一而终 。不论是雌雁死或是雄雁亡,剩下落单的一只孤雁,到死也不会再找别的伴侣 。
天空中的雁阵,飞行时或为“一”字,或为“人”字,从头到尾依长幼之序而排,称作“雁序” 。阵头都是由老雁引领,壮雁飞得再快,也不会赶超到老雁前边,这是其礼让恭谦之意 。
雁为最难猎获之物,是因为大雁有智,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 。
所谓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这三种生灵最是敏锐机警,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群雁就会立刻飞到空中躲避,所以不论是猎户还是野兽,都很难轻易接近地上的雁群 。
雁之信,则是指野雁是南北迁徙的候鸟 。因时节变换而迁动,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 。
②古时婚礼
古时有以大雁为礼物的惯例 。周代开创的婚姻礼仪,被称为礼仪的根基 。《礼记·昏义》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婚姻“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 。
纳彩,向女方家提亲,得到应允后,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古代规定要送大雁 。
问名,就是问女方姓名和生辰八字,准备合婚的仪式,也要贽雁而问 。
纳吉,就是订婚,在问名后,把占卜、合婚,卜得适合结婚的吉兆通知女方的仪式,也叫“订盟”,是婚礼中关键礼仪 。《仪礼·士昏礼》记载:“纳吉用雁,如纳采礼 。”
纳征,又称“纳币”,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是成婚阶段的重要仪式 。征,是成的意思;币,是所指的财物,成婚礼仪又称为“完聘”,叫“过大礼” 。这项仪式是“六礼”中唯一不用雁的仪式 。
请期,民间俗称“提日子”“送日头”,就是选定并通告迎娶吉日的礼仪程序,要送雁 。
亲迎,是新郎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为正式的婚礼,也要用雁 。
上面提到的结婚“六礼”仪式,有五次要用雁,有什么特殊意义呢?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的《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诗中说的就是大雁情 。大雁是终身一侣,天涯共飞,是世间最有感情的鸟之一 。它最懂乡思,冬去春来,飞行十分有序 。古人正是利用雁的这一习性和美誉,才把其作为贽见之礼 。
【大雁归来优秀导入语及板书(大雁归来中的拟人句)】“六礼”中的前五道程序全由父母决断,只有亲迎这一环节,才轮到新郎新娘出场 。也就是说“父母之命”是从相亲开始的,男女没有恋爱过程,却希望他们白头到老,用雁无疑是男方家长对女方家长和未来儿媳的一种暗示——按时嫁娶、信守不渝;夫唱妇随,尊卑有序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