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个获得者)
文章插图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作品 , 是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 奥地利德语作家彼得·汉德克的小说集《试论疲倦》 。
文章插图
这部作品收录了汉德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2013年创作的“试论五部曲” , 在《试论疲倦》中 , 疲倦是一种重要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在《试论点唱机》里 , 追寻逝去之物 , 在孤独中思考人生;在《试论成功的日子》里 , 成功的意义在于敞开胸怀 , 完全所心所欲地感受这个世界;在《试论寂静之地》里 , 能带来心灵慰藉的“寂静之地”是厕所;在《试论蘑菇痴儿》中 , 塑造了一个几乎走火入魔的蘑菇痴儿 , 如同孤独的寻宝者一样探索蘑菇这种奇幻而难以驯服的生物……
这五部作品解构了对传统叙事的形式 , 它们是汉德克内心的独白 , 也是他心灵的旅程……
给大家分享其中的两个故事《试论疲倦》和《试论点唱机》 。
1. 疲倦是人们重新感知世界的方式
《试论疲倦》是这部作品的第一篇 , 在这篇文章里 , 汉德克向我们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疲倦情况 。
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 , 那些非常不引人注意、谁都会体验到、却很难去记录和表达的疲倦 。比如在某个圣诞节子夜的弥撒里 , 一个孩子坐在他的亲人中间 , 在那个灯火辉煌并且非常拥挤的教堂里 , 环绕着熟悉的圣诞歌曲 , 在这种热闹的气氛里 , 这个孩子突然感受到了疲倦 。
当我们长大成人的时候 , 我们会面临一种孤独的疲倦 。那是一种失眠者的疲倦 , 对睡觉没有感觉 , 彻夜不眠 。在这些人眼里 , 疲倦会在傍晚的时候来临 , 而拂晓露出来的灰暗光芒对他们来说就像是来自地狱的诅咒 。失眠越来越严重的时候 , 他只能把生存看作是不幸 , 任何行动都没有意义 , 连爱情都变得可笑起来 。
文章插图
当然 , 也有爱情中的疲倦 , 两个曾经相爱的人无可避免地陷入了互相厌倦的地步 , 可能上一刻两个人还很自然地在一起 , 突然之间就要决绝地分开 。事情发生的地点 , 可能是在装着空调的大型电影院 , 座位排成弧形 , 显得闷热又拥挤 。一对恋人刚才还肩并肩在一起 , 但是灾难一般的疲倦如同晴天霹雳一样袭击了他们 , 于是在这部谈情说爱的电影最后 , 曾经的恋人互相再也不说一句话 , 就这样各走各路了 。
不过相比于日常生活里的疲倦 , 彼得·汉德克想要讨论的疲倦 , 还要更复杂也更深刻 。
还有来自工业文明的自动机械化的疲倦 。那是来自农村的疲倦图像 , 每到秋收季节 , 农家总需要雇佣小工来进行流水作业 。首先 , 麦捆要由一个人从货车扔给另一个人 , 这个人再将麦捆递给里面的那位 。里面这位担当重任的工人需要在轰鸣的机器旁边挥动禾把 , 将麦穗尖推出去 。而脱空的秸秆则从机器的另一面滑出来 , 由另一个小工用木叉把这些秸秆举起来递给流水线上最后的一些小工 。
这个过程没有间歇 , 迅速并且交叉进行 , 但任何一个环节出错 , 都会导致流水线的进程停顿或者失去控制 。在这样的图景里 , 疲倦笼罩在每个人的头顶 , 然而每个人都只能顺从而疲劳地继续 , 直到机器暂时地停顿下来 。
文章插图
【2016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个获得者)】
在日常和文明的疲倦之后 , 还有更巨大的疲倦 , 那是来自人类灵魂深处的个体的疲倦 。这个时候 , 疲倦这件事情充满了哲学的意味 。在疲倦的状态里 ,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所生活着的这个世界 , 在习以为常甚至是麻木的状态中脱离出来 , 重新获得审视这个世界的可能性 。
或许疲倦的意义正在于此 。它会提醒我们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生命 , 但这种独一无二并不意味着隐士一样的孤独 , 而是生活在现实世界里 , 和其他人保持思想的距离 , 在情感上不迷失自己 , 始终保持清醒而冷静的头脑 。
就像在《试论疲倦》的最后部分 , 汉德克写道:“是的 , 我们坐着 , 但不在这里 , 在荒无人烟中 , 在桉树的沙沙声中 , 孤零零的 , 而是在条条大道旁 , 在观看中 , 也许近前还有一台自动点唱机 。”
文章插图
2. 在点唱机的挽歌里思考人生
在《试论点唱机》中 , 有一个无名的叙述者“他” 。故事一开篇 , 他为了试论点唱机的写作计划 , 买了前往索里亚的车票 。
什么是点唱机呢?在他的亲友里 , 几乎没有人知道这玩意儿是什么东西 , 大多人在他的提醒以后 , 才大概知道这是一种类似音乐盒的东西 。这是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禁酒时期 , 在酒吧流行开来的一种自动音乐机 , 里面经常播放尼克·比莉·哈勒黛、杰利·罗尔·莫顿和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这几位当时非常著名的黑人爵士乐音乐家的歌曲 , 到了30年代 , 自动点唱机的流行到达了巅峰 , 可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美国的塑料和钢材开始限量供给 , 这恰好就是点唱机的原材料 , 于是自动点唱机开始走向没落 。
文章插图
点唱机会出现在哪里呢?按照他的经验 , 点唱机既不会出现在市中心 , 也不会出现在城市最边缘的地带 , 它总是在中间区域 , 在兵营里 , 在火车站 , 在加油站的酒吧 , 或者在运河旁边一家孤零零的饭店里 。比如他曾经在弗留利低地上的卡扎尔萨碰到了 。他曾经在这个小城度过他的青年时代 , 在这个小城为数不多的酒吧里 , 几乎每一家都有自动点唱机 , 酒吧的常客是一些士兵 , 他们可能刚刚度完自己的短假 , 很快就要赶附近车站的火车归队 。
为什么是索里亚呢?因为在去年春天 , 他在飞越西班牙的时候 , 偶然看到一篇关于这个喀斯特高原偏远城市的周刊报道 。因为地形原因 , 索里亚远离交通要道 , 在将近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几乎和历史隔绝 , 是这个地区最安静也最与世无争的地方 。而他想在这个无人问津的小城市里 , 用点唱机这种鲜为人知的稀罕玩意儿 , 去说明自己人生的意义 。
在他的大学时代 , 那些有点唱机的咖啡馆是他的精神避难所 。每当他走进有点唱机的咖啡馆 , 总会感到无忧无虑 。在点唱机的音乐里 , 他第一次感受到飘飘然的感觉 , 或者我们可以把这种感觉称为漂浮感、飞升或者超凡脱俗 , 这种感觉直到后来他遭遇了爱情才再次体验到 。
文章插图
此后他开始在世界各地寻找点唱机 , 在日本寺庙圣地日光市 , 他找到一台坏了的点唱机 。那也许是这个国家的第一台点唱机 , 但因为没有用处 , 便被人封盖在旧报纸堆里 , 投币口还缠着胶带 。这个发现让他感到非常振奋 , 于是他多喝了一杯日本的米酒 , 导致在那个昏暗的冬日里一不小心错过了开往东京的火车 。
毫无疑问 , 这些点唱机是属于过去的遗物 , 而他也从来没想过要恢复这些退出历史舞台的点唱机的繁荣 , 他的搜寻更像是对逝去之物的挽歌 。他如同一个痴儿那样 , 追寻着这些无人问津的东西 , 和人群保持着距离 , 作为一个使用德语的人 , 甚至连听到柏林墙倒塌、德国统一的重大事件也不为所动 , 只是远远避开喧闹的新闻发生场所 , 独自一人来到偏远的索里亚 , 在孤独中思考人生 。
3. 我在观察、理解、感受、回忆和质问
2019年10月10日的中午12点 , 当汉德克接到电话 , 得知他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 。之后 , 他的生活节奏没有任何改变 , 他一如往常地走进了他在住处附近那酷似蘑菇痴儿故事的小树林 。
或许蘑菇就是汉德克内心关于个体和文学关系的最好象征 , 它们孤独而遥远地生长在远离阳光与人类的地方 , 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自然和纯粹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 德语世界的写作一度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因为二战的战败以及曾经作为二战和大屠杀发起者的历史背景 , 大量德语作家的写作不得不跟沉重的历史和政治反思挂钩 , 君特·格拉斯的小说《铁皮鼓》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 可谓是一个奇迹 。当然 , 充满道德反思与负疚的文学氛围也不是坏事 , 但沉闷的现实主义也由此笼罩着整个文坛 。
文章插图
彼得·汉德克
与此同时 , 奥地利的德语作家开始尝试反对传统的语言实验 , 他们试图把德语的复杂语法简化成为不连贯的单词 , 甚至还要把单词简化成为字母 , 从而重新建构语言的内容和词语的意义 。不过这样的创作有非常大的随机性 , 语言不再受到语法的制约 , 以至于有人指责这种语言实验彻底搞坏了奥地利的德语 。
汉德克正是在这个时候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 , 他是非常激进的 , 毫不留情地批评了当时文坛墨守传统现实主义的陈旧风气 , 同时他也摒弃了对语言结构本身的各种肢解和实验 , 而是转向真实的自我 。
因此在他的五种“试论”里 , 我们会发现这些不同人物的形象 , 也有很多共同点 。
一个感知疲倦的人 , 他对各种各样的疲倦有着非常深切的感知 , 或者说疲倦的情绪已经是他感知世界的方式了 , 他在疲倦中洞察个体生命的独立和孤独 。
一个一头扎进怀旧复古的点唱机世界的人 , 如同一支过去的挽歌 , 通过世界各地被抛弃和遗忘的点唱机 , 回想自己游离而孤独的生命阶段 。
文章插图
彼得·汉德克
一个对成功有不同常规的理解的人 , 成功不是让人振奋的完美和成就 , 而是敞开自己的内心 , 让自己随心所欲 , 感受自然和真实的体验 。
一个迷恋各种厕所 , 把厕所作为自己灵魂庇护所的人 , 他在狭小空间的独处里 , 和其他人保持距离 , 获得内心的安全感 , 从而回到人群 , 在喧闹的世界里更有力量地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 。
一个几乎走火入魔的蘑菇痴儿 , 如同孤独的寻宝者一样探索蘑菇这种奇幻而难以驯服的生物 , 让自己陷入迷醉和癫狂 , 兜兜转转后 , 最终回归了平静和现实 。
汉德克的写作总是围绕着个体心灵世界的体验 , 这种体验看似回避和抗拒现实 , 实际上是对当代世界的反思 , 从历史到现在的种种政治动荡、人们面对世界的迷茫和困惑、价值观的崩溃和失落以及无处不在的虚无 。就像汉德克自己说的那样:“我在观察 。我在理解 。我在感受 。我在回忆 。我在质问 。”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
- 穿山甲|新一届的孕妈迷信行为大赏,第一个就是重灾区
- 移植|国内第一个试管婴儿,现今已经31岁了,那么她跟普通人有何不同
- 黄圣依老公是谁-(黄圣依第一个老公)
- 网络韩剧高甜(2016高甜韩剧)
- 我做错了什么(英梨梨百科)
- 孩子|孩子越来越笨,只因父母有这五个习惯,尤其是第一个,很严重!
- 胎儿|这两种血型的孕妇, 头胎最好别流掉, 第一个宝宝对你很重要
- 人大人|宝宝出生后,第一个抱他的不要是这“3种人”,并非是迷信
- 致癌物|孩子出生后,谁第一个抱很重要,这3类人请自觉后退,不是迷信
- 隔离病区|杭州一隔离病区里迎来新年第一个虎宝宝,母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