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洞照
温柔是她此刻最想传递的 , 最坚不可摧的能量 。
袁娅维说她是月亮 。 因为她喜欢在夜里创作 , 睡得比较晚 。
夜间获得的灵感最多 , 创造力也更强 , 似乎是音乐人普遍的特质 , 袁娅维的恩师刘欢亦然 。 师徒俩听歌的状态同频 , 在一片月色下顺着网线分享音乐是常有之事 。 两人心照不宣 , 总能因一些“莫名其妙的歌”产生共鸣 。
文章图片
袁娅维说她是月亮 。 因为她喜欢在夜里创作 , 睡得比较晚 。 /受访者供图
最近几个月 , 新专辑和概念音乐会的相关工作 , 牵扯了袁娅维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 晚睡状况进而更甚 。 接受《新周刊》采访当天凌晨 , 她忙着跟团队对编曲、歌词和文案 , 熬到了凌晨5点多 。
早晨9点 , 袁娅维爬出被窝 , 由于睡得太少而直呼“崩溃” 。 尽管如此 , 她还是花心思亲自炮制了当天的造型 。
因为不需要过于隆重 , 她搭配了一身随性的衣裤 , 扎了个利落的高马尾 , 然后把那绺月牙形刘海挑至额前 。 哪怕每次都被人误会“这绺头发是不是要弄一下” , 她依旧乐此不疲 。
文章图片
【歌手袁娅维:现在的我最自由】尽管前一天工作至凌晨 , 接受采访时 , 袁娅维依然会认真准备 。 /图·聂一凡
袁娅维的“牢骚”其实都是玩笑话 , 她绝不会对工作不管不顾 。 不知从何时起 , “必须做”已经成了她的信念 。
浩浩宇宙 , 渺渺纤尘
袁娅维是典型的湘妹子 , “有山有水 , 美食遍地”的怀化滋养了她的童年 。 不过面对音乐 , 她最初的姿态却丝毫不见湘妹子的果敢爽朗 。
上小学时 , 热爱唱歌的袁娅维不敢在人前表现 , 独处的时间和空间是歌喉仅有的出口 。 直到在全校歌唱比赛中凭《让我们荡起双桨》拿到年级第二 , 她才有了在人前唱歌的勇气和自信 。
文章图片
2021年11月19日 , 袁娅维在微博分享月亮的照片 。 /微博@TIA袁娅维
然而 , 当她兴奋地回家展示奖状时 , 妈妈却责怪她“为什么没有拿第一” 。 稚嫩的心灵崩塌了 。 从那以后 , 这个性格像辣椒一样烈的女孩 , 再也没在母亲面前唱过歌 。
辣椒为袁娅维的青春期注入了胆魄和韧劲 。 15岁那年 , 她只身前往北京 。 走出西客站 , 区区一个北广场就已经让她觉得 , 北京是那么大 , 自己是那么小 。
当看到长城、天安门和故宫 , 这座城市的新鲜能量扑面而来 。 袁娅维决定留在北京 , 好好探索 。
文章图片
十五岁那年 , 袁娅维只身来到北京 , 走出车站的那一刻 , 一种强烈的“渺小感”扑面而来 。 /图·unsplash
袁娅维初到北京的那几年 , 正值港台音乐和日韩流在内地发展的高峰 , 可她偏偏喜欢玛丽亚·凯莉和惠特妮·休斯顿 。 并且这两位欧美流行歌后的音乐 , 仍令她觉得“还不够 , 还想再听别的” 。
她在经常光顾的“那时候最时髦的”livehouse(小型现场演出场所)里 , 有幸结识了崔健乐队的乐手 。 他们推荐的爵士、布鲁斯、节奏蓝调、灵魂音乐等曲风和相关歌手 , 开启了她对音乐的一个探索方向 。
彼时施加在这些曲风身上的“小众音乐”偏见 , 不曾抑制袁娅维的求知欲 。 她越听越喜欢 , 越研究越觉得好奇 , 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音乐的宇宙” 。 她像一粒渺小的尘埃 , 在这个蕴藏无限可能之地大开脑洞 。
文章图片
2021年11月25日 , 袁娅维作为大中华区唯一受邀歌手参加applemusic圣诞颂歌翻唱集项目 。 /微博@华纳音乐北京
袁娅维从不考虑合不合群的问题 , 她向来专注并坚持自己 。 久而久之 , 她对这些曲风的热爱非但没有减少 , 反而随着自己的音乐制作变得更加强烈 。
许多人用“自学成才”形容袁娅维 , 但她觉得自己只是“略知皮毛而已” 。 音乐的宇宙广博深奥 , 她不过是“在有限的能力范围之内 , 认真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 这既是她学习的状态和态度 , 也是她的价值观、音乐观以及对于生活的理解 。
“在追求和探索音乐的过程当中 , 我的身体辛苦 , 可是我的灵魂、我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满 。 ”音乐不断给予袁娅维新的知识和感受 , 使她“越做越有动力” 。 它们彼此相爱的事实 , 也让那份信念感不断加深 。
文章图片
在追求和探索音乐的过程当中 , 袁娅维不断突破自我 。 /微博@TIA袁娅维
2012年 , 袁娅维通过《中国好声音》获得了全国性的关注 。 她也时隔16年 , 重新在母亲面前唱起歌来 。 不得不说 , 她在音乐里热情洋溢的样子 , 容易让人对她的性格产生误解 。
袁娅维是孤独的 , 她享受这种孤独而不孤单的状态 。 若非工作需要 , 她很少出门;有了音乐和志同道合的友人陪伴 , 她好像也不太需要额外的社交 。
“我在每个阶段的时候 , 会欣赏我自己 , 但也会质疑自己 。 ”两种状态反复交替的过程 , 为她的孤独蒙上一层孤勇的色彩 。 通过与自己的相处 , 她完成了每一次自我的进化 。
给使命感以价值
从前 , 袁娅维会因为一些觉得不适合自己的工作 , 而自我质疑 。 后来她发现 , 别人看到的她 , 跟她自己看到的其实有所差别 , “别人认为我可能在这个领域里能发挥长处 , 或者我能给予品牌或事件一些能量和体现 。 ”
文章图片
有时候 , 袁娅维也会自我质疑 。 /微博@TIA袁娅维
他人的价值认可与自己的看法很难一拍即合 , 正如我们在镜子里看到的 , 并非镜面反射出的全貌 。 袁娅维觉得 , 能通过他人更全面地理解自己 , “也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 。
所以 , 她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了 。 对待翻唱或外部合作的心态 , 也转变为“在我能力范围之内 , 我会尽全力地把它做好” 。
在袁娅维的QQ音乐个人主页的热门歌曲前十位 , 影视主题曲、翻唱和合作歌曲占据六席之多 。 该榜单虽跟她心目中的个人十佳不尽相同 , 但这并不影响作品本身的品质 。 从某种程度上讲 , 正因为大众认可她的音乐 , 才促成了如此之多的 , 有影响力的合作 。
文章图片
在不断的探索和成长过程中 , 袁娅维变得越来越开阔和包容 。 /微博@TIA袁娅维
对于涉及主观判断和个人喜好的事情 , 袁娅维的态度随性而自由 。 她喜欢用“缘分”“随缘”等辞藻凝练自己的观点 , 听上去有点自我开解的意味 。 结合她参加过的竞演类节目和众说纷纭的舆论环境 , 这个做法显得睿智而恰当 。
袁娅维说:“就像我做音乐一样 , 那我会觉得我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 还有心力 , 有的时候有些人听完 , 他没有感觉 , 你不能怪他 , 只能说没有缘分 。 ”
她不奢求人人都是有缘人 , 但凡有一个人能从她的音乐里获得感动 , 就足够惊喜和知足了 , “我主要把我的重点放在这个上面 , 才能坚持到今天 。 ”求索之路上的风光和收获支撑着她 , 令她坚信“做这件事情越来越有盼头” 。
文章图片
对于涉及主观判断和个人喜好的事情 , 袁娅维的态度随性而自由 。 /微博@TIA袁娅维
节奏蓝调大师史提夫·汪达曾说 , 在音乐的世界里 , 有一种“人们共通的语言” 。 音乐带来的听众 , 那些“相通的灵魂” , 是袁娅维的能量来源 , 也是她最大的幸运 。 “能一直坚持做我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 , 然后做出那么一点点贡献 , 我会觉得我有使命感 。 ”
使命感和信念感较强的人 , 如何应对不尽如人意的结果?袁娅维的做法是走上那条孤独的路 , 独自思考 , 反思自己所做的和所经历的事 。
“我觉得这个过程是对的 , 是应该的 。 人必须要学会面对自己 , 去跟自己交流 , 这样你才能够更了解自己 , 才能有更多正确的 , 或者说相对来讲更加明了的输出 。 ”这些输出也能帮大家了解她的现状 , 进而明白她的坚持是因为相信 。
袁娅维相信 , 信念的能量一定能传递到某些人身上 。 假如他们能因此获得生活和逐梦的信心 , 那她的使命感就有了价值和意义 。
在音乐竞演节目《歌手·当打之年》第8期遭遇淘汰时 , 袁娅维说她内心没有争输赢的状态 。 其实 , 她并非不在乎结果 , 只不过她更愿意去在乎“这个过程我是不是快乐 , 这个过程我是不是带给大家享受” 。
文章图片
在音乐竞演节目《歌手·当打之年》第8期遭遇淘汰时 , 袁娅维说她内心没有争输赢的状态 。
如果可以利用更多听众的耳朵 , 输出她的音乐 , 从而让他们的灵魂得到释放和解脱 , 或是生活的感悟 , 那她就会觉得“这个利用是高质量的 , 是有价值的、正向的” 。
稿源:(新周刊)
【】网址:/a/2021/1214/1214121cF2021.html
标题:歌手袁娅维:现在的我最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