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食梦鲍鱼在哪(趣谈中国)





舌尖上的美食梦鲍鱼在哪(趣谈中国)

文章插图


鲍鱼是中国传统的名贵食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位居“四大海味”(鲍鱼、鱼翅、鱼肚、海参)之首,被誉为“餐桌黄金,海珍之冠” 。
那么,鲍鱼是什么时候走上中国人餐桌的?
我国食用鲍鱼的历史十分久远,在已经发掘的“贝丘遗址”中,有不少鲍鱼壳 。这些鲍鱼壳并不是货币,而是食用后的废弃物 。这说明中国人吃鲍鱼至少有4000年以上历史 。
吃鲍鱼,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汉书》:“莽军师外破,大臣内畔,左右亡所信,莽忧懑不能食,亶饮酒,啗鳆鱼” 。说的是,西汉王莽篡位后,内外交困,愁得吃不下饭,只好喝闷酒,吃鲍鱼 。
三国时期的曹操也特别喜欢吃鲍鱼 。曹植在祭祀父亲曹操的文章里写道:“先主喜食鳆鱼,前已表徐州臧霸送鳆鱼二百 。”因为曹操活着时好这口,所以曹植写信让地方官送来两百只祭奠 。
宋代,大美食家苏东坡,他结束五年黄州贬官生活,来到登州便品尝到难得的鲍鱼美味,欢欣不已,于是写了一首长诗《鳆鱼行》 。
这首诗不仅赞颂鲍鱼佳肴而且还有采制、加工、收藏、功效的内容 。其中调侃王莽和曹操的两句很有趣:“两雄一律盗汉家,嗜好亦若肩相差 。”两雄指的就是王莽和曹操,说这两个家伙,不仅都欺负大汉王室,而且吃鲍鱼的嗜好也是比肩兄弟 。
苏东坡最后还为鲍鱼打广告:“分送羹材作眼明,却取细书防老读 。”意思是说鲍鱼养目明睛,到老了小字都能看得清 。
苏东坡可不是假广告,明代李时珍为他做了“科学鉴定书”,他在《本草纲目》说,鲍鱼味甘、咸、性平,有清热祛火、滋阴益胃、养血补虚的功效,因此鲍鱼还有“明目鱼”之称 。


舌尖上的美食梦鲍鱼在哪(趣谈中国)

文章插图
说到这,读者朋友可能让我打住!人家古书里明明说的是“鳆鱼”,你怎么往“鲍鱼”上贴金?
其实,在清代之前,“鳆鱼”指的就是今天的“鲍鱼”,而“鲍鱼”是指腌制的“臭咸鱼” 。
汉代刘向所著的《说苑》里有段名言:“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 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 这里鲍鱼指的就是臭咸鱼 。
那么为什么说“鳆鱼”就是现在的“鲍鱼”呢?
唐代颜师古注释《汉书》时说:“鳆,海鱼也,音雹 。”也就是说,至少唐代以前,“鳆”字发音是“bao” 。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称:“鳆,音薄 。(颜)师古曰:鳆,音雹,雹与薄同 。”这样,到了清代变来变去,“鲍鱼”与“鳆鱼”经常混用了 。


舌尖上的美食梦鲍鱼在哪(趣谈中国)

文章插图
明清时代,这鲍鱼的身价越来越高 。
康熙当年御驾亲征,平定了噶尔丹叛乱 。在庆功宴上,康熙命御厨给每位将军煮一只鲍鱼,他说:“朕御驾亲征,多得各位卿家相助,故赏每人‘御膳亲蒸(征)’鲍鱼一只 。”众将官顿时大乐 。自此鲍鱼列为清廷宫宴必备,后来甚至推出皇宫“全鲍宴” 。
那时,鲍鱼在民间的烹制方法也很多 。清代头号吃货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有这样一段(我将之翻译成大白话):
鲍鱼的最佳食用方法是炒薄片,杨中丞家把鲍鱼切片,放入鸡汤豆腐中一齐烹制,号称“鲍鱼豆腐”,上面加上陈年糟油调味 。庄太守用大块鲍鱼和整只鸭子一同煨煮,也别有风味 。但是鲍鱼肉性坚硬,牙齿很难咀嚼 。需要用小火慢煨三天,这肉才得以熟烂 。
到了近代和现代,国宴和高档宴会中,鲍鱼均是不可或缺 。据说,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特意吩咐有关部门准备了1000公斤新鲜鲍鱼招待,以示中国人的好客和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 。
现在,随着鲍鱼养殖技术的成熟与大面积推广,鲍鱼在菜市场随处可见,以前给它附加的尊贵身份似乎在贬值,但却给平民百姓带来了口福 。我们应该为“鲍鱼”的亲民,给予喝彩!


舌尖上的美食梦鲍鱼在哪(趣谈中国)

文章插图
【舌尖上的美食梦鲍鱼在哪(趣谈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