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平仄格律(平仄规律)





词的平仄格律(平仄规律)

文章插图
平仄本身并不复杂 。如果我们使用用新韵写诗,和普通话的韵母,那是再简单不过了,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
如果要去赏析并创作平水韵的近体诗,那就有些复杂了 。
这主要是因为元朝文化南移,原来的中原古话中的“入声字”渐渐消失成为南方方言用字 。咱们现在通用的普通话是在没有入声字的北方语言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唐宋时期归入仄声的入声字现在发音归入了平、上、去三个音调,按平仄划分有些进了平声,有些还留在仄声 。
我们用普通话读诗,习惯性地就会使用一二声入平音,三四声入仄音,但实际上有很多入声字在唐宋是入仄音的,再加上格律诗固定的平仄格式,就会出现按发音明明不合平仄,可是却归入和平仄的近体诗的问题 。同样有些明明今天读起来平仄是合的,却被划入古体诗,造成不了解平仄还好,一了解就更混乱的局面 。


词的平仄格律(平仄规律)

文章插图
举个例子,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
首句“庭前芍药妖无格”,按照我们今天普通话来定平仄的话,是“平平平仄平平平” 。这很明显就是出律了,格律诗的平仄是要求平仄相间,才会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可这首诗凭什么说是近体格律诗中的绝句呢?
因为“芍”、“药”、“格”三个字都是入声字,也就是说在古时候是发仄声的,我们按照入声字入仄音再排一遍:“平平仄仄平平仄”,这就是典型的首句平起不押韵格式,进而可以推出全诗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
其中“国”、“色”、“节”三个字也是入声字,我们对照一下,合规得不得了,这不是绝句是什么?
再举个例子,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这个可是标题里写了是绝句啊,肯定没问题是吧?我们用一二声入平,三四声入仄把平仄标出来: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
仄起首句押韵格式 。是不是很合?但是仔细看,就会发现第四句第五字“烟”出律了 。作为唐朝著名诗人“小李杜”,怎么可能会犯这种错误?


词的平仄格律(平仄规律)

文章插图
因为这是拗救 。真正的出律在前面那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其中“百”、“八”、“时”三个字是入声字,“百”字正处仄音位置,没有问题,而“八”、“十”两个字却处在平音位,实际上平仄为“平平仄仄仄仄仄” 。虽然我们按今天的读音来读是发平声的,但是作为唐朝近体格律诗来说,是出律的 。而杜牧很显然不愿意修改这个句子,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了对句拗救 。
正因为我们不知道入声字,所以不知道第三句出律,也更不知道第四句的“烟”字出律其实是为了拗救上一句 。
这就是平仄格律让人懵逼的原因 。
如果我们学好了平水韵,区分清楚入声字,四大平仄基本格式(仄起不押韵,仄起押韵,平起不押韵,平起押韵)了解明白,那么格律诗也并不是很难 。
了解之后,就能更好地赏析唐宋近体古诗 。


词的平仄格律(平仄规律)

文章插图
【词的平仄格律(平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