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的五言诗(五言绝句白居易的诗)

【孟郊的五言诗(五言绝句白居易的诗)】中唐诗歌发展的一个倾向就是以俗为美 , 白居易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乐天写完一首诗之后 , 经常读给文化不高的老妪听 , 直到耐心地让她听懂 , 才最后定稿 。读者从中可以体会出 , 白居易的诗作不仅具有现实性 , 而且语言也非常通俗性 。
乐天不在乎别人如何评价他的作品 , 虽然没有李太白的浪漫 , 也不具陶渊明的闲适 , 更缺乏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 。但是他执着地坚持从典雅庄重 , 走向通俗平易 , 却影响了很多平民诗人和后世读者 , 也让更多人喜爱诗歌艺术 。下面分享的是白居易研究《齐物论》 , 抒写了两首五言诗 , 通俗易懂 , 又值得深思 。


孟郊的五言诗(五言绝句白居易的诗)

文章插图
《齐物》二首(其一)
唐代:白居易
青松高百尺 , 绿蕙低数寸 。
同生大块间 , 长短各有分 。
长者不可退 , 短者不可进 。
若用此理推 , 穷通两无闷 。
这两首诗创作于诗人晚年 , 离开了喧闹的京城 , 告别了烦扰的朝堂 , 诗人却有了更多的闲暇去思考人生 , 也能更深入地考察生命的意义 。同时他也细心学习老庄佛老的思想 , 并从中得到了很多创作灵感 。


孟郊的五言诗(五言绝句白居易的诗)

文章插图
大家都知道庄子有一篇著名的《齐物论》 , 全文由几个独立的故事组成 , 整体上却非常连贯 。庄子在其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 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制约、并相互影响 , 同时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 , 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不可能脱离外界而单独存在 。
乐天博学广识 , 在年少时就认真读过《齐物论》 。但是随着年纪增长 , 阅历也逐渐深厚 , 当他再次读到庄子的名作时 , 又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有一次他外出散步 , 看到郊野的各种植物 , 高矮宽窄 , 形状各异 , 却都能相安无争 , 便觉得很有感触 , 于是赋诗抒怀 。


孟郊的五言诗(五言绝句白居易的诗)

文章插图
这首诗以青松和绿蕙进行对比 , 表达了一种本分思想 。青松高耸入云 , 而蕙草形状低矮 , 它们即使生长在同一片天地 , 也是各安天命 。小草不羡慕参天松柏 , 青松也不鄙视贴地的小草 , 仿佛和睦的邻居 , 从不会为了水源、空气和养分而争吵 。
诗人注意到它们彼此不仅相安无事 , 而且各自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 。伟岸的青松不会等待小草 , 也不能重新变小;而低矮的小草 , 也没有竭力地追赶青松的步伐 , 却一直静静地拥抱着大地 。


孟郊的五言诗(五言绝句白居易的诗)

文章插图
最后诗人抒发感受 , “若用此理推 , 穷通两无闷 。”如果按照这个道理推论 , 无论穷困或通达 , 自然界和人世间都不会感到郁闷和悲愁 。
但是动物界总是争夺不休 , 人世间也在不断地表演着各种争斗和掠夺的游戏 , 诗人的议论只是一家之言 , 当然也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 。


孟郊的五言诗(五言绝句白居易的诗)

文章插图
《齐物》二首(其二)
椿寿八千春 , 槿花不经宿 。
中间复何有 , 冉冉孤生竹 。
竹身三年老 , 竹色四时绿 。
虽谢椿有余 , 犹胜槿不足 。
庄子曾在他的文章中讨论过寿命的问题 , 虽然自己没有像列子那样活到九十多岁 , 但是他却有一套养生方法 。这位前贤认为 , 凡事要顺其自然 , 平时尽量做到清心寡欲、乐观恬淡 。
乐天晚年也非常注意保养身体 , 甚至一度还干脆搬到寺院居住 , 就是为了减少忧愁 , 如王维那样 , 万事不关心 , 这首诗就重点阐述了知足的思想 。


孟郊的五言诗(五言绝句白居易的诗)

文章插图
开篇依然将两种植物进行对比 , 椿树是一种落叶乔木 , 寿命长达八千个春秋 。而槿花却朝开暮谢 , 寿命“不经宿” 。而居于其中、相对寿命较长的青竹 , 其主干只能熬过三年的风雨 , 而竹色虽然更加耐久 , 也不过只有四个春秋 。
于是诗人总结说 , “虽谢椿有余 , 犹胜槿不足 。”青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没有椿的长寿 , 但也比槿耐活 。


孟郊的五言诗(五言绝句白居易的诗)

文章插图
白居易的这首诗可谓极其通俗 , 但又非常耐人咀嚼 。诗人用最平易的语言 , 讲述了普遍现象背后的深刻道理 , 从而引发人们思考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 , 都希望幸福快乐地生活 , 也盼望过一种恬淡悠闲的日子 。但是诗人如果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 他是否依然能够安守本分、知足常乐?
所以 , 不同立场 , 会采取不同的处事态度 。当然诗人的观点也并非一无是处 , 如果物质条件相对丰富 , 就该适当地学习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