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犀牛娱乐原创
文|胖部编辑|夏添
回首2021年的演出市场 , 后疫情环境下的复苏需要更多维度的解读 。
随着2020年国庆档的演出市场热度提升 , 2021年上半年的主旋律是增长或者说消费情绪积压的释放 , 并在五一档迎来了一个高峰;而随着下半年开始各地疫情不断复发 , 市场相对冷静的消费情绪和各类演出的取消 , 成为一种行业上升与外在环境对冲的整体局面 。
整体来看 , 2021年是演出行业在全民抗疫的大环境之后 , 回归2019年快速发展轨道的关键一年 。 这种发展势头或将在2022年延续下去 , 并表现出更多新的动向 。
稳发展:增长与疫情对冲
整体上升势头良好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 , 五一假期全国演出场次约1.4万场 , 演出票房收入8.6亿元 , 假期观演人次超过600万;十一期间全国总计演出约7500场 , 观演人数约480万人 , 票房收入约8.6亿元 。
从这两个关键档期的数据可以看到 , 首先是疫情复发在下半年造成了许多演出取消 , 演出场次大大下降 , 以音乐节为例 , 中演协统计两个档期都有大约30场 , 但十一期间因疫情取消的音乐节就有约10场 , 市场热度带动了演出行业的增长空间 , 但疫情整体带来了较大影响 。
文章图片
其次 , 行业整体仍处于一个上升势头 , 延续到国庆档期的市场增长比较能说明问题 。 此前犀牛君采访开心麻花演出事业中心营销总监张铎时 , 他介绍今年开心麻花剧场演出的整体体量能实现与疫情前持平 , 且五一、国庆档期的演出票基本能卖空 , “受个别时段疫情复发的影响 , 原来疫情前我们可以用12个月完成的事 , 现在可能要压缩到9-10个月完成” 。 虽然作为行业头部公司的恢复情况可能更好 , 但也能看到市场整体已经进入正向发展 。
这种上升势头还有更具体的表现 。 一是大众热门的类型取得了进一步的增长 , 音乐节是最具代表性的 , 整体数量相较以往提升 , 且表现出向三四线城市下沉的趋势 , 今年国庆期间的草莓音乐节不但在北京 , 还选择了成都、东营、阜新、长沙等地 , 此外如常州、万宁、乌兰察布、阿拉善等地也都有相关演出安排 。
今年音乐节票价上涨也成为行业讨论的一个热点 , 客观原因是大部分音乐节都采取了限流措施 , 单日人流量控制在5000左右;另外因为各地抢人以及综艺的推广效应 , 许多艺人的身价在过去一年也有提升 。 据统计 , 国庆期间绝大多数单日票价都在300元以上 , 一二线城市附近的音乐节单日“起步价”基本在500元以上 , 588元、688元的票价最为常见 。 但销售情况普遍依然并不差 。
文章图片
另一个表现是更多演出品类正表现出生命力 , 脱口秀、沉浸式演出尤其是环境式音乐剧成为增长热门 。 其中脱口秀延续着去年国庆以来的热度 , 且出现了更多演出公司 , 今年五一期间京津冀地区就有超过50场演出;环境类音乐剧更成为热门 , 如《阿波罗尼亚》《桑塔露琪亚》这两部姊妹篇喜剧还成为上海地区的爆款剧 。
文章图片
在此期间 , 疫情的影响依然显而易见 。 比如作为2020年以前主要演出门类的演唱会 。 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 , 全国落地的演唱会仅12场 , 较2019年的480场落差巨大 。 此外 , 其他各类演出取消在今年也较为普遍 , 延期也会有较长时间的间隔 。
整体增长趋势与疫情影响在过去一年形成了一种对冲 。 能够在这样的多事之秋仍然保持向上势头 , 有理由对演出市场报以信心 。 同时 , 更多元的利好也在成为这一年增长的注脚 。
新趋势:
综艺带动、营销升级、营收多元
今年乌镇戏剧节 , 开票一周内25000余张特邀剧目戏票全部售罄 , 单剧最快售罄用时仅8.4秒 , 全网购票参与人数35.6万 。 随之而来的是高票价 , 热度较高的剧目票价普遍在480元起 。 尽管如此 , 在乌镇还有更多的人在现场等机会 , 蚌湾剧场排队每天从早晨可持续到晚上十点之后 。
文章图片
乌镇戏剧节现场
应该看到 , 这种热度除了乌镇戏剧节本身的影响力扩大 , 去年底《戏剧新生活》综艺的出圈是重要原因 , 不但几位嘉宾的人气都纷纷破圈 , 乌镇戏剧节也因此获得了广泛认知 , 尤其是《戏剧新生活》几部剧的复演成为最快售罄的演出之一 。
《戏剧新生活》的带动作用并不是偶然现象 。 应该说从2018年以来 , 长视频发力垂类市场的尝试 , 正在带动更多严肃艺术和细分领域的大众认知和热度 , 主打音乐剧的《声入人心》、摇滚的《乐队的夏天》以及说唱、街舞等综艺的出圈 , 还打造了一批高热度艺人 。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 现在古典音乐演出带上若干位音乐剧演员相当普遍 , 比如上海爱乐乐团去年曾与刘令飞合作 , 2022年新春音乐会还邀请徐均朔加盟 。
文章图片
外部带动认知和消费 , 成为推动演出市场增长的一股关键力量 。 此外 , 不能忽视的是来自行业平台能力在去年以来的升级 , 也在为行业创造增量 。
其中大麦推出的评分系统 , 应该说是行业内目前较有权威性的评判标准 。 以往观众只能在豆瓣上搜索剧目或通过搜索评论获取口碑 , 但这些用户自发内容一是相对有滞后性 , 二是基本只能看到头部内容 , 小众内容可能就找不到信息 , 或者扩散速度和效率度很低 。 但大麦的评分系统填补了此前观众获取演出口碑缺乏完整、全面数据的空白 , 目前来看其算法也相对比较能表现客观情况 。
一些小众、新上线的剧目最初也由此获得破圈机会 , 如小剧场的沉浸式音乐剧《阿波罗尼亚》 , 去年凭9.7分的高口碑成为大麦2020年度高分音乐剧必看榜第一 , 开票即售罄 , 背后的团队也成为近两年发展最快的演出团队 , 还走出上海亚洲大厦登上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
文章图片
此外 , 平台推出的品牌馆 , 让出品方可以进行最新上演的剧目、优惠券、演出花絮、用户评价等多个维度的内容聚合展示 , 可以认为是在大麦上拥有了一家自己的官方旗舰店 , 而这也成为了现场娱乐宣发的一种新尝试 , 成为内容宣发和用户运营的一种利好 。
也需要看到的是 , 近一年来剧场演出的高风险 , 对演出公司也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抗风险能力 , 建立多元化营收渠道的要求 。 比如在地方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拉动作用 , 山东将音乐节明确为繁荣发展夜间旅游的主打文化产品;还有近几年很多商业剧场进驻商场 , 打开更多剧场商业价值;此外还有剧场空间玩剧本杀等更多开发 。
2020年以来的行业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推动力 , 让行业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经营效率、提高抗风险能力 , 在传统的演出业务之外打开更多的增长可能性 。
强监管:
鼓励增长与强化管理并行
12月8日 , #蔡某某演唱会违规演出#话题上了热搜首位 。 其起因是几日前文旅部通报今年部分演出市场典型指导案例 , 其公开数据显示 , 自2021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 , 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针对演出市场出动执法人员5.3万余人次 , 检查经营单位1.8万余家次 , 责令改正66家次 , 办结案件153件 。
文章图片
按照相关文件 , 相关检查是因为“文娱领域频繁出现艺人违法失德、‘饭圈’乱象等问题 , 败坏行业形象 , 损害社会风气 , 对演出市场造成较大冲击” 。 可以认为 , 这是今年以来文娱领域强监管在演出市场的落地 , 也成为影响行业大环境的关键指标 。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 , 对于演出市场一直有很多比较积极的扶持和推动政策 , 包括去年刚刚开放演出、剧场限流的期间 , 很多剧场都是靠着政府补助生存下来的 。
今年政策对于演出市场依然有不少正面扶持措施 。 10月19日 , 文旅部正式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简化跨地区巡演审批程序的通知》 , 基于4月国务院办公厅“明确制定跨地区巡回演出审批程序指南 , 优化审批流程”的指示 , 一是减少审批环节 , 跨地区巡演内容只需在首演地审核 , 明确不再重复审核;二是减少审批材料 , 巡演地仅需提供场地、安全等审核材料 , 相比过去材料压减三分之二 。
文章图片
但内容监管的收紧依然会是行业的大趋势 。 今年4月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检查发现 , 某场脱口秀演出存在危害社会公德情形 , 违反了《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 , 涉案公司被处以罚款5万元 。
结合此次监管案例的查处 , 可以判断下一阶段对演出市场监管的几个重点:一是演出资质问题 , 针对未取得《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的场所和机构 , 以及艺人经纪方面的资质 , 尤其是存在侵害公众正常购票观演权益的行为;二是对未经许可的表演者尤其是劣迹艺人零容忍;三是对存在危害社会公德的粗口、三俗、涉黄等内容审核更加严格 。
此外 , 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并实施了《演出票务服务与技术规范》 , 为国内首个演出票务领域行业标准 。 从长期来看 , 这些举措也将进一步推动行业的正规化、合法化发展 , 扫除此前的一些行业顽疾 。
【演出市场2021年盘点:稳发展、新趋势、强监管】疫情之下的第三个寒冬 , 演出市场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抗寒、抗压能力 。 随着大众认知和消费习惯的进一步形成 , 行业内容和营收模式的完善 , 以及政策的扶持和导向 , 这些利好因素也将进一步发挥作用 , 助力行业继续走向成熟 。
稿源:(犀牛娱乐)
【】网址:/a/2021/1212/1212121XS2021.html
标题:演出市场2021年盘点:稳发展、新趋势、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