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最后一道防线”里的孤独与希望

icu|“最后一道防线”里的孤独与希望
文章插图
来自武汉市第三医院的一个ICU病房瞬间。
对于普通人来说,ICU神秘、不可触碰,但作为重症病人求生的“最后一道防线”,ICU被寄予了最大的希冀。从收治、抢救、稳定病情,再到离开,生死线上的挣扎与救援,让医护人员与病人及其家属结成“同盟军”,最终形成如亲似友一般的连结。
ICU里,什么是容易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在心肺复苏、机械通气、ECMO、肾脏替代治疗等高科技的机器和药物治疗之外,营养治疗、心理关怀……那些于细微之处展现出来的关爱,也是帮助病人活下来、好起来的关键要素,也亟待被人们看见和理解。2021年,由《医师报》社主办,纽迪希亚公司支持的“让时间停止 把生命留住——重症的100个瞬间图文故事征集活动”,揭开了重症室的众生相,通过这些饱含深情的图文,我们看到ICU不为人知的温柔与刚毅。
孤独与暴瘦
“这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感觉,一边嘴巴馋,一边肚子胀。”
回忆起在ICU的日子里,暴瘦、无法进食的同时却没有饥饿感的状态,老单(化名)斟酌了半天用词,最终说了这样一句话。
今年,因高血脂引发胰腺炎的老单先后两次住进了ICU。
先是因为胰腺炎发作紧急入ICU,一待就是十二三天。不能进食,只能输液,150多斤重的老单迅速暴瘦,约30斤的体重“消失”。虽然没有饥饿感,但长期卧床导致肠道功能受影响,老单时不时会有腹胀的感觉。
在长期卧床的重症病人群体中,你很难找到“胖子”。不论在之前体型如何,在与病魔的斗争中,他们大多经历了营养供应不上或者吸收不足的阶段,由此暴瘦。ICU的床逐渐显得宽大,插在身上的管子就像绳子一样,将他们瘦弱的身躯绑在床上,“不能动,只能抬头盯着天花板,一秒一秒地挨过去。”老单说。
老单还经历过一次转院,入院后,保守治疗的他一直高热不退,最后由专家拍板紧急安排了手术。手术后,暴瘦至虚弱的老单直接被送进了ICU,再次回到“最后一道防线”内。
这次,情况稳住了。
单间、窗帘拉起,监护室形成独立隔绝的空间。再次入住ICU,长达二十多天的漫长时光里,老单的意识一直很清醒,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没有手机,没有电视。老单回忆说:“假如是意识模糊也就好了,但我当时一直脑子是很清楚的,就很难受。”
在当时,老单每天最快乐的时间有两个,一个是被推出门去做CT的时候,他感觉“就像被释放一样,外面什么都是很新鲜的”。还有一个就是和家人见面。等待家人的探视时间的到来是他唯一能够纾解情绪的方式。
最终,“孤独”成为他在ICU的时光里浓重的底色。
关怀,于细微之处
“我们医生其实有两种价值,一种是治疗价值,病人的治疗需要你;还有一种是心理价值,体现在对病人以及家属的安慰和陪伴。”
ICU里的医护人员越来越多地关注到病人的心理与情感,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的ICU医生陈丹就是其中之一。陈丹练就了对于病人诉求的敏锐觉察,有时候,只需一眼。
2019年秋,一对八十多岁的老夫妻因为呼吸衰竭同时进入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ICU。
武进人民医院的ICU是一个个单间,相邻单间用大块玻璃隔断,窗帘没有拉起来时,隔壁的情况一目了然。
老爷子当时已经呼吸急促,口唇紫绀,说不出话,但仍努力挣扎着侧身,目光锁定在隔壁单间的老伴身上。老太太病情轻一些,戴着无创面罩,呼吸机支持下,缺氧很快得到纠正,生命体征也还平稳,目光同样看向了老爷子。
陈丹对老爷子讲:“现在情况比较危险,要给你气管插管了,不要紧张,可能会有些难受。”老爷子有些抗拒,摇摇头,突然激动了起来,艰难地抬起手,指了指隔壁,又将目光投向陈丹。
陈丹瞬间就明白了老爷子的意思:他想和老伴说话。情况危急,陈丹给老爷子戴上无创呼吸机,又拿来了写字板,把笔塞到老爷子手里,对他说:“老爷子,你有什么话写下来,不能再耽搁时间了。”
老爷子用颤巍巍的手写下了歪歪扭扭的五个字:“欠情,快活点!”前两个字是对过往表达歉意,后三个字是对老伴的未来寄予希望。故事最后没有奇迹出现。而写字板上的五个字,就成为老爷子的最后一句话。
“如履薄冰地往前走”
重症病人的病情每天都在变化,医护人员往往需要根据病人最新的情况来定制个性化方案。在诸多细节中,营养供给也是需要倾注心血的关键一步。
研究表明,在病人入住ICU的24-48小时内启动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有效地维护肠道屏障功能,改善病人营养状态,缩短病人入住ICU的时间。
80岁的冯老爷子就受益于精细化的营养治疗。
2019年11月,冯老爷子因为“食管破裂、多器官功能衰竭”进入ICU,病情十分危重。医生不得不反复告知病情及预后,让家属做好一切准备。
入院前期,因为食管破裂、意识不清醒,冯老爷子不能直接进食,在尽力抢救治疗的同时,张蕾与同事针对冯老爷子不同时期不同状态,制定了非常完整细致的个性化营养方案。早期没有办法放置胃管,就通过静脉打营养针,注入脂肪乳、氨基酸这类人体必需营养。
“能经正常的消化道(食管、胃、肠等)吸收营养是最好的。”因此,随着病情稳定下来,冯老爷子做了手术,术中医生放置了一个空肠营养管来解决他后续的营养问题。
有了空肠营养管之后,营养方案还是需细化。冯老爷子最先接受的是滋养型肠内营养剂,短肽类,是预先消化好的,不会增加肠道负担。
病人胃肠道耐受的情况,比如病人的体重、营养指南的推荐量,都是张蕾与同事考量的因素。
冯老爷子年龄大,病情又复杂波折,中间起起伏伏,也有几次很危险的时刻。除了营养问题之外,冯老爷子的意识状态、多重耐药、血流动力学的评估,重重考验摆在医生们的面前,每走一步,都是慎之又慎。
病人离开ICU不是最终目标,未来更好的生活才是
康复期的营养问题常常容易被忽略,但对于重症病人来说,这一点其实非常关键。
张蕾就见过已经恢复得差不多的病人,因为喝了一碗鸽子汤,对里面的蛋白不耐受,开始肚子胀、拉肚子,最后感染休克。“我们肯定希望病人能够进食,这更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但是‘正确的营养’,无论在哪个阶段都是不能忽视的。” 在ICU里,最紧迫的是时间,最漫长的也是时间。
张蕾陪伴冯老爷子在昏迷与清醒间与病魔共同对抗了138天,最终冯老爷子以稳定的状态顺利出院;陈丹上班时随身带着纸笔,让病人能够第一时间写出自己想说的话;熬过漫长恢复期的老单每次回去复诊,总还是要去看看自己的医护朋友们。
在众多的故事里,重症治疗的意义与情感支持不断地蜕变与沉淀。陈丹说:“病人离开ICU并不是最终的目标,未来更好的生活才是。”
icu|“最后一道防线”里的孤独与希望】 一天清晨,张蕾打开手机,看到了冯老爷子的女儿发来的视频,视频里的老人正跳着广场舞,精神矍铄,丝毫不见病痛的困扰。“即使是离开了医院,他也是那么愿意和你分享自己的生活。”张蕾觉得,这是身为重症医生最幸福的时刻。文图据《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