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实战(赵堡太极拳)

中线不是一条劲力线 , 它是一条似有似无的纯意念构成的几何线 , 一条“空线” , 或者可称之为“空灵之线”;它上通天心、下通地心 , 从无限远到无限远 , 穿过你的身体 , 仅此而已 。


太极拳实战(赵堡太极拳)

文章插图
太极拳的“中”像太极拳的一切 , 本来最简单 , 在训练实践各个阶段中却变得很不简单;身体的积习难改使“中”的体悟和掌握颇费功夫;由于我们的二元思维习惯 , “中”(还包括整个太极学说)在理论上又构成极深的学问 , 其内容之丰富 , 涉及科学及文化领域之广 , 是一般拳友想象不到的 。我们只能将有限的所知、领悟和推论逐步展开 , 以此加入认真研究探索的庞大的同道队伍 。
【太极拳实战(赵堡太极拳)】依我之见 , “中”字本身就是方块化了的太极图 , 上中下通天、通人、通地 , 左右分阴阳 , 左右旋转起来 , 便恢复成动态平衡与和谐的正反旋太极图 。我们一直说 , 太极是和谐的代名词 , 和谐机制 , 甚至是和谐本身 。从这个角度看 , “中”具有通宏贯微、“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广义 。
太极拳的中线
先从训练中的“中线”说起吧(“中线”不等于“中脉” , 也不等于“腰如车轴”里的“轴” , 后二者另论) 。我们在初学阶段一直强调这条中线 , 就是贯穿百会、会阴及上中下三田的这条线 。它在太极拳中的意义非凡 。但是大家一定不要把它理解为百会与会阴之间的一条钢丝 , 然后去操纵这条钢丝 。它不是一条劲力线 , 它是一条似有似无的纯意念构成的几何线 , 一条“空线” , 或者可称之为“空灵之线”;它上通天心、下通地心 , 从无限远到无限远 , 穿过你的身体 , 仅此而已 。它不是故意走气、或者故意努劲走出来的 。就像地球本身并没有一个类似一根棍或一条钢丝的轴 , 但是地球围绕自己的中轴线旋转 , 中轴线整体还带着地球稍微摇摆 。我们的“中线”就如同地球的中轴线一样 , 它是自然而然的 , 它不是人为的 , 它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实体 , 却又实在 。也所以说 , 你如果用意、用气、用劲在这里头上下来回走、来回串 , 你一定会出问题 。特别是头部 , 一定不要故意往里灌任何东西 。“尾闾中正神灌(贯)顶”不是要我们故意往头部灌注什么 , 而是只要尾闾中正、自然下垂 , 做到“神通于背”、“牵动往来气贴背” , 则自然会有“神灌(贯)顶”的事情发生 。太极拳重在锻炼精神 , 也是此义 。
不理解的拳友还可以把“中线”比作拨浪鼓的那根棍 , 此棍穿过鼓身(好比人身) , 左右旋转之中甩动鼓槌(好比我们的四肢) , 并且鼓槌同鼓身和中轴棍相互作用 。然后只需想象一下 , 此棍无实体即可 。又如在乒乓球一条直径上扎两个眼 , 穿过双眼的那条无形无质的中轴线 。汪公永泉把这条线比作大钟中悬挂的桘线 , 把桘比作下垂到无底洞的尾闾 , 并且对钟锤摆动和这条中线上的各个点做了十分深入和详尽的论述 。我们站桩、基本功动作、单操、盘架、推手时 , 手眼身法步 , 浑身一切都永远参照这条中线 , 围绕这条中线把全身运动协调起来才合乎太极拳的基本规矩和要求 。
我们还必须从“太极拳论”的“虚灵顶劲 , 气沉丹田 , 不偏不倚 , 忽隐忽现”经典启示出发 , 对太极拳的“中线”做出进一步的探讨 。


太极拳实战(赵堡太极拳)

文章插图
“虚灵(领)顶劲”之我见
众说此“顶”指的是头顶 , 所以有“百会顶一根草”、“悬空一条线揪住百会”、“顶头悬即把头顶悬起来”诸说 。依我之见 , 这些说法都沾点边 , 拳论多处“顶”字也的确指头顶 。但是如果把此处(及许多其他处)的“顶”字理解为“互顶、顶撞、力学冲突”、以及“劲之头儿、劲之端” , 或许更为贴切 。“虚领” , 便是把相顶的两个劲端双向引向没有作用点的上下或任意对立方向的虚空 , 此劲便因为丧失两头的顶点而失去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 从而取得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双向或全范围平衡 , 因此变得空灵 。顺便把“虚实”的力学概念落实到:“虚”即没有作用点;“实”即有作用点;当然 , 虚实之间还有很丰富的其他内容 。
这么一来 , “虚灵(领))顶劲”的含义更接近了太极拳实践 。更有意思的是 , 只要远距离正确沟通对接百会与会阴 , 调好上述的“中线” , 便自然会发生“气沉丹田”的结果 。这里的“沉”字也不必理解为只是从上往下沉 , 因为实际上会发生上下两头的气“沉入丹田” , 使丹田感受到某种程度的“沉” 。不仅如此 , 在这样的影响和共鸣下 , 双劳宫、双涌泉之气也以同样的方式“沉入丹田” 。最后 , 全身周围虚拟的球体 , 其三维圆(横圆、纵圆、平圆)及每一个圆中四面八方的“米”字“八头”之间 , 也会有其气“沉入丹田”的结果 。
“沉入丹田”的过程属于汇入内里 , 由“虚灵顶劲”来完成 。但是世界上不存在只进不出道理 。正常情况下向心力与离心力也是反向相反、大小相等的 。汪公针对许多人的误解 , 强调了不要气聚丹田或气压丹田 , 而要注意“气散丹田” 。而且 , 只有“散”才会帮助我们学会抛弃一切多余的紧张 , 实现出入平衡 , 从而达到“全身透空”的境界 。


太极拳实战(赵堡太极拳)

文章插图
初级“中线”怎么练?
回到初练的“中线”课题 。不要故意往里贯劲 , 也不要对它一门心思地抓住不放 。只需要有意无意惦记它 , 时不时对它留点神 , 否则执着起来 , 反而制造许多多余的紧张 。就像木匠为了注意水平线是否正确 , 往往挂一条重垂线在眼前一样 , 挂上去参照即可 , 用不着反复地来回挂 , 它就在那里吊着嘛 。它自本身并无力 , 它只显示一个方向 。我们的“中线”也这样 , 仅此而已 , 但是没有它也不行 。
参照“中线” , 久而久之 , 会发现它对我们在运动中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安舒 , 支撑八面”起到决定性作用 。手眼身法步正确的时候 , 我们不感觉它的存在;一旦什么地方不够松 , 或者不够协调 , 有所偏离的时候 , “中线”会显现出来 , 提醒我们归中返正 , 又马上“消失” , 在我们的感觉里便是“忽隐忽现” 。有意思的是 , 当你在对方身上用自己的意念“画出”这样一条垂直的“中线”时 , 再去作用于他 , 他会感到身不由己 , 显出被动 , 这也是力思维的作用 。
你会问 , 既然能够对它起作用 , 那里面也得有能量、有劲 , 那么那劲从哪里来呀?一是“虚灵顶劲、气沉丹田”里来 , 二是从放松精神和全身放松释放出来的能量里来 , 三是从椎管脊髓里发动起来的中枢神经以及周围神经中来 。传统上讲 , 从丹田气和任督二脉里来 。依据力思维的原理 , 能量可以注入任何运动意念所到之处 , 即所谓“意到气到” 。各项训练方法 , 可以用传统的综合手段 , 也可以先分项训练 , 然后再逐步综合 。
“中线” , 要说最难理解的是它 , 等到后来发现 , 它其实也是最容易的 。
无处不中
由“中线”说起 , “到全身透空”时 , 便是“气遍身躯不少滞” , 全身上下左右内外变成“内外为一”的整体 。利用“聚精会神”的方法 , 这个整体结合其中的各层次的支撑结构、力学传导方式、力思维和身心训练成果 , 使我们的身体变成神意气和任何种类劲力的超导体 , 同时形成特种的神意气物理场 , 我们借用现代物理学的最高成果推论 , 它会构成量子力学场 。
有人不喜欢我们把“场”的概念引入太极拳理论体系里 。其实 , 中医有别于西医 , 就在于西医讲纯物质的生理解剖和功能 , 而中医着重于场效应和场功能 。“天人合一”讲的是场;阴阳五行 , 讲的是天体和人体之间的场的关系;经络研究至今没有找到物质实体 , 原因也是在于经络系统本身也是宇宙与人体之间场关系的反应;这一切跟现在量子力学非常吻合 。都是从它们的场效应上说的 。调节阴阳平衡 , 调的是场;因为任何一个结构 , 都有它自己的场 , 而且任何一个结构运动中可以形成不同的场;然后任何一个场 , 一定有一个结构 , 或者几个结构和这个场相对应 。《易经》讲的也都是场 。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体悟 , 找到了人和宇宙之间的场关系 。这是中国文化用现代语言表达的东西 。
因此我们修炼的过程也是需要打破我们各种顽固的观念 , 顽固的支撑结构习惯 , 要进入这个场的世界里来操作 。这也是太极拳和中国武术最好的东西 , 是精华 。
在走向“全身透空”状态的过程中 , “中线”也会发生层层变化 , 由低级到高级 , 由线到点到连点都不要 , 到达“心(意)死神活”(高级统觉)的高级境界 。那时我们可以说、也可以做到“无处不是中” 。但这都是“道法自然”的后话 。
文 I 肖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