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生交友软件(北美留学生社交软件)
总有人说,
“留学生喜欢抱团,不去尝试融入当地文化,那留学还有什么用?”
文章插图
不是不想融入
而是融入前,就被打上了标签
中国学生在歪国人心中的刻板印象,一直难以改变 。
书呆子,社交能力障碍 ,身材瘦弱,They are bad at English but extremely good at Maths. ......,Drink Warm Water 。
当初,在选择留学地时,我天真地选择了华裔众多的洛杉矶 。
本以为华裔同胞会互相理解,互帮互助,可事实并非如此 。
在美国华人之间,各种歧视依然存在,并且更加复杂 。
最明显就是ABC对FOB的歧视 。
ABC(American Born Chinese),指的是美国出生的华裔,其中很多都是二代移民 。
FOB全称是Fresh Off the Boat,直译就是“刚下船的”,引申含义就是“格格不入的新移民” 。
这种移民之间的欺生和歧视,也存在于留学圈 。
在华人留学圈中:
中学开始留学的看不起大学留学的
本科留学的看不起只读研究生的
和其他族裔玩得好的看不起只和亚洲人玩的
这可能是出于混久了的优越感?
那些从中学就开始留学的学生往往更能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交际圈 。
而反观2年制的研究生,2年的学习强度比本科更大,要在2年内适应环境并拿到学位是个不小的挑战 。
因此,短期留学的学生更容易在社交等方面有所欠缺 。
死读书、缺乏社交正是一些中国学生被鄙视之处 。
没有共同语言和共同兴趣,很难在情感上有共鸣 。
于是一起抱团享受待在舒适区里快感,成了大多数留学生的选择 。
去年,我所处的sorority(姐妹会)house里有不少很早就开始留学的中国姑娘,她们已经染着浅色的头发,化着ABC式的妆,能不说中文就绝对不说 。
每年开学,姐妹会就有招新的活动 。为了政治正确,干事们对各少数族裔都要考虑到 。
然而,干事中的一些华人似乎对于华人新生特别苛刻——刻意孤立,故意说一些比较native的英语表达让新人无法理解、难以融入 。
更严重的是,和其他族裔玩得好的华人更喜欢彼此抱团,“胳膊肘往外拐”,在歪国朋友面前说自己华裔同学的坏话 。
另外补充一句,有些兄弟会姐妹会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加入,很多都喜欢欺辱新人,甚至有部分酗酒滥交,氛围真的不是很好 。
那么为什么华人留学生之间存在这么多的歧视?
除了普遍存在的欺生因素之外,中国人从小到大的竞争意识和匮乏感有很大关系 。
在中国人的意识里,资源是有限的 。
根生蒂固的匮乏感让我们时刻在竞争中——教育资源有限,我们需要用排名的方式争取去好的学校社会资源有限,于是公交让不让座也可以成为热点新闻 。
就拿坐地铁这件事来说,在洛杉矶,地铁座位不紧张,如果站累了一般都可以找位子坐下,但在上海,如果错过了某个位子,那就可能要一直站着了 。
所以,说到底还是匮乏感 。
这样一想似乎华裔留学生间的内讧有了解释 。
对于好不容易在美国有了一定交际圈的华人留学生,华人新生的加入并不意味着“多了一个中国朋友”,而意味着“有一个中国人来抢你的朋友” 。
这样患得患失的心态有一点阴暗,但却真实存在于华人留学圈 。
是不是有很多人出国前听过,“中国人出了国要小心中国人”这句话 。
由于大部分华人刚到国外的时候都没有那么了解国外生活 。
那么在资源有限的华人圈子内部,手头占有资源的老一辈华人自然是占据绝对优势,至少赚你一笔信息不对称的钱是很容易的 。
比如很多可以很便宜办理的东西如驾照翻译,会告诉你要花很多钱,然后装作很大方的样子说帮你办,然后中间捞一笔 。
然后趁着你英语不好,再剥削一段时间的廉价劳动力,大多数华人老板根本不会按标准给你发放工资 。
单单以上说的这两个,就足以让很多人在明白过劲儿来以后恨的牙痒痒,然后回去跟各种亲朋好友说出那句出国了要小心中国人 。
但其实呢,这些都是必经之路,根本防不胜防 。尤其当你连一句整英文都说不出来的时候 。
对于即将来美国留学的学生,如何摆脱鄙视链呢?
文章插图
1. 语言!语言!语言!
很多留学生会因为初来乍到的不适应而难以融入群体 。尤其是Native speaker的英语表达往往一时间让留学生们难以理解 。
语言上的障碍导致了交流上的自卑,而羞于开口使得语言无法真正得到提升 。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
这一问题在留学准备期间就应该着手解决了 。
在搜索引擎中找如何提升英语,有无数的建议和经验总结,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况 。因此方法很多,智者见智吧~
至少,只靠刷真题是远远不够的 。
在美国大学,中国人的学霸名声还是很响的只要语言上能够交流无障碍,很多同学还是很乐意和你交个朋友的,毕竟中国学霸可能是小组作业A的保证 。
文章插图
2. 走出舒适区
在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是不会有新朋友的!
也不要期待一直泡图书馆能泡出艳遇,优秀的学霸们真的没那么闲!
还有美剧中的各种搭讪桥段在生活中真的不常见!(也可能是我长得不符合当地审美?)
走出安全领域就是试着尝试新事物,可以是课前和坐在走廊里的同学聊聊天,可以是周末尝试一家新餐厅,可以是背包旅行 。
大胆一点,多一些经历,就会有多一些了解的机会 。
作为一个话痨,我曾在坐Uber时和一个顺路的USC的学生侃了一路,之后我们还一起相约冲浪玩耍,也算是我一个奇特的交友经历了 。
文章插图
3. 了解周边热点
了解周边热点,不是说要知晓天下事,但至少当地同龄人间的话题你需要略知一二 。有了共同话题才能顺利地聊起来 。
可能是因为我在洛杉矶,基本上,但凡遇见陌生人,每次打开话题的内容都是电影 。
而且题材内容从最近上映的超级英雄片到奥斯卡夺奖热门,无论男女老少,基本上都能说出自己喜欢的导演,个别的甚至能够说出喜爱的摄影师或者制片人 。
每每想到这,不禁感慨美国普通大众的审美能力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的 。
还有一个话题就是修车,保险之类的生活吐槽,顺带再黑一下LA的交通 。
再比如,你要知道Ellen show, Tonight show等一些受欢迎的真人秀节目 。
文章插图
4. 寻找兴趣点
你自己喜欢什么?
不要告诉我你喜欢数学,也不要告诉我你喜欢弹钢琴 。
学校开学时会有很多社团和学生组织的招新宣传 。其中以兴趣为标准的社团更具有凝聚力,定期的社团活动,小组的聚餐等对于一些新生来说很容易就能融入其中 。
文章插图
5. 利用Social Graph(社交图谱)
牛津大学的教授 Robin Dunbar提出了Dunbar’s number这一概念 。
Dunbar’s number指的是人们的社交关系可以按亲疏分为几层 。
最近的核心朋友仅有5人左右 。而每层的人数以3倍增长 。
核心的朋友(strong-tied relationship)指的是经常能见面聊天玩耍的朋友 。外层的朋友(weak-tied relationship)往往是朋友的朋友,仅有一面之交,甚至仅仅是fb上的点赞之交 。
【英国留学生交友软件(北美留学生社交软件)】
这启示我们,人们能维系的稳定的社交人数是有限的 。
但社交网络如facebook,snapchat等能够用一种快捷且廉价的方式维系并拓展外层的社交关系 。
所以,即使你并不擅长日常social,不习惯喝酒开趴,你也依旧可以利用社交软件进行人际关系的管理 。
多了解身边同学的日常,关注热门话题 。另外,可以常翻翻facebook上的event功能,里面必然有各种活动等待留学生的参与 。
至于要不要去健身,要不要把精力放在social上,要不要把自己打扮成ABC,智者见智 。
融入的方式有很多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 。
或许,你脑海里根本就不应该没有“融入”这个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我有一些外国朋友,我也有不少中国朋友 。
- 孕育|39年前,英国妈妈诞下“娘子军团”,6胞胎女儿同框长大超感人
- 大学生社交app有哪些(大学生交友软件)
- 相亲交友(征婚找对象)
- 相亲交友(征婚交友)
- 职场很多人都不和(交友社交软件)
- 男友用交友软件怎么办(能接受男朋友下载交友软件吗)
- 单身交友软件可以退款吗(一款交友软件)
- 附近人的交友软件(零社交的人)
- 孩子|“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孩子嘴里的交友金句,其实一出口就输了
- 妇女|英国妇女在怀孕21周时生下一个孩子宝宝是透明的,可以看到体内的血液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