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塔4h(德尔塔g)

【德尔塔4h(德尔塔g)】6月26日,广东省广州市宣布中风险地区清零 。至此,全市均为低风险区 。自5月21日以来,广州接受了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 。在全国首次与新冠病毒德尔塔(Delta)变异株交手的过程中,广州焦虑过,疫情初期也似乎陷入了管控风险与保持城市活力的两难境地 。
如何在降低防控风险的同时,尽量减少对一个超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的影响?站在新增病例持续多天为零的今天,回看广州所走的每一步,都极为不易 。


德尔塔4h(德尔塔g)

文章插图
01
德尔塔来了
初夏的一天清晨,素不相识的郭阿婆和宋阿婆因为喝早茶,活动空间交叠在了广州市荔湾区康王中路一家坐落于二楼的早茶店——“又一间茶点轩” 。
“又一间”店面不大,座位紧凑,排队等座是常事 。不过,熟客郭阿婆有自己的专属座位,靠近收银台的一张大圆桌 。
与郭阿婆不同,宋阿婆并不经常来这 。这次虽然与郭阿婆隔了三四张桌子,但是,在三四个小时漫长而悠闲的早茶时光里,双方多次擦身而过 。其间,两人还曾共用洗手间约1分钟 。也正是这短暂的交集,将两位阿婆连接在了一起 。
3天后,郭阿婆确诊 。同一间店里用餐的人,包括宋阿婆、餐厅服务员也被感染 。随后,更多病例被确诊 。阿公、阿婆们穿梭其间的多家早茶店、茶餐厅也成了疫情的“放大器”,让传播链条越来越长,被感染者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
科学证据将很多陌生人串在了一起 。截至6月27日24时,广州市及其关联疫情累计报告感染者167名,已检测的基因测序结果高度同源,均为德尔塔变种 。
“传播速度快,是此次疫情和以往疫情最大的不同 。传播力强,体现在通过吃一顿饭,短暂的非直接接触就可以造成病毒传播 。”5月27日召开的广州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德尔塔传播的特点 。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共记录了10种新冠病毒变种,包含4种“须关切变种”,德尔塔正是其中之一 。6月14日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英国爱丁堡大学牵头的研究团队通过研究苏格兰的感染病例后发现,与感染了于英国最早发现的阿尔法(Alpha)变异毒株的人相比,感染德尔塔变异株的人群住院风险要高出1倍 。
德尔塔的威力在临床上也表现明显 。“与以往国内发生的20多次局部聚集性疫情相比,广州此次疫情在临床表现上有几方面新特点:病毒传播力强、更加适应人体、复制快、体内载量高,病人转阴速度慢、治疗时间长、容易出现重症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专家具体解释说,第一是重型和危重型比例偏高,重型、危重型比例超过了15% 。第二是患者体内病毒载量极高 。第三是患者核酸转阴时间长 。截至6月11日,收治的138位病人中只有7人连续两天核酸阴性 。第四是中老年人比例超过50%,他们一般伴随不少基础病,治疗难度大 。
此次迎战德尔塔,中西医紧密结合 。
西医方面,主要采取保障病人抵抗力、营养支持、免疫调理等办法综合对症处理,如果出现重型和危重型情况,进行积极氧疗、呼吸支持 。对重型、危重型病人采用血浆、单克隆抗体产品,使血内抗体迅速增高,而抗病毒药物使用较少,以减少毒副作用 。
中医则采用“一人一策” 。专家表示,德尔塔突变株的主要病机是湿、热、毒 。中医师每天以清热、化湿、解毒方案治疗病人,并配合中成药 。一旦判断病人有可能向重症发展,即加大中药用量,增至一天两服中药,6小时一次汤药 。有多名重症倾向病人按此治疗,成功阻断病情恶化并退烧,转出ICU 。此外,对于发烧病人要及时给予扶正,主要采用西洋参;对重症患者治疗以补气回阳药物为主,为现代医学争取更多救治时间 。
截至6月27日,广州疫情中的危重症和重症患者全部清零 。
02
风暴眼
德尔塔很活跃,从早茶店一路“冲进”多个社区 。宋阿婆家所在的荔湾区白鹤洞街道广船鹤园小区就是其中之一 。一旦疫情进入社区传播阶段,控制难度随之变大 。
工作组专家做了一个分析,截至6月15日24时,广州市累计报告147例病例,主要分布在荔湾区 。其中,白鹤洞街道有83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56%,明显高于其他街道,呈现明显区域聚集性 。白鹤洞也因此成为广州疫情中一个风暴眼式的存在 。
在广州本地人看来,荔湾区老而旧 。仅仅3.1平方公里面积的白鹤洞街道,属于“城中村”,人口7万多,且构成复杂 。以广船鹤园小区为例,这里住宅密集,一个小区有50多栋楼,且居民多为船厂职工,彼此熟络,经常串门、聊天,也让病毒传播有了可乘之机 。
首例确诊病例报出后的第7天,专家们走访了多个社区 。有一位专家去的是白鹤洞街道的鹤园小区和鹤平社区 。他发现,除了病例所在单元楼是相对封闭管理,理应严格管控的其他单元楼的居民要么可以自由出入小区,要么可以在小区内自由活动 。
“鹤园小区是个基本自给自足的区域,小商店、小超市、体育场馆、理发店、药店、饭店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居民共同暴露机会非常多,导致密切接触者排查难度大 。如果封锁管控措施不及时,很容易造成社区传播 。”专家们一起将问题反馈给了市政府 。
这个发现为5月29日广州市将白鹤洞街道定为中风险区并及时调整管控措施提供了现场依据 。这一天,广州市发布13号通告,荔湾区海龙街、白鹤洞街、中南街、东漖街、冲口街5个街道被列入严格管控重点区域,所有人员以居家为主,该区域内地铁“只出不进”、公交“只下不上” 。
不过,对当时的白鹤洞而言,仅仅“封控”并不够 。
5月30日晚10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雷海潮带领工作组的另一组人员抵达广州 。一出机场,他们直奔广东省政府会议室,在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的会议中,大家形成了“先让城市安静下来”的共识 。
5月31日中午,荔湾区发布通告,白鹤洞街从“封控”转为“封闭”,全域实施封闭式管理,关闭区域内所有公共场所,禁止人员进出,必须做到足不出户,日常必需物品由属地街道配送 。
“龙舟水”猛下的6月第一天,汽车驶过荔湾区鹤洞路,积水翻滚,不见往日的车来车往 。紧接而来的第二天,荔湾区白鹤洞街、中南街由中风险地区调整为高风险地区 。
“白鹤洞街道全面落实封闭措施,要求所有居民足不出户,很大程度上可以切断病毒在户与户之间的传播 。”专家说 。但是,现实并不乐观 。由于前期居民之间的社区活动未真正休止,6月3日后出现了以家庭内传播为主、户与户间传播为辅的现象,导致疫情拖尾、延长 。事实也证明,从6月3日以后,广州市新发病例主要以白鹤洞街道居民为主,从某种程度上看,“白鹤洞胜,则广州胜” 。
在几乎每天下午都会召开的国家、广东省、广州市三级调度会上,6月初的气氛是紧张的,抛问题、找对策 。随着疫情升级,防控加码成为权衡再三的最佳选择 。6月5日的会上,国家工作组提出了“社区管控方面要进一步严格,要彻底”的建议,希望能尽快以小代价换取大收益 。此后,社区进入了更为严格的管理阶段 。其中,6月6日起,白鹤洞街道重点风险人群全部转运到集中隔离点进行管理,涉及2000多人 。
在社区防控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与白鹤洞同期的中南街道,曾经也是风暴眼之一 。6月1日前,两个街道的病例数量相当,但是此后,白鹤洞一直有病例出现,而中南街则风平浪静 。在每天晚上8时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例会上,专家们会将每天的工作建议提出来,一起分析、讨论、研判形势 。6月10日晚,专家们再次提到中南街,希望能从中找寻到一些线索 。
专家们发现,中南街确实不太一样 。“街道的管理者特别有办法 。刚出现病例的时候,他们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存在风险的人员进行了分级分类,比如某病例喜欢跳舞,就将其舞伴严格管起来;某病例喜欢串门,就将串门的对象严格管起来 。”专家赞扬他们是在“用最朴素的流调方法”做管理 。更绝的是,为了不让居民随意出门,中南街规定出门就扣分红,没有分红可扣的,一次罚款200元 。
疫情防控衡量和体现的是一个地方的社会治理能力、社区治理水平 。中南街在这方面表现出了实力,而白鹤洞街道也在一直努力,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
03
走出困境
在回顾100多名感染者的轨迹时,专家发现宋阿婆很特殊 。
同吃早茶的两位阿婆,互不认识,座位中间隔着两排桌子 。如果按照当时就餐场景的静态布局图,两人并不存在相互传染风险,也正因为此宋阿婆一开始并没有被纳入密接范围 。而“出圈”的宋阿婆,也成为引发后续病例的关键之一 。
疫情防控中的“出圈”,是各方最担忧的地方之一 。所谓“出圈”,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突破自己所处的圈子进入另外一个圈子 。之于疫情防控,“出圈”更多指的是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简称“密接”)、次密切接触者(简称“次密接”)等管控范围之外,还存在没被管起来,但是却出现了病例的情况 。
宋阿婆事件让国家工作组专家陷入了深思:密接到底应该怎么划定,如何走出“划小了容易漏,划大了不好管”的困境是件棘手的事儿 。
德尔塔的特殊性也直接影响了密接的再定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这个毒株传染性有所增强,比普通株高1倍 。在疫情早期,10天内发生了5代的传播,传播指数达4.04~5.0 。按照这样的指数,要是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的话,根据模型预测,同一时期广州大概会有730万人被感染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要想跑过病毒,时间与距离的把握非常关键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中如此定义密接: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 。其中,“近距离”是多近或多远,方案中并没有答案 。
为了能跟上疫情节奏,广州将感染者的传染期从病例发病或无症状感染者采样日期进行了调整,不再是采样前的两天,而是从前4天开始计算,比国家方案又向前推了两天 。更为重要的是,“按行动轨迹判定密接”的思路同期被固化成了政策,在病例的所有轨迹看完后,再划定密接圈,而不是静态画圈 。也就是说,如果当时按照郭阿婆的行动轨迹来判定密接,那么与其有过空间交集的宋阿婆出圈的可能性就几乎为零了 。
定密接容易,排查密接又是另一个课题 。
“疫情防控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您近期曾在防控区域停留过,您的健康码被赋予‘黄码’并列为健康排查和管理对象 。如您在被赋予‘黄码’的24小时内未及时检测或隐瞒谎报,引起疫情传播或造成传播风险,将依法追究责任 。”5月底的一天,家住荔湾区的菊子忽然发现自己的穗康码由“绿码”变为了“黄码”,“当时真的吓坏了” 。正是在那段时间,广州市加强了对新冠疫情风险人群的筛查,针对临近日期停留过重点地区且暂未进行核酸检测或核酸检测结果未出的人群,自5月28日起,穗康码变“黄码” 。菊子收到“黄码”提醒后,赶紧去做了核酸检测,“黄码”很快变回了“绿码” 。
广州的传播链共有167例,其中广州153例、佛山12例、湛江1例、茂名1例 。其中,没有症状、主动搜索出来的有53例,占31%;而发现的方式中,密接者109例,占了65.27% 。
在这之前,排查工作进展并不顺利 。“公安资源多,但也并不是无所不能 。有一次,要求我们24小时内排查28辆公交车上的密接人员 。按照100位警察排查一趟车算,需要24个小时,那28辆车,全系统都上,也干不完 。”疫情处置过程中,广州市公安局与疾控部门混编作战,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说,那时候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排查密接应该有个“轻重缓急”,但是怎么分出“轻”和“重”,“不知道” 。
后来,流调专家与公安干警制定出了“围追堵截方案”,“轻”和“重”一目了然 。这个方案里,不同风险的人群又进行了细分,比如“追”密切接触者与次密切接触者,“堵”潜在密切接触者,“截”潜在一般接触者,“围”遗漏的风险人群 。为了能更快地找到这些人,专家们引入了一个关键符号——健康码“黄码”,“堵”和“截”的人群被赋予“黄码” 。接下来,与“黄码”挂钩的是核酸检测 。通过移动通信大数据,与广东省推送的核酸检测结果等防疫大数据信息进行比对校验,确定“黄码”人员名单并进行相应赋码;待“黄码”人员完成核酸检测且结果为阴性后,再进行复绿解码 。这一改变打破了原来非“红”即“绿”的状态,督促大家自觉地进行核酸检测,长此以往,政府和公民之间便形成了良性互动 。
04
创造纪录
这一次的广东疫情处置创造了两个全国最高纪录:单月核酸筛查最高人次纪录和最高日纪录 。
广东省用一个月完成了超过2亿人次的核酸筛查,比广东省全境的人口还要多,创了单月最高纪录 。而最高日纪录发生在6月22日这一天,单日的核酸检测人数超过1800万人次,此前全国纪录保持在百万级水平 。另外,广东省把全国曾经实施的持72小时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低风险地区人员可以外出旅行的标准,进一步缩短到48小时 。
这些工作背后,反映的是疫情防控处置一年多以来,全国在实验室检测、资源调动与协调、科学管理等方面能力的新提升 。
一切闪光的背后,都有一群人在负重前行 。工作组专家在一个月里,几乎走遍了广州所有的核酸采样点 。5月底6月初时,他们发现,几次核酸采样的人员数量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不上,甚至有时候相差几万人 。“核酸筛查,不是怕重,而是怕漏,万一漏采的人恰恰是感染者,怎么办?”因此,摸清底数,是国家工作组对核酸筛查提出的第一个要求 。
摸底的过程,广州市做得很迅速,也很辛苦 。这项工作是点对点核对的笨功夫,枯燥而繁琐 。公安、社区、街道等社区的网格员们一个街道、一个社区、一个楼层地挨家挨户逐一核实 。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广州常住人口为1867.66万人 。6月4日—6日,广州完成的第一轮核酸采样数是1869.67万人份——3天,广州完成了全市人口的核酸采样 。
“在这次全员核酸筛查工作中,尽管问题不断从一线传回,比如部分采样点进度较慢,部分第三方检测机构收到的样本数超出自己的检测能力,信息系统崩溃 。但是,所有工作者紧张有序,不断沟通、协调,4天零7小时内完成的数量达到2149.3万人,单日最大核酸采样人数超过1082万,单日最大核酸检测人数超过658万 。”该专家说,后续广州市又在6月9日—10日开展的第二轮和6月12日—13日的第三轮筛查中,范围逐渐缩小,以集中资源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进行更快速、更准确的检测 。
病毒总是要钻那个小概率的空子,因此核酸检测也是一项需要精抠、细琢的工作,工作组与省市政府一起一个点、一个点地盯 。比如,在开始采样前,就要求做好采检匹配工作,实行动态调度,备有一组人专门做这项工作,明确各采样点样本的检测机构,采样点应保持每2小时收一次样等 。经过多方努力,采检匹配得到优化,检测时效大幅度提升,从采样到结果上报,大规模筛查24小时内完成率从初期的不足50%提高到90%左右,重点人群12小时结果上报率从初期的40%提高到90%左右 。
如此巨型规模核酸检测,还可以用几万名核酸采样人员忙碌的脚步来丈量 。无数个或让人泪湿衣襟、或让人嘴角不自觉上扬的故事,让核酸检测这件技术活,变得生动起来 。
有一个画面让专家印象深刻:6月2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肿瘤科医生梁继珍奉命支援海珠区采样,正好分配到自己所居住小区 。忙碌间,突然看到过来接受采样的儿子,她很惊喜,想安抚一下几日不见的孩子,结果脱口而出:“作业写完了没?”本来特别高兴的儿子哭笑不得 。
6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首批人员撤离,是广州疫情处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标志 。6月27日,广州首座珠江两岸人行桥——海心桥迎来了首个周末,截至当天上午10时,接待市民人数已经达到了25622人次,而全天各时段也接近约满 。广州正在回归原位,自由洒脱的广州人已经看到了活力挥手相迎的样子 。
文:健康报首席采访人员 姚常房
来源: 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