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概述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AP)包括急性期疼痛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
一、疼痛分类
急性期疼痛是指:带状疱疹发病后至皮损愈合期间的疼痛;
PHN通常是指:皮损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具有持续性且疼痛性质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AP)属于典型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两个时期疼痛并无明确的时间分割线,表现上存在连续性,因此,需要全程整体治疗。
二、疼痛特点
急性期疼痛的特点:常表现为患处烧灼样、针刺样、闪电样疼痛或钝痛,可伴皮肤感觉过敏或瘙痒。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疼痛特点[1]:(1)烧灼样或者针刺样痛,常持续性发作;(2)电击样痛、撕裂样痛或者放射样痛,表现为间断性发作,间歇期不等;(3)触觉和痛觉超敏(如轻抚皮肤即可诱发疼痛),疼痛程度为中重度,疼痛范围可以扩展到多个阶段;(4)感觉过敏、感觉障碍和感觉异常,后者包括局部紧束感、麻木感、蚁行感或者瘙痒感。
三、治疗
1.急性期
治疗的目的:(a)缓解急性期疼痛;
(b)促进皮损愈合;
(c)预防PHN的发生
疼痛|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概述】药物:
(1)抗病毒[1,4]:√ 核苷类:包括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
√核苷类似物:溴夫定;
√非核苷类:膦甲酸钠;
疗程:一般抗病毒疗程为7 d,如果抗病毒治疗7 d 后,仍有新水疱出现,排除误诊或对抗病毒药物耐药后,可延长疗程至14 d。
(2) 镇痛:发病初期应以治疗伤害感受性疼痛为主,随后需逐步加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力度。主要药物:(a)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适用于控制伤害感受性疼痛,但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效果并不明显。皮损消退后即使停用,减少相关的不良反应;(b)离子通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钠离子通道阻滞剂:代表利多卡因(若给予透皮贴剂型时,需避开水疱、糜烂及毛发部位 );(c)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适用于控制神经病理性疼痛,包括多塞平、阿米替林等(该类药物均能对患者产生镇痛作用,而不需要考虑患者是否伴有焦虑抑郁状态。与离子通道阻滞剂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d)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通过抑制突触间隙内5-HT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进而提高突触间隙内二者的浓度,可抑制疼痛传导途径中下行通路,从而产生镇痛作用。代表药物: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e)阿片类药物:不推荐带状疱疹早期就使用阿片类药物,特别是强阿片类药物。当患者出现非阿片类镇痛药物无法控制的中重度疼痛时,可酌情考虑该类药物[1,3,5]。
(3)其他:糖皮质激素以及营养神经类药物目前没有统一定论,还需更多高质量的询证医学证据[6]。
2.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
离子通道阻滞剂是PHN的主要治疗药物,规律足量使用后如镇痛效果不理想,可尝试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的相互转换,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可酌情考虑联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或者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非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控制仍不理想者,可加用阿片类药物[2]。
总结:ZAP 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为主的混合性疼痛,贯穿带状疱疹整个病程甚至病程结束后,发病机制复杂,很多相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药物与非药物全程综合管理治疗[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