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以导演竞技为看点的综艺《导演请指教》播出已三周 , 热度持续不减 , 专业鉴影组、大众观影组、制片人之间的唇枪舌剑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
“导演请指教是吐槽大会吧”、“导演请指教影评人好敢说”等词条频频窜上热搜 , 少有几位导演能逃过毒舌攻势 。 但若静下心来细品各位导演的作品 , 无不暗藏匠心 , 各有风采 , 所谓犀利影评也难免有为“综艺”而“综艺”的放大炒作之嫌 。
比如在最新播出的一期中 , 韩雪导演的作品才一播完 , 等不及导演阐述完毕 , 影评人们便争先恐后抢起了话筒 , 颇有饿虎扑食之态 。
【《导演请指教》韩雪散文电影引争议,犀利影评真的犀利吗?】“你这个没有故事”、“没有情节 , 连情节都没有”;“感动与自我感动是有差别的”、“如果你都这么不理性 , 你如何带着你的团队去打仗呢”;“那是师傅和徒弟之间的关系”、“你这个胶片在哪里” 。
最后现场观众都看不下去 , 有人站出来说话“人是相互尊重的嘛 , 导演在发表感言的时候 , 我希望专业鉴影组不要那么着急” 。 总结下来 , 这波炮轰的攻击点无非在三:一是批评影片没有故事和情节;二是指责导演过于感性;三是议论IP改编不成功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不妨回到作品本身去探讨这三个问题 。
影片题为《超时未送达》 , 诚如韩雪导演所讲“淡淡地讲述真实的情感” , 影片没有使用传统的戏剧性的叙事结构 , 没有刻意地制造和解决戏剧矛盾 , 而是以散文式的镜头平实地记录主人公丁小北的一天 。
也许观者会觉得这样的段落枯燥而不够刺激过瘾 , 但事实上外卖员的一天本就是由无数机械的、重复的送单日常拼凑起来的 , 导演所呈现的、观者所感知的 , 正是外卖员所经历的 , 又或者说是我们每一人正在经历的庸碌日常 , 我们正是在这样机械繁忙的生活节奏中忽略了长辈的关心与叮嘱 。
“让生活本身说话” , 按照“生活本身的自然流动” , 对生活做一种“纯”客观的记录 , 让观者在观影时能感同身受回到生活中间 , 这种非“强故事”、“强情节”的处理与克拉考尔所提出的“生活流电影”的主张是不谋而合的 。
文章图片
直到撞车一场戏 , 影片才开始了略微“情节性”的处理 , 和爷爷的忽然离世一样 , 是影片平缓节奏中忽然的变奏 , 不难注意到 , 韩雪导演将撞车和爷爷去世的戏做了交叉蒙太奇的处理 , 并配以夸张跳脱的音乐 , 其用意也在表现这种“意料之外” 。
这两场戏发生得突然却不突兀 , 因为生命中就是有那么多猝不及防的意外和难以挽回的遗憾 , 它们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 这种“来不及”的遗憾也正是影片最初的立意 。
文章图片
因此 , “没有故事和情节”的电影就不是好电影吗?并非如此 。 蔡康永导演在节目后采中提出了短片“诗的可能”、“散文的可能” , 韩雪导演所做的就是用短片“来抒发一个散文般的感情” 。
不可否认 , 现今中外市场上 , 许多优秀的电影都胜在其故事丰满、情节曲折 。 但倘若电影只有商业故事片这一种标准 , 倘若选拔导演只以“会不会讲故事”作为门槛 , 实在辱没电影“第七艺术”的称号 , 其无视的是无数前辈为电影与戏剧的分离做出的努力 。
无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还是法国新浪潮 , 世界电影的每一次前进都致力于摆脱其对戏剧、文学的依附 , 中国电影不外如是 , 如著名电影学家白景晟在《丢掉戏剧的拐仗》一文中所写“既然有戏剧式的电影 , 为什么不可以有散文式的电影?为什么不可以有诗的电影?这不过是形式问题嘛 , 有什么理由反对电影艺术家去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呢?”
文章图片
稿源:(巴塞电影)
【】网址:/a/2021/1127/112G2120P2021.html
标题:《导演请指教》韩雪散文电影引争议,犀利影评真的犀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