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明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北京协和医院专家为糖友解开控糖锦囊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李玉秀、主任医师肖新华、临床医学博士后刘艺文共同为糖友解开控糖锦囊。
血糖监测需要精细化管理
1、问:我记录的血糖总是时高时低,看不出规律,怎么办?
答:做好血糖监测是管理好血糖的第一步。监测指尖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是常见的血糖监测手段。指尖血糖的基本监测点为空腹、三餐前和餐后2小时,如存在夜间低血糖风险,可酌情加测睡前和夜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建议每3个月监测一次。
近年来,连续动态血糖监测技术逐渐走进糖友们的生活,为广大糖友提供了更精细化的血糖监测手段。通过皮下植入硬币大小的探测器,可以每隔数分钟监测一次血糖,可持续佩戴长达两周,洗澡、游泳等活动均不受干扰,既减轻频繁扎手指的痛苦,又能全面记录血糖变化规律,为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依据。然而,目前该方式还无法完全替代常规的指血血糖测定,其准确性、稳定性容易受到干扰,因此适当结合指血血糖监测也是必要的。目前部分血糖仪还开发了自动上传并储存血糖数据的功能,糖友们可通过相应的手机APP随时回顾过往的血糖数据,使血糖管理更为便捷。
2、问:听说糖尿病会伴随出现很多并发症,如何监测和管理?
北京协和医院|明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北京协和医院专家为糖友解开控糖锦囊】答:糖尿病可能会带来多种并发症,还经常出现合并症,了解怎么监测并发症和合并症很重要。
眼底、肾脏、心血管、神经系统因长期“泡”在“糖分超标”的血液中会逐渐出现病变,称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真正影响糖友生活质量和寿命的罪魁祸首。
为了及早发现这些并发症,糖友每年应进行1次评估。通过尿白蛋白肌酐比、肾功能、肾脏超声,可评估糖尿病肾病风险;通过眼底检查,可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险;通过大血管超声、心脏彩超可评估大血管并发症风险;通过肌电图、残余尿超声可评估神经病变风险。
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常常“拉帮结派”共同作案,所以也别忘了定期复查血压、血脂和尿酸。
3、问:我得了糖尿病,是不是一点好吃的都不能吃了,还要每天运动?
答:“管住嘴”并不代表糖友们与好吃的食物完全绝缘。临床营养科医师是糖友们高效管理饮食、运动的好帮手,应定期与医师沟通,调整饮食方案十分必要。
最近“生酮饮食”、“轻断食”等一些特殊的饮食模式掀起了一股热潮,但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糖友们不应盲从,而应保证各类营养素的均衡摄入。主食可选择升血糖速度较慢的碳水化合物,少吃粥等流质主食,高纤维食物如非淀粉类蔬菜、粗粮应适当多吃,减少精加工谷类的摄入,尽量少油少盐。
一些记录饮食的手机APP可帮助糖友们查询不同食物的热量及升血糖速度、记录饮食数据,为糖友们管理饮食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近年来,“无糖食品”、“0卡0糖0脂”饮料因集“口感与健康两不误”的标语迅速走红,成为深受广大糖友喜爱的“养生”网红食品。协和医生在此提醒广大糖友:所谓的“无糖食品”是不含蔗糖、葡萄糖、麦芽糖等成分的食品,之所以产生甜味是因为加入了木糖醇、山梨糖醇等甜味剂。但“无糖”并不意味着不含糖,而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每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如果糖友们不加节制地大量食用,仍可能导致血糖升高且不易控制,还可能引起腹泻等。另外,不少无糖食品虽是低糖,却可能高脂、高热量,也会使血糖明显升高。因此,不能直接将“无糖”与“不升血糖”画等号。
迈开腿不意味着坚持运动是困难重重的,糖友们可以循序渐进,并根据个人喜好对运动类型、持续时间、强度和频率进行个性化规划,有利于长期保持运动习惯。
建议每周至少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健步走、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和高尔夫球等。不同运动交替、配合音乐、选择多人互动性运动等方式有利于增加运动的趣味性,可利用运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及时反馈运动数据。即使进行1次短时间的运动(如10分钟),每天累计30分钟,也是有益的,因此利用零碎时间运动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也别忘了随身携带食物以防低血糖,必要时需酌情临时调整饮食和药物方案。
然而,并非所有糖友都适合运动,如存在严重低血糖、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合并急性感染、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情况应禁止运动,待病情稳定,专科医师评估无禁忌后,才可逐步恢复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