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仪|国家体育馆医疗与防疫团队力保测试活动安全进行

记录仪|国家体育馆医疗与防疫团队力保测试活动安全进行
文章插图
支德源展示远程医疗辅助记录仪。夏波光 摄
“相约北京”冰球国内测试活动第二阶段比赛正在国家体育馆进行。冰球比赛速度快、力量大、对抗激烈,因而精彩纷呈。测试活动期间,场馆医疗服务和防疫团队时刻整装待命,以确保赛事安全、顺利地进行。
从团队到设备均“量身定制”
据国家体育馆运行团队医疗经理支德源介绍,服务此次测试活动的医疗团队由96人组成,其中闭环内56人。而团队人员的构成比例,是根据冰球项目特点“量身定制”的。
例如,冰球比赛中的冲撞常造成选手面部受伤,因此在医疗团队中,颌面和口腔医生的比例占1/4以上。而骨科医生的人数占比也达到1/4。每场比赛中,上述两领域都要保证至少有一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专家“坐诊”。
此外,急诊、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急救类科室医生也占了相当比重,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其余医生则来自内科。整个团队基本兼顾了所有常见伤病,且从医生到护士,都是年富力强的业务骨干。“可谓既有经验,又有冲劲,力争提供最强有力的医疗保障。”支德源说。
除人员外,场馆内的部分医疗设备、器械、药品也根据项目特点设置。例如赛场边停放的CT车,可第一时间对伤员进行CT检查,以判断X光难以确定的骨裂和细微骨折,从而决定转运方式、使用护具的强度等,并为接诊医院提供更多参考和准备时间,从而为伤员量身定制医疗方案。“骨裂性骨折的早期诊断对预后极为重要,不及时发现,恐怕会影响选手接下来的运动生涯。”支德源说。
强大后援团队可远程“接诊”
虽然驻馆团队只有96人,但实际提供医疗保障的专家数量不止于此。“靠的就是这台远程医疗辅助记录仪。”支德源说,“测试活动期间,首都医科大学还组建了包括20名主任医师以上级别专家的后援团队,冬奥组委则抽调200名本市各科室最优秀的医师组成了专家库。通过记录仪,他们也可远程‘接诊’。”
据介绍,医疗辅助记录仪不仅能记录诊疗活动,还可与专家远程连线。如遇伤情严重的情况,医务人员打开记录仪,即可对伤员的伤情、所需协助进行说明。通过记录仪,相应领域的专家可如同身临现场,对伤者的情况进行判断,对诊疗进行指导。“这在我参加过的保障工作中还是头一遭。”支德源说,“在医院,如果遇到疑难病情,会通过相应平台寻求高级别专家会诊。而有了这个设备,只要按一下开关,就能找到全市最好的专家。”
此外,该记录仪还有定位功能,能够协助团队“复盘”测试活动,为迎接冬奥会正赛做好准备。“因为防疫分区的要求,场馆楼体内有复杂的隔断。记录仪能够记录佩戴者的行动轨迹,帮助团队判断在抢救和转运病患时流线是否合理,是否有必要优化改进。”支德源说。
新设备“上线”助力科技防疫
而在疫情防控方面,国家体育馆此次“上新”了一款新设备——气溶胶检测设备。该设备于闭环内使用,可大大缩短环境检测时间,保证防疫安全。
与其他项目相比,冰球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内进行,且是频繁发生身体对抗的集体项目,对于防疫的要求和挑战也更大。据场馆运行团队公共卫生副经理石春兰介绍,气溶胶检测设备可通过收集空气中的气溶胶,对其中的核酸进行检测,通常6至8个小时就可以出结果。与传统核酸检测方式相比,该设备的检测速度更快,大大提升了防疫工作效率。
目前,该设备还处在试验阶段,此次被设置在人员较为密集的3至4个点位进行样本收集。“如果在本次测试活动期间效果不错,就有可能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投入使用。”石春兰说。
记录仪|国家体育馆医疗与防疫团队力保测试活动安全进行】此外,国家体育馆闭环内还设置了消毒机器人,对环境进行消杀。其优点在于可远程操控,也可对流线及消毒区域进行设定,能够有效避免更多人员进入闭环。而闭环内人员佩戴的体温贴也是“高科技”,它通过芯片收集相关数据并传回系统,以达到实时监测体温的目的。一旦发生异常,相关部门也可通过定位系统了解佩戴者的位置和行动轨迹,及时做出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