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余华当时很紧张 , 连用哪把钳子都不知道 。
好在 , 他们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民 , 农民的牙齿总是到了不得不拔的时刻才会来医院 , 所以余华一眼就瞧见了自己该拔哪颗牙 。
拔牙的过程惊心动魄 , 但又出奇的顺利 。 “当时我感觉压根不需要我拔 , 它自己就要掉下来了 。 ”
此后 , 沈师傅坐在椅子上看报纸、开处方 , 余华负责拔牙 。
在长达5年的职业生涯中 , 他大约拔下了10000颗人类的牙齿 。 他曾多次在散文中提到过 , 特别不喜欢别人张开的嘴巴 , 他觉得那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 。
文章图片
拔牙拔得够够的了 。
余华看到在县文化馆工作的那帮人整天在大街上游玩 , 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不公 。 “我每天在那拔8个小时的牙 , 他们在街上东逛逛西晃晃 , 问他们为什么不上班 , 他们说溜大街就是在上班 。 ”
余华当然也喜欢这种工作 , 他也寻思去文化馆谋个闲差 , 还倍儿体面 , 自由自在 。
出于这样一个契机 , 余华开始走上小说创作的道路 。
文章图片
余华学习写作小说的经历和拔牙类似 , 都是“撸起袖子就干” 。
虽然他当时认识的字少 , 但他很自信 , 阅读的起点也很高 。
第一次 , 他找了一本叫《人民文学》的杂志来看 。 首先看的是标点 。 什么时候该使用引号?什么时候该使用逗号?什么时候该使用句号?
看了两页以后 , 就觉得“算了 , 还是直接写吧!”
“后来的评论家总赞扬我的文字简洁 , 那是因为我认识的字少 。 ”这就是所谓毛主席说的 , “坏事会变成好事 。 ”
从文的道路一开始并不顺遂 。 余华总在被退稿 。 据他自己描述:“我收到的退稿加起来 , 比中国的城市还要多 。 ”
彼时 , 他住在一个院子里 , 邮递员总是会将退稿从围墙外扔进去 , 他父亲一听到“啪嗒”一声 , 就意识到退稿来了 , 随即便会吆喝余华去拾掇 。
文章图片
青年余华
余华也时常调整自己投稿的策略 。 每当被退稿一次 , 他便会将自己投稿的杂志调低一个档次 。
拔牙拔了5年 , 投稿也就投了5年 。
就在他准备放弃时 , 1983年1月 , 《西湖》杂志发表了他的小说《第一宿舍》 。 同年12月 , 《青春》杂志也发表了他的小说《鸽子 , 鸽子》 。
那一年 , 最让余华感到高兴的事是 , 他接到了《人民文学》编辑周雁如打来的长途电话 。 周雁如告诉他 , 他投去的三篇小说都写得很好 , 都会发表 。 但有一篇 , 结尾不够光明 , 要改 。
余华一拍脑门应允:“改!只要能发表 , 别说结尾了 , 我从头到尾都给你改光明咯!”
就这样 , 余华被邀请去北京改稿 , 来往车票及住宿费全部报销 。
稿子不到一天就改好了 。 余华并没有急着回家 , 而是在北京待了一个月 , 玩遍了所有景点 。 离开北京前 , 他兜里装着各种报销费用 , 加起来总共有八九十元 。
在八十年代 , 这十足是富人的派头 。 在回家的路上 , 余华路过德州 , 为父亲带回一只扒鸡:“你儿子真的出名了!”
第二年 , 1984年8月 , 余华如愿被调到文化馆 , 正式走上文学道路 。
文章图片
第一天去报道时 , 余华故意迟到了两个小时 , 却发现自己是第一个到的 , 他意识到“这个单位来对了” 。
接下来的日子里 , 余华整日在大街上溜达 , 找人陪他玩 , 直到没人跟他玩 , 才意兴阑珊地回家开始写作 。
1998年 , 余华、苏童、莫言、王朔4个中国作家去意大利参加远东地区文学论坛 , 讨论的议题是“我为什么写作” 。
当时 , 他们四个作家互相根本不知道对方是写什么的 , 余华率先站上去就将自己的稿子念完了 。
“我为什么写作?不愿意做牙医 , 不想回忆青春时发现只剩下张开的嘴 , 想睡懒觉 , 不用上班 , 还能挣稿费 。 ”
第二个上去的是莫言 。 莫言是当兵的 , 哨兵 , 需要每天站岗 。 当了好几年哨兵后 , 他想给自己撸一双皮鞋 , 可是没有钱 。 写小说是为了买皮鞋 。
在后来的访谈当中 , 余华调侃自己、莫言和王朔的理由都不靠谱 , 赞苏童“纯洁” 。 苏童说“我是因为考上北师大后发现自己热爱文学 , 于是开始写作” 。
稿源:(最人物)
【】网址:/a/2021/1108/110Q204b92021.html
标题:张艺谋和巩俐,都应该给他发红包(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