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医生|“可能临床医生一个小的惦记,就能让患者获益”,陈成医生:把琢磨当成一种工作和学习品质

作者: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成
从事临床工作时间有一些时间了,学历、职称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如何提高临床诊疗能力以适应各方面的变化,以及教学、科研、担当能力等,都是紧迫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面对众多的疑难和危重疾病,除了现场的处置,“后台”的思考和琢磨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有效弥补可能存在的失察和缺陷。当然,不鼓励脑海里总是充斥着临床,但留有一定的空间能去惦记和琢磨是有益。
我所在病区重症患者很多,可能临床医生一个小的惦记就能让患者获益;可能一次小的琢磨,就能在病情诊疗上获得提高。
陈成医生|“可能临床医生一个小的惦记,就能让患者获益”,陈成医生:把琢磨当成一种工作和学习品质
文章插图
陈成为患者做治疗
临床前辈和导师的言传身教,有时即使还不能领悟,但有了一种思想上的后续琢磨,往往能获得新的感悟。我参加过很多学术会议,有宏观论道,也有解决具体临床问题的,信息量大,更多的收获往往是在会后对某些观点和见解的时常体会。学习不是盲目的尝试,而是对情境认知后的顿悟。
在一些临床科研工作中,研究数据往往不是和你想的那样,此时说明的就是两点:数据就是你眼前的数据,数据反映的临床意义你尚未找到。此时需要做的就是两点:进一步扩充数据以确保客观真实,另一个就是常常去琢磨,或许会有顿悟。
记得很早之前做过一项慢阻肺的研究,获得了一批数据,没能和当时的 GOLD 分级“对上眼”,搁置了一段时间,但没有遗忘和丢弃,常常会去琢磨和惦记这批数据。终于在一次夜班中,无意中浏览了一份《医师报》,上面介绍一种慢阻肺的新评分系统——CAT 评分,引起了内心的共鸣,当即找到了全文,数据最后与 CAT 评分“对上了眼”,文章也顺利发表了。
这个常常去琢磨的习惯一直贯穿在我此后的研究和实验中,在很多时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善待每一个数据,反思每一个意外,虽谈不上重大研究发现,但也解决了很多数据分析中的困惑,找到了切入点。
琢磨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和心理,会支配日常工作、生活等行为,会成为某方面的突破和进步的动力。琢磨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国风·卫风》:“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治玉叫琢,治石叫磨。后时也有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为诗句“推敲”的佳话。在文化、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今,基本的人类思考思维活动仍是推动社会各方面进步的原动力。成功时、失败后的琢磨会为下一次取得进步创造良好的思维基础,常常去琢磨不仅是有效提高临床各方面能力的途径,更是为生命守卫,为健康担当的体现,应成为年轻临床医生的一种工作和学习品质。
陈成
陈成医生|“可能临床医生一个小的惦记,就能让患者获益”,陈成医生:把琢磨当成一种工作和学习品质】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苏大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第六届全国优秀中青年呼吸医师获得者,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委会委员 / 呼吸治疗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青年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委副主任委员/感染学组委员,江苏省免疫学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胸腔》(Thorax)中文版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获 5项人才培养计划,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 / 二等奖 4 项,以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发表 SCI 收录论文近 40 篇,获专利 2 项,参编专著 3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