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福|让失能老人的生命后半程更有保障

2016年6月长期护理保险开始试点,从城镇职工到覆盖城乡居民、再到实现全覆盖,逐渐形成了多元治理、专业化运行的管理模式。然而,作为一项全新的制度,长护险的发展仍受到相关经验缺乏、标准体系滞后、专业人员短缺,以及机构设施不足等因素的制约。随着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出台试行,长护险应如何把握政策机遇,走好探索之路。近日,人民网采访人员对此进行了调研采访。
试点五年:让失能老人的生活更有质量
“一张床、一面墙、一扇门。”这是大多数失能老人长期的生活状态,也是王瑞福多年来卧床生活的真实写照。“躺在床上已30多年了,多亏老伴一直以来的照顾。但随着我俩年龄越来越大,她护理我也越来越吃力。”家住北京石景山区的王瑞福今年已经60多岁了,年轻时的一场意外导致高位截瘫,让他脖子以下全没了知觉。
面对失能老人对于长期护理保障的客观需要,2016年6月,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开始试点,,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护理保障需求。
王瑞福老人成为了这项试点的受惠者。
2018年4月2日起,北京市石景山率先在区内八角街道启动长护险试点,王瑞福通过社区得知消息后,经过申请、评估、公示等一系列流程,很快获得了享受长护险的资格。 “个人一年只需缴费90元就行,替我省了不少事!我现在身体大不如前了,平常就是为他擦洗一下也要费上半天时间。”王瑞福的老伴说。
王瑞福|让失能老人的生命后半程更有保障
文章插图

卧床已三十二年的王瑞福。人民网采访人员 张文婷摄
的确,王瑞福人高马大,180斤的体重,经常是简单的翻身也让瘦弱的老伴忙得浑身是汗。“虽然我护理他的时间长,但终归不是专业护理人员,很多知识都不懂。以前插尿管特别容易让他感染,感染还要跑医院,发着高烧又行动不便,来回折腾,最后受罪的还是他。”提及此事,王瑞福的老伴面露愧疚,红了眼眶。
“好在参加了长护险,现在,每周定期有护理人员上门帮他换尿管、擦洗身体,精神头比以前好多了。”她说。
王瑞福|让失能老人的生命后半程更有保障
文章插图

为方便王瑞福坐轮椅外出,家人特意设计的过道。人民网采访人员 张文婷摄
除了减轻护理压力,长护险也为这个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在试点之前,王瑞福每月2000余元的退休金不足以负担照护费用,家里日子紧巴巴的。试点后,他每个月可以获得12个小时的入户服务和1000多元的护理补贴。王瑞福的老伴说,参加这个险种,对于我们而言就是雪中送炭,护理补贴可以购买需要的药品及更换的护理材料,还可以享受专业的护理服务。
“我最开心的是护理人员来和我聊天,不仅关心我的身体,还能给我讲讲外面发生的新鲜事。”王瑞福觉得,参加长护险不仅纾解了身体的疼痛,心灵也得到了抚慰。
“这也是我们经办长护险的意义所在。对于失能老人而言,周到的护理服务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情感的交流,让这些老人感到温暖和关怀。让他们生命的后半程过得更有质量。”爱心人寿长护险负责人马辉称。
王瑞福|让失能老人的生命后半程更有保障】2020年9月,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在原有试点城市的基础上,新增14个试点城市。
截至2021年上半年,49个长护险制度试点城市参保人数达1.34亿人,像王瑞福老人这样享受到长护险待遇的累计人数达152万人。
知易行难:长护险相关标准仍待细化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失能人员超4000万人。这与享受长护险待遇的152万人相比,堪称九牛一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如何让更多失能老人拨开阴霾,在生命的暮霭中寻找一丝幸福的曙光,成了长护险试点以来一直探索的方向。
不久前,国家医保局、民政部出台的首个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标志着我国长护险制度建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王瑞福|让失能老人的生命后半程更有保障
文章插图

家属正在向相关工作人员咨询申请长护险的流程。受访者供图
此次评估标准的出台,使长期失能人员的评估指标、评估实施和评估结果有规可循,促进长护险的实施更加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