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手术室“黑匣子”有啥作用?高科技助力医生救死扶伤

20年前,面对凶险的主动脉夹层手术,敢上手术台的医生全中国找不到10位。如今,依托手术室“黑匣子”,越来越多的医生也能掌握复杂的手术技能,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手术室“黑匣子”,全称为信息采集机器人。它可以在10分钟内快速就位,不用布线,即插即用;手术视野可智能追踪,手术进行到哪里,摄像头就盯到哪里;术中所有数据全部可存储和共享,可实现远程协助……在前不久举行的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信息采集机器人作为北京安贞医院医企结合创新成果亮相,引起业界广泛关注。与信息采集机器人同台亮相的,还包括先心安母胎会诊平台、涂抹式搭桥血管外支架等一批最新成果,这些成果均出自该院新设立的科创中心。中心带头人,正是医院院长张宏家。
心脏|手术室“黑匣子”有啥作用?高科技助力医生救死扶伤
文章插图
信息采集机器人可记录所有手术数据和音视频信息,为高质量手术质控提供便利。图为张宏家(左二)和同事们做现场操作演示。本报采访人员 阎彤摄
摘取心脏外科“皇冠上的宝石”
主动脉,这条从心脏出发,经过胸部、腹部,最终抵达位于骨盆附近骶髂关节的人体大动脉,是体内最大最重要的血管。远远看去,它就像一条形似拐杖的“黄金管道”,将富含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的动脉血源源不断送往大脑、肺、肝、肾和胃肠等全身脏器,昼夜不息,维持着生命的循环。
主动脉一旦出现问题,瞬间致命。尤其是如果内膜撕裂,血管内高速的血流会从内膜上的破口进入中膜甚至外膜,形成一个夹层。就像一个不断增大的气球,一旦破裂,积聚的血液会在几分钟内浸满整个胸腔腹腔,绝无生还可能。而在2000年前后,敢在主动脉上动刀的医生,全中国不超过10个。
2001年的一天,张宏家走入心脏外科专家孙衍庆的办公室,说出了藏在心中很久的话:我要学习主动脉夹层手术!
对于心脏外科,张宏家充满着求知的渴望,1989年从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至北京同仁医院。在自由选择科室时,张宏家一头扎进了胸心外科。而后又师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刘迎龙教授,学习先心病手术,技术逐渐成熟。
在中国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领域,北京安贞医院第二任院长孙衍庆是“开山鼻祖”,1982年,国内首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根治术便由他完成。张宏家扎实的手术功底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打动了孙衍庆,2001年5月,他终于如愿以偿,进入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成为孙衍庆的学生。
那个时候,年轻的张宏家几乎24小时泡在医院,把大大小小能参与的心脏外科手术全部做了个遍。心脏搭桥术、心脏瓣膜置换、主动脉全弓置换手术等日渐炉火纯青,经历了3000例手术磨炼后,2006年,考验实力的机会来了。挑战张宏家的,是一例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
蓝色的手术室里,只能听到剪钳清脆的碰撞声,弥漫着犹如战场般紧张的气氛。主动脉手术是心脏外科“皇冠上的宝石”,而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又是主动脉手术中难度最高最复杂的手术,患者的胸腹主动脉要全部被替换成人工血管,置换完毕后还要同各分支血管小心吻合,稍有不慎,患者就会因各种并发症导致死亡。
手术台上,患者从左胸到腹部再到左侧大腿根部打开了一个近1米的超长切口,整个人体器官完全暴露。开胸游离时动脉瘤突然发生了破裂,鲜血从破口喷射而出,张宏家迅速将破口按住,充分的术前预案让他胸有成竹,早已准备好的动静脉插管配合体外循环机加压输血,降体温、心脏停跳,患者转危为安。近1米长的胸腹主动脉被逐节替换成人工血管,肾动脉、肠系膜动脉、腹腔干动脉,哪怕直径只有一两个毫米的肋间动脉也被重建。
这是一场生命线上的“极限操作”,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手术,张宏家团队成功置换了患者的胸腹主动脉。随后,心脏重新跳动,血流恢复如常。
缝合完血管,张宏家疲惫地瘫坐在手术室一侧的小凳子上,看着眼前麻醉师、体外循环师、护士等十余人有条不紊地完成最后的手术流程,内心却激动无比。“心脏外科是外科中起步最晚但也是发展最快的,对综合素质和团队配合度要求也最高。”骨子里喜欢挑战的张宏家感慨道。手术的成功,也奠定了张宏家在主动脉领域的地位,那时,成功完成此类手术的医生全国不超过10人,即便是到现在,全国能够完成这项手术的外科医生也不超过30人。
推动首部主动脉夹层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