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海南两名医生“国庆巡诊”:医生开车送患者回村 为患者自制“康复床”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0月8日消息(采访人员王洪旭)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很多人都在休息或度假,而海南省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主任陈剑飞和海南省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熊军则选择在国庆节巡诊,先后到陵水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和东方市3个市县走村入户,为8名残疾术后患者送医、复诊、调节支架和康复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康复训练、恢复正常行走和生活能力。
医生开车送患者回村 开启“国庆巡诊”
9月30日,陵水本号镇亚上村委会新丰村的卓亚玉,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手术后经过2个多月的治疗康复良好,想要在国庆节前回家。因患大骨节病、双腿成90度畸形,今年54岁的卓亚玉此前从未走出过村子,这是她和丈夫第一次来海口,来的时候还是医生给他们叫的救护车,才从陵水来到了海口,进行手术矫正治疗。
国庆|海南两名医生“国庆巡诊”:医生开车送患者回村 为患者自制“康复床”
文章插图
国庆|海南两名医生“国庆巡诊”:医生开车送患者回村 为患者自制“康复床”】海南省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主任陈剑飞(右一)为患者卓亚玉调节支架。采访人员王洪旭 摄
她的手术治疗,得益于国家“福康工程”项目,为其资助了医疗费、生活费等,让她可以不用为费用发愁,安心治疗。
为了送卓亚玉回村,并指导她及家人科学康复,陈剑飞主任决定将“国庆巡诊”提前一天,科室副主任熊军、护士邝小花一同前往。
9月30日上午9点,熊军开着自己的车,载着患者卓亚玉及其爱人陈家裕从海南省人民医院出发,由于卓亚玉的双脚都固定了矫形支架,行动不便,护士邝小花也随车护送。
住院63天,卓亚玉对回家充满了期待,在他们启程回家时,家中的堂弟和弟媳也开始煮饭,等他们归来。
国庆|海南两名医生“国庆巡诊”:医生开车送患者回村 为患者自制“康复床”
文章插图
海南省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主任陈剑飞(右一)和副主任熊军(中),自行开车将患者卓亚玉送回家,看到患者家里没有康复器材,他们现场商讨为患者制作一个“骨科康复床”。采访人员王洪旭 摄
中午12点半,车子经过弯弯曲曲的水泥村道,终于到达了卓亚玉家门前。亲戚上前,帮助医生和护士一起,将行动不便的卓亚玉抬进屋,在嘘寒问暖之后,他们更关心卓亚玉以后能否走路。
“可以!”熊军给了他们肯定的答案。这也是卓亚玉多年来期待的,她想等脚好了,在地里种些菜,走出村子去看看。
自制“骨科康复床” 指导患者康复训练
原本送患者回村,就可以返回海口了。但熊军发现,很多肢残患者手术出院回家后,不知道如何康复训练,有的患者回家就一直躺在床上;有的患者则过于急切,过度调节支架的角度;如果不及时纠正和指导,术后康复效果不佳,甚至带来远期损害。
9月中旬,熊军和科室护士到白沙黎族苗族自治县上门随诊一位14岁的术后患者小符,他从小患发育性双下肢发力、双膝关节挛缩等,手术后可在助行器的辅助下站立行走。“但他有点心切,把膝盖部位的矫形支架调得过快,导致膝关节过度伸展,出现行走困难。”熊军说,幸好他们及时上门随访,将角度调了回来,否则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卓亚玉家的房屋是当地政府危房改造建起的一层砖房,因病家庭经济拮据尚未装修。卧室里1.5米的木床有些老旧,没有支撑的杆或拉绳,卓亚玉能自行坐起或下床还是比较困难。家里放着的一个旧轮椅已经生锈了,而朴实的卓亚玉,拒绝了出院时医生送给她的新轮椅,她说家里的旧轮椅还能用,新的留给其他病人。
进屋后,熊军扫视了一圈,没有看到卓亚玉家里有合适的训练器材,但后续康复又必不可少。他找来卷尺测量木床的高度、宽度,决定到本号镇上为患者定制一个钢结构架子,将卓亚玉家的木床改造成“骨科康复床”,让她能进行康复锻炼、自行坐起或下床活动。
国庆|海南两名医生“国庆巡诊”:医生开车送患者回村 为患者自制“康复床”
文章插图
熊军为卓亚玉制作了一张简易的“骨科康复床”,让卓亚玉生活起居更方便。采访人员王洪旭 摄
测量完,熊军驱车来到镇上一家五金店,现场画了一张图纸,跟五金店老板一起用钢管制作了一张简易床,然后把床运回卓亚玉家安装,这些制作费用都是医生自己掏的。安装完后,熊军根据患者的身高和床的高度,用铁丝和绳子为卓亚玉做了一些挂件和拉绳,设置了最佳的发力点,方便她后续康复训练。
直到19时30分夜幕降临,这个“骨科康复床”终于制作好了。熊军和陈家裕一起将患者卓亚玉转移到“骨科康复床”上,指导她起来抓哪个绳、躺下抓哪个绳。看着床上挂满拉绳,卓亚玉会心地笑了,“感谢医生送回家,又给我制作‘康复床’,不然我们真不知道如何锻炼,太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