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理|从《黄帝内经》看秋季人体的生理病理特点】“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即“天人相应”学说,这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自然界是人生命的源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气象物候变化,必然对人体产生影响。人要正常地生活与生存就必须要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机体同外界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脏腑功能才能得以正常进行。
文章插图
秋季的主气是“燥”,在人体内,肺属燥金,其气应秋。秋高气爽,空气清新,有利于肺主气和呼吸;但到秋分以后燥气过盛,与风相合形成风燥之邪,必首先侵袭肺所主的皮毛和鼻窍。此时若肺的宣发功能正常,就能很快作出应答,将卫气宣发输布至皮肤、鼻窍,使皮肤润泽,毛发滋润,腠理致密,鼻窍通利,筑起一道铁壁铜墙,无论何种燥邪,都不能进入体内。这样,人便可以顺利地度过秋天。假如秋燥之气太盛,超过了人体的适应防御能力,或虽燥邪不盛,而肺本身的主气、宣发功能薄弱,无力适应秋季的气候变化,无力抵御外邪,则肺所主的皮毛、鼻窍和肺自身就首当其冲,受到燥邪的危害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文章插图
燥邪致病的特点是由燥邪的性质和肺的功能所决定的。燥邪为病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是自然界燥邪从鼻窍、皮毛而入,常从肺卫开始,但有温燥、凉燥之别。早秋有夏火之余气,故多见温燥;晚秋有近冬之寒,故可见凉燥。内燥多由汗下太过或精血内夺或年老液亏,以至于机体阴津枯涸所致,虽非外界燥邪直接引起,但素体阴虚者在深秋燥气主事之时,必然诱发和加重内燥。
燥邪为病的主要病理特点是:
燥易伤肺
肺喜清肃濡润,主呼吸而与大气相通,外合皮毛。所以外界燥邪极易伤肺的所主之地。燥邪外袭皮毛鼻窍,则出现皮肤干燥,毛悴色枯,鼻孔干涩,呼吸不利;伤肺则影响肺的肃降,气逆而咳,燥伤津液,而出现干咳少痰,或胶痰难咳,甚至痰中带血,喘息胸痛等症状。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为燥邪所伤,还会引起大肠失润,传导失职而出现大便干结。若属初秋之温燥伤肺,当兼有发热汗出,脉浮数之表热证;若属秋末之凉燥伤肺,尚兼见恶寒无汗,脉浮而不数之表寒证。
燥盛则干
《黄帝内经》谓“燥盛则干”,在自然界可出现田地干裂,禾苗枯槁,树叶焦黄。在人体,燥邪耗伤津液,也会出现一派干涸之象,如鼻干、喉干、咽干、口干、舌干、皮肤干燥皴裂,大便干燥艰涩等等。无论外燥、内燥,一旦发病,均可出现上述津枯液干之象。
文章插图
当然,内燥不限于肺,其他脏器的阴亏液竭,亦可形成内燥之症,如消渴就是胃肾液燥,《金匮要略》记述的妇人脏躁则多由心肺阴液干燥所致。
秋季除了燥邪为病外,在初秋七月,暑气余威尚盛,又兼雨水甚多,所以中医学将农历七月称为长夏。长夏主湿,脾主长夏。所以早秋七月以脾胃病居多。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水肿。湿与风合,形成风湿之邪,进犯与肺相邻的肩背经络,故可见肩背疼痛。而其他筋骨关节痛,则因长夏之湿与早秋之风相合,引发了今称之风湿性关节炎一类病证。
早秋七月的长夏,湿邪与秋之凉风形成风湿之邪。由于此时暑热未消,暑蒸湿动,天气闷热,湿热为患最多。常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等症,甚至发生湿热疫。这里所说的湿热疫,是指以湿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夏秋季节的急性流行性传染病,如痢疾、病毒性甲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等。长夏湿热环境又适合蚊虫大量繁殖,因此以蚊虫为主要媒介的流行性传染病如乙型脑炎、疟疾,也是秋季发生的主要疾病。所以《素问·金匮真言论》说:“秋善病风疟。”
从上述可见,秋季不但多见其主气“燥”所引起的各种病症,由于秋季气候变化复杂,还可见初秋长夏湿邪、湿热之邪为患所致的多种疾病,并为冬季常见的支气管炎等疾病种下了病根。
来源:人卫健康
- 婆媳关系的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昆德拉为什么说“只活一次就好像没有活过”?看完《开端》,我悟了
- 模式|《神海:盗贼合集》GS 8分:体验更好但要花钱升级
- 评分|《神秘海域:盗贼合集》M站媒体评分解禁 均分88分
- 《我的前半生》:全职太太的经济来源是什么?
- 血脂异常|《脑心同治 医者语录》 ——陈伯钧:预防心脑血管病要从青年开始
- 《遇见》丨家庭说:人生少做白日梦……
- 我的婚姻还是败给了婆婆
- 吴官正:人情薄如纸(经典好文)
- 《大众电影》封面上的美女,惊艳了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