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后,昼夜温差大,气温降得更快,天气也更加复杂多变,以致于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各种疾病的高发期——感冒、鼻炎、哮喘、肺炎等让人防不胜防,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更是频繁发生!
因此,秋季养生万万不能放松警惕!尤其要重视秋凉、秋燥、秋虚和秋乏这4个“秋季问题”,若是用了错误的调理方法,反而会损害健康。
文章插图
1
防秋凉:
“春捂秋冻”要适度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此时,阳气内敛而寒气上升,若寒凉之气入体,很容易伤及五脏,因此保暖防凉是秋季养生的第一步。
1“春捂秋冻”大有讲究
虽然民间常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说法,但“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一不小心就容易感冒,因此“春捂秋冻”要有一个度。
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当日照温度超过20℃时,可以到户外晒晒太阳、吹吹风、运动一下,适当进行秋冻,既能保证身体温度不会下降太快,又有助于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激发免疫系统活跃性。
文章插图
【注意】:有支气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以及身体虚弱的中老年人和儿童,对气温变化耐受性差,更容易导致感冒或疾病加重,因此不适宜进行秋冻。
2秋季防凉,捂好3个部位
秋季养生,要适当“秋冻”,也要做好“秋捂”!此时,人体有3个部位最易受风寒影响,引发咳嗽、腹泻、关节炎等疾病,得重点保暖:
文章插图
捂肚子
腹部一旦受凉容易出现肚子痛、腹泻等症状。脾胃虚弱的人群尤其要注意腹部的保暖,可以采取在肚脐热敷的方法,帮助驱寒助阳。
捂后背
肺俞穴、风门穴等重要穴位都在后背,若是后背受寒,人体阳气不足,则容易伤肺,导致咳嗽,甚至可能诱发肺心病、哮喘等疾病。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后背的保暖,早晚可以多穿一件背心,或者热敷背部等。
文章插图
捂双脚
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负担更大,也更易受寒气侵袭。尤其是踝关节等部位,缺少肌肉脂肪保护,一旦长期受寒,可能导致肌肉、韧带、筋膜的营养供给不良,甚至引起关节病变。
当关节因受凉而出现肿痛时,可以试试下面这款热敷包,帮助缓解不适症状:
四子热敷包
文章插图
【材料】:紫苏子60克、莱菔子60克、白芥子60克、吴茱萸60克。
【做法】:把全部药材放入一个纱布包中,加少许水打湿,上热锅蒸30分钟,然后热敷患处,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
【提示】:一天可以热敷1~2次,当药包没有药味时注意更换。如果出现皮肤过敏或破溃,需要停用。使用前应先咨询医师。
2
防秋燥:
温燥、凉燥要分清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损耗津液、伤害肺脏,使人出现皮肤干、口鼻咽干、干咳痰少等症状,甚至还可能导致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反复发作,因此秋季润燥很关键。
但要注意,不同的时间阶段,秋燥的表现不同;而润燥的食物,也并非人人都适合。若是没有对症调理,反而容易加重病情。
文章插图
1秋分以前:温燥为主
秋分以前,暑气未消、气温较高、雨水较少,容易引起咽干咽痛、咳嗽痰黄、舌尖红、舌苔薄黄、少津等温燥症状,可以用银花白茅饮帮助调理。
银花白茅饮
【配方】:金银花9克、白茅根30克,冲泡饮用即可。
【功效】:金银花清热解毒、疏风宣肺非常好,白茅根能凉血止血,适用于温燥以及尿蛋白较高的人群。
文章插图
2秋分以后:凉燥为主
秋分以后,气温骤降、雨水增多、湿气加重,容易引起头痛恶寒、鼻干咽干、咳嗽痰少色白、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少津液等凉燥症状,可以用苏叶茯苓饮帮助调理。
苏叶茯苓饮
【配方】:紫苏叶15克、土茯苓30克,煮水饮用。
【功效】:紫苏叶有疏风解表、化湿和胃的作用,土茯苓能利湿解毒,适用于凉燥及泡沫尿较重的肺热人群;如果没有泡沫尿,只是单纯凉燥,可以把土茯苓改为适量杏仁。
- 老爷子,你去这个养老院不行吗?
- 补血|曾经深信不疑的养生知识,竟然都是错的?
- 言多必失,闭嘴见修养
- 专家支招春节这样锻炼|健康养生| 养生
- 胸痛|冠心病号称“人类第一杀手” 要注意日常的保健养生
- 老人晚年,让儿女照顾?去养老院?保姆照顾?
- 知识|冬季养生保健知识
- 72岁大爷哭诉:存钱给自己养老,如今,凄惨难熬,后悔也晚了
- 杜桥|临渭区杜桥医养中心成为全国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机构
- 优秀人才|培养中医临床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