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治疗|党员代表走进发布厅|“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最怕患者找不到我

封面新闻见习采访人员 邵萌
9月2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中外采访人员见面会,五位医疗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代表走进新闻发布厅。
抗病毒治疗|党员代表走进发布厅|“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最怕患者找不到我
文章插图

“红丝带之家”办公室主任、护士长王克荣。图源:国新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办公室主任、护士长王克荣出席了见面会。1984年,王克荣从北京护士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传染病医院。1997年,她开始从事艾滋病护理工作。2001年,担任“红丝带之家”护士长,从事艾滋病患者关怀工作,此后与“艾”同行20余年。目前,她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艾滋病专家组成员、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服务总队副理事长、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艾滋病护理和个案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她的足迹遍及全国25个省和自治区,培训艾滋病基层护理人员万余人。
抗病毒治疗|党员代表走进发布厅|“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最怕患者找不到我】“其实和大家一样,第一次进病房也挺紧张的,帽子、口罩、隔离衣、手套,全副武装自己。”王克荣说,二十多年过去,她从当初那个紧张不安的小护士成长为国家艾滋病防治专家组成员,成了艾滋病患者口中的“王姐”。王克荣喜欢这个称呼,她觉得就像患者的家人一样。
王克荣说她的手机里有很多艾滋病患者的联系方式,从开始的几个到后来的几十个、上千个。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她是患者眼中时时在岗的“求救热线”。她说,“最怕的就是患者找不到我。”
从事艾滋病患者关怀20余年,王克荣见证了艾滋病群体境遇的变化。我国第一例艾滋病于1985年发现,经过30多年“抗击”,艾滋病已经可防可治。“以前患者感染以后,面临的就是死亡。现在好好吃药、坚持治疗、定期随访,就能活到正常人的平均寿命。以前很多患者没有药物治疗,现在国家有‘四免一关怀’政策,有些药还进了医保,病人的选择面和以前相比是非常大的。以前,很多艾滋病患者感染以后就封闭自己,现在很多人已经走出来了。”
作为一线医务工作者,王克荣用八个字形容自己对新冠疫情的感触: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她认为,在新发突发传染病时,怎样保障像艾滋病患者这样的慢性病治疗的延续,是非常重要的。“刚开始北京发现新冠疫情后,我们有关部门指导下开启了异地借药。春节时我们就得到一个消息,滞留外地的患者可在当地就近抗病毒治疗,领取国家免费的抗病毒治疗药品。截至去年年底,我们为4000多位艾滋病患者邮寄了药品,包括基层医疗机构,一些社区、社会组织都参与进来。我们当时还开设了互联网医疗,在疫情期间应用大数据为全国的艾滋病患者服务。”
谈及医患关系,王克荣分享了一件让她印象深刻的事,“早前做艾滋病服务的护士相对较少,当时新发的病人很多都有我的联系方式。有一天一个患者给我打电话说,护士长,今晚有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您一定要过来。我想,肯定是有病人需要帮忙,下班以后我就过去了。我到了他们说的地方,推门一刹那,十几个我帮助过的病人一起给我唱生日歌。当时那一幕特别感动,其实我都忘了自己生日了。”王克荣感慨,“这么多年,为患者做服务,患者也在帮助我,有很多患者成了我们的志愿者,成了我们的同伴教育员。”
对于立志从医的后辈,王克荣也表达了自己的期望,“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一名医护工作者,解决患者急难愁盼的问题,不仅让自己实现了个人价值,对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都有作用。我特别希望立志从医的青年人坚定信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