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肉眼可见的进步。|主旋律影片需要“正面刚”】肉眼可见的进步 。
从2009年《建国大业》的上映 , 到当下《1921》《革命者》的同台致敬 , 主旋律影片已经越过了12年的发展时光 。 在这一过程中 , 不仅重塑了“主旋律影片”的概念 , 还实现了类型和题材上的拓宽 , 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的主旋律影片打开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
而抛开内容创作的问题不看 , 《1921》和《革命者》对于同一段历史进行不同方向的解读 , 已经能够就此实现一定的解答 。 毕竟 , 对于接下来的重大历史节点来说 , 仅仅靠着聚焦“小人物”的创作内容 , 并不能完全实现时代需求 , 更具影响力的“大人物”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 此外 , 尽管像是《1921》上映前因明星出演伟人引发质疑 , 但这种“配不配”的争议从未断过 , 至少目前来看 , 观众还是能够从中看到年轻演员们带来的惊喜 。
1
—青年演员的可能性—
角色适配度 。
文章图片
出演名人伟人的演员 , 一直以来都是主旋律影片的争议点 , 但未曾停过的“配不配”争议更多的集中在影片上映之前 , 即大众质疑这些流量演员的已有印象是否适合那些富有特殊意义的历史人物 , 并没有过多地延伸到影片的映后评价 , 也不会上升到对影片的否定 。
文章图片
不仅如此 , 从2009年到2021年 , 在主旋律影片的发展过程中 , 除了“形似”的特型演员消失不见之外 , 还伴随着唐国强等一代专业伟人演员老去 。 对于需要与年轻观众走得更近、产生共情的主旋律影片来说 , 年轻演员成了必然选择 , 是内容质量和市场卖点的双重需求 。 在《1921》和《革命者》中 , 大众能够看到不少年轻演员的可能性 , 至少接下来的主旋律市场不会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 。
2
—创作的新角度—
更多新鲜感 。
文章图片
对于《1921》和《革命者》来说 , 影片内容都“重现”了100年前的特定历史事件 , 这两部内容大背景相同的主旋律影片选择在同一档期进行上映 , 在之前的国内电影市场大环境中是极为罕见的 。
而《1921》和《革命者》敢于同台对擂的最大原因在于 , 这两部主旋律影片通过不同的创作视角、采用不同的创作方式“呈现”了这段建党历史 。 借此 , 《1921》和《革命者》区别于之前的大部分主旋律影片 , 能够分别给到观众不同的新鲜感 。
从《1921》来看 , 一方面影片选取了李达、王会悟夫妇作为一条主要故事线 , 展现了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生活细节 , 这是此前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中鲜见的角度和内容;另一方面影片选取了一个国际化的横切面 , 添加了当时“共产国际”和国内外反动势力等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态度 , 通过更大的格局来“还原”历史现实 。
至于《革命者》 , 则是聚焦在李大钊这一人物身上 , 不同于以往的人物传记 , 影片采用了交叉平行的非线性叙事方式 , 在李大钊即将被绞刑的38小时倒计时里 , 通过张学良、庆子等不同视角回忆了守常先生的这段革命历程 。
文章图片
实际上 , 对比“建国三部曲”更多的是一脉相承 , 基本上是以“大明星、大场面”为主要特点 , 呈现历史的方式还是注重纪实 , 同样以“大事件、大人物”为主题的《1921》和《革命者》已经能够看到实打实的“创新”进步 , 这种与时俱进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 , 在目前《1921》的映后短评中 , “叙事节奏有些散”、“支线有点多”等批评较为常见 , 影片需要承认这些问题的存在 。 毕竟 , 抛开顺序叙事党的革命历程 , 需要面面俱到一系列重点 , 有着不小的创作难度不谈 , 《1921》经历了删减修改 , 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
不过 , 《1921》的创作内容出现了这些问题 , 不应该是大众对影片的国际化视角进行否定的“底气” , 影片关于“国际化创作视角”的思考方向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 只是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成果差强人意而已 。 而对于《革命者》非线性叙事的质疑 , 也是如此 。
3
—主旋律的更多任务—
稿源:(娱乐天地)
【】网址:/a/2021/0925/092511Y9462021.html
标题:肉眼可见的进步。|主旋律影片需要“正面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