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余明|从单孔胸腔镜转战多孔“达芬奇”,胸外科医生选择背后:多技傍身,患者才能获益更多

朱余明|从单孔胸腔镜转战多孔“达芬奇”,胸外科医生选择背后:多技傍身,患者才能获益更多
文章插图

外科医生手中越来越灵巧的“柳叶刀”正让更多患者受益。日前,上海市肺科医院传来消息,该院开展第四代“达芬奇Xi”手术10个月,手术总量已达500例。
更令人振奋的是,肺科医院已基本普及单操作孔达芬奇机器人胸外科手术,较之传统要开四至五孔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伤害更小,已成为目前国内达芬奇机器人胸部手术中,患者切口数最少的术式。
从最初的开放手术、单孔胸腔镜手术再到如今的机器人手术,操作器械的更新迭代,给外科治疗创造了更多可能,给外科医生带来了更多机遇与挑战,也给了患者更多选择与希望。
突破人手操作的局限
50多岁的上海阿姨刘女士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自己左肺上叶有磨玻璃结节,这可把她吓坏了,急忙找到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主任朱余明教授。经诊断,其结节位置偏深,且密度已达-300,达到微浸润标准,需行肺段切除术。
“病灶位置棘手,常规微创手术有难度并有结节残留风险。”话虽如此,朱余明仍将两个选择摆在刘阿姨面前,单孔胸腔镜手术或是最新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前者需打1个3厘米的操作孔,后者则需打2个8毫米的操作孔和观察孔。
经过一番判断与比较,刘阿姨认定了,请“机器人”来辅助手术。
手术时,朱余明坐在3米开外的操作台上,只需用操作杆和脚踏板来控制“机械手臂”,如同“开车”一样。在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可放大15倍的立体三维高清视野下,病灶周围的各种组织纤毫毕现,540度可旋转的操作臂定位精准,切割干净利落。
一个半小时,刘阿姨的病灶便切除完毕,手术十分顺利。
朱余明|从单孔胸腔镜转战多孔“达芬奇”,胸外科医生选择背后:多技傍身,患者才能获益更多
文章插图

更纤细灵活的机械臂,更清晰立体的视野,对于外科医生而言,达芬奇机器人的优势不仅于此。
作为肺科医院首批开展达芬奇手术的医生,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赵德平感触极深,“外科医生总有无法克服的生理缺陷,比如手会抖,无法360度旋转,机器人却可以突破人手操作的局限。”
达芬奇机器人还有一特点,腔隙空间越小,其优势愈加显著。对于复杂疑难肺部及纵隔、气管肿瘤、胸腺瘤患者,机器人手术很适合。
以胸腺瘤为例,在以往,医生较多通过传统的开胸手术将胸腺瘤完整切除。“胸腺腔不过两个拳头大小,其周边大血管、神经极多。传统开放手术需先将胸骨劈开,至少20厘米长的刀口,再通过拉钩、二氧化碳充气等辅助手段,为医生做手术提供条件。”赵德平说,可如此一来,患者创伤大不说,手术时间也大大延长,以往2个半小时的开放手术,用达芬奇机器人1个半小时即可解决“战斗”,对医患双方而言都是双赢。
切口多少并非评估患者获益的唯一考量
从肺部肿瘤肺叶切除、袖式肺叶切除,到剑突下胸腺瘤手术、气管隆突成型、纵隔恶性肿瘤及全胸腺切除术……面对原先复杂的难题,在机器人的辅助下,外科医生如同伸出了“五膀六臂”。目前,肺科医院胸外科团队月均行近50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患者对其十分认可。
不过,在最初开展时,全然不是如今这番景象。事实上,刘阿姨找到朱余明之初,正是冲着肺科医院鼎鼎有名的“单孔胸腔镜”而来。
“我们医院的单孔胸腔镜手术在业界闻名,可以解决许多高难度复杂手术,你让医生去做要打四到五个孔的机器人手术,别说病人接受不了,我们医生也很难开口。”朱余明坦率地说,对于部分医生的想法,他十分理解,但他也深知,在外科领域,切口多少并非评估患者获益的唯一考量,“可否精准切除病灶,面对术中出血能否迅速缝合止血,这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综合考量,哪种手术对患者更有利就该用哪种,外科医生多技傍身,患者才能获益更多”。
朱余明|从单孔胸腔镜转战多孔“达芬奇”,胸外科医生选择背后:多技傍身,患者才能获益更多
文章插图

当然借助达芬奇机器人的优势,也不能丢了原有单孔胸腔镜手术的技术特点,这两者间也要取一个平衡。
在行达芬奇手术时,胸外科团队不断创新,基于医院多年单孔胸腔镜手术技术的优势,很快将四至五个切口,降至一至两个。目前,肺科医院2/3以上的达芬奇手术病例切口均为单操作孔。
朱余明还有一个期望,借助互联网,让达芬奇机器人为异地同时线上手术提供可能,“国内虽然还未开展此项技术,但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不断摸索,不断进步,规范胸部复杂机器人手术技术的相关规范,以此借助更多信息化手段,让更多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