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不要抢救?”
凌晨三点,睡梦中的陈培军(化名)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吵醒,接起电话后,传出母亲焦急的声音,母亲说,现在父亲已经陷入了昏迷,医生问要不要抢救,她拿不定主意,所以就打来了电话。
“放弃吧……”沉默了一阵,陈培军长叹一口气,强忍着眼泪,说出了自己从医多年作出的最艰难的一个决定。
文章插图
一、救了无数患者,却救不了自己的父亲陈培军1995年大学毕业,父亲含辛茹苦将他培养成了一位医生,常常对他说,医德比医术更重要。成为一名医生后,他一直坚持着救死扶伤的信念,倾力救助每一位患者,但是他从未想象过自己的父亲也会成为躺在病床上瘦骨嶙峋、苟延残喘的病人。
2011年,父亲因为腹胀查出了腹膜恶性间皮瘤,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癌症,一百万个人当中仅有1-2人发病,起病隐匿,出现症状多是晚期,没有特效治疗手段,大多数患者在确诊一年内即死亡。不幸的是,父亲确诊时也已是晚期,并发生了全身转移。
病情十分棘手,陈培军明白,父亲已经彻底失去了手术的机会。医院的同事热心地给出了多种治疗方案,包括化疗、放疗、热疗……但是陈培军始终无法决定治疗方案,以往都是他给病人制定治疗方法,现在他终于明白了患者家属束手无策的痛苦。
文章插图
二、背负骂名,要让父亲安安静静地走尽管病情糟糕,但是陈培军还是想用尽一切办法让父亲活下去。经过安排,父亲住进了陈培军工作的医院,主治医生是他最好的朋友,三个儿女轮流在病房照顾,送饭、洗衣、守夜……本以为父亲会和他一样,面对癌症,绝不服输。但是医院里太多像父亲一样的病人了,有的人躺在病床上,浑身插满管子,看上去悄无声息;有的人痛苦哀嚎,枯瘦如柴……在中国,每年有超过750万的疾病终末期患者。
毫无生机的病房,越发消磨父亲的意志,父亲偷偷告诉主治医生:“我实在不愿意像他们这样活着。”医生作为陈培军的好友,自然将真实的想法告诉了他。他这才意识到,从医多年,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误区,视癌症如仇敌,和癌症殊死搏斗,罔顾患者的生存质量,最后只会两败俱伤。
有些医生长期行医,最后眼里只能看到疾病,看不到患者。想通了之后,陈培军找到父亲对他说“爸爸你放心,活着的时候你要坚强,但走的时候,我绝对不会让你那么痛苦”
父亲开始准备自己的后事,而陈培军也开始办出院手续,他要把父亲送回自己的家乡,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回到家乡后,很多人都知道了陈培军的决定。当着他的面,村子里的人并不会直接指责他不孝,只是隐隐透露说:“不管治不治得了,总是要试试啊,他总归是父亲。”
陈培军明白,自己做出这个决定,必然会面对来自亲朋好友各方面的舆论的压力。在中国太多人认为,父母有病,子女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治疗。他们很少考虑为绝症患者在面对手术、放疗、化疗的痛苦,以及直面死亡的恐惧,哪怕最后折腾得人财两空,也会当成是孝的体现,是正途,最后的积极的治疗即使是无用功,也是一种使命。
无论是家属还是患者本身,其实都顶着巨大的“不治疗”的压力,如果承受不住,再将患者送回医院,那么就会是新一轮“折磨”的开始,好在父亲很淡定,回到老家后,自己照常吃喝,和没事人一样,陈培军待了几天就离开了老家,回到医院上班。
文章插图
三、活得是质量,死得也要有尊严回到老家后,父亲不再吃药,也不再打针,只进行镇痛治疗,母亲变着花样给他做好吃的,他也吃得很开心,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父亲没事就种种花,和亲朋好友聊天,还和一位冷战多年的好友和解了。
如果是在医院里,父亲一定没有机会和亲属告别,也会因为各种治疗,生活质量出现巨大的下降。在老家,呆在熟悉的环境,与家人朋友作伴,他不必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临床至少有30%左右的病症患者是死于严重的心理休克和极度的恐惧、悲观、绝望等恶劣情感,而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可以更好地激活机体的免疫力,抑制肿瘤的生长。从查出病情,到去世,父亲坚持了300多天,将近一年。
直到一天晚上,父亲陷入了昏迷,这是最后的时刻。救还是不救?陈培军早就叮嘱母亲,万一父亲出现昏迷或者呼吸心跳停止,不要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如果可能,就适当做镇静催眠让父亲安详地离开人世。
- 老婆得了癌症,我该如何应对?
- 张女士|警惕无痛血尿 别让癌症找上门
- 水果|水果中的“全科医生”,家里要常买!每天1个,远离癌症、痴呆,6大好处找上来
- 抗癌|硒是提高免疫力、抵抗癌症必需的元素!这5种食物要多吃点
- tod|癌症治疗再添“利刃”!广东首个BNCT治疗中心将落户东莞
- 癌痛|癌症来临时,身体会“喊痛”!身上若出现5种痛,千万别大意了
- 增生性|嘴里出现3个变化,当心癌症盯上你!刷牙时花几秒看看,能救命
- 高危人群|预防癌症做好早筛,这6种常见癌症应该怎么做
- 防癌|孙燕院士:研究癌症60年,我总结出5张“防癌处方”,送给你
- 抗癌|癌细胞“最怕”的几种零食 闲着没事吃一点 远离癌症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