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衣晓峰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会在体检报告中发现自己得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此许多人发问,什么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种斑块是怎么来的?哪个年龄段的人群最容易发病?斑块严重时会有什么样后果?日常生活应如何防范?对这些让人困惑和担忧的问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田野教授给出了科普解读和合理化建议。
文章插图
田野教授
颈动脉血管斑块,危害几何?对动脉粥样硬化最直观的认识,就像是动脉内的管壁上沉积了蜡块一样的脂类物质,其病理外观呈黄色粥样状,因此叫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为血管中的“垃圾”,这样的斑块容易堵在颈总动脉分叉处等部位,造成大脑缺血缺氧等急症。如果颈动脉断流的“河道”不能及时清淤,极可能酿成脑组织不可逆转的损伤,人体就会出现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症状,且致死和致残的几率极大。在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诱发的,脑梗死年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全国最高。
一项权威的慢病前瞻性研究分析显示,我国约有1/3成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必须引起警觉。田野教授解释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颈动脉病变的表现,成因比较复杂多样,年龄大于60岁、有长期吸烟史,且罹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均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杀手”。从年龄分布看,颈动脉斑块随岁数增长而“水涨船高”。在30-39岁的年龄段,仅6%有斑块;40-49岁的年龄段,21%有斑块;50-59岁的年龄段,41%有斑块;而在70-89岁的人群中,63%以上有颈动脉斑块。大量流调数据表明,约2/3的脑梗与颈部动脉狭窄脱不了干系。
血液短时间“断供”会咋样?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发展的过程,因此颈动脉斑块的进程也逐步递进,分成脂纹期、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形成期及继发性病变期(包括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及动脉瘤形成)等4期。田教授介绍,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一般分为可调控和不可调控等两种因素。后者如年龄、性别和遗传等因素,无法人为改变;前者包括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吸烟、代谢综合征、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等9种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的生成关系密切,其中以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四高”危害最烈,至少将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提升至少30%。
田野医生的经验是,如果颈动脉斑块较小,狭窄率小于50%,临床症状往往不明显;若狭窄严重,患者脑供血不足的情况就会显现。最重要的是,斑块的危害取决于其“稳固”的状态。当斑块不稳定或破裂时,由此产生的血栓就会像酥松的墙皮一样脱落下来,随血流堵塞脑部。《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显示,50-75%的脑梗与颈部动脉狭窄脱不了干系。2021年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的存在是卒中和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概率分别为142%与95%。假如血液“断供”8分钟,就将使大脑严重受损,带来失明、失语、半身不遂等可怕后果,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脑梗”、“脑中风”,如果时间再长一些,甚至会致脑死亡。
文章插图
一旦确诊,必须早期积极干预目前,作为筛查脑血管病的简单便捷手段之一,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在我国已经普及到县乡基层医院,常常被安排在体检套餐中。田野教授告诫说,当彩超报告一旦提示有颈动脉斑块时,患者就必须重视起来,及时寻医问药,并学会干预和管控。
首先要定期检测。田教授建议,斑块的一些高危特征可以帮助预测病人同侧脑卒中的风险,能及时发现斑块是否处于“正在进行时”,并有助于评估斑块稳定性。中年以上男性,特别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及绝经后的女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等特殊人群,每年最好查一次颈动脉超声,必要时配合头CT检查,以确定有无狭窄及斑块。
二是积极干预危险因素。田野教授建议,颈动脉斑块合并高血压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小于140/90毫米汞柱,倘若可以耐受,宜尽可能控制在小于130/80毫米汞柱;糖尿病病人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对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可适量补充叶酸。
- 铜绿假单胞菌|年底大扫除,家里若堆积3种东西,或藏着“致癌物”,趁早扔
- 手术治疗|专家为你答疑解惑:防治颈动脉狭窄?
- 附属|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 颈动脉斑块|血管里的“斑块”可缩小甚至消失!《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总结新策略
- 颈动脉|千万小心颈动脉狭窄,它会偷偷让你变傻!
- 胆固醇|颈动脉斑块,会自己慢慢缩小?做好3点就能实现
- 腊肠|秋天高温孩子便秘脂肪堆积,多吃清爽菜,润肠通便,燃脂肪变苗条
- 牙龈|牙周炎的罪魁祸首,居然是牙菌斑?6个迹象提示牙菌斑堆积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助力医院卒中中心建设|周精选 | 静脉输液港
- 栓塞|15分钟“打通”栓塞颈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