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的导演生涯和创作理念,都起源于这部纪录片( 二 )
那时 , 是枝裕和28岁 , 正在制作一部关于福利政策的电视纪录片 。
1991年初 , 这部纪录片已经进入了最终编辑阶段 。
设想中 , 它本应该是一部表现二元对立的作品 。
被社会抛弃的“弱者”和政府机关的“恶人”互相冲突 , 这也是人们想象中的内容 。
但是 , 媒体披露出的山内的人生 , 与是枝裕和想象中 , 让水俣病患者深陷痛苦的、冷酷又不人道的官员形象完全不符 。
文章图片
这让是枝裕和深受震动 。 于是 , 他决定自己必须以全新的选材和视角去制作这部纪录片 。
但在当时 , 做出这个决定可谓是逆潮流而行 。
由于电视节目排期紧张 , 各方面要求繁多 , 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 因此 , 从业者们公认的准则是:拍公众希望出现的画面 , 而非复杂的现实 。
与其推翻已有的构想 , 为了自己的“发现”去冒险 , 不如按照最初的既定方案快点拍完“交货” , 来得稳妥、安全 。
但年轻的是枝裕和背着公司 , 将镜头聚焦于山内丰德这一人物 , 并将纪录片悄悄地投给了氛围较为自由的富士电视台“NONFIX”节目组 。
文章图片
是枝裕和电影《下一站 , 天国》剧照
多年后 , 在山形国际电影节的采访中 , 是枝裕和回忆道:
“抗争’听起来很酷 , 事实上是我逃跑了 。 我一边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公司的节目制作 , 一边快速地朝着自己制作影片的方向发展 , 如果说这么做有点卑鄙的话 , 也确实有点卑鄙 。 ”
托尔金曾在《魔戒》里写道:
“当一个人被监禁 , 他试图逃离并回家 , 这样的行为为什么要被鄙视呢?……用逃避来描述这种情况是选错了词 。 ”
虽然都是“逃跑” , 越狱和当逃兵是截然不同的 。
是枝裕和此举就是一种精神领域的“越狱” 。
而“越狱”的成果 , 不仅仅是一部轰动日本的纪录片 。
是枝裕和回忆道:“通过对山内故事的取材 , 我发现了事物的本质 , 进而 , 他的经历带给我深度的自我变革 。 ”
拍摄这部纪录片的过程 , 带给了是枝裕和两个重要的发现 。
第一个发现 , 是与拍摄对象的共鸣感 。
是枝裕和回忆 , 这部纪录片的创作中 , 他与被拍摄对象产生了深刻的共情 。 这对于创作者来说是必然的 , 也是对是枝裕和此后电影生涯的启示 。
“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 , 与取材对象结合在一起 , 才能使得作品拥有力量 。 ”
而第二个发现 , 来自山内生前发表的关于社会福利的论文 。
山内领先于时代地提出:日本当时的福利机构存在广泛的“重人格精神、轻职业技能”的现象 , 导致一线社工的选拔标准不清晰 , 社工非常不专业 。
不专业的社工往往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加给求助对象 , 结果反而会阻碍他们寻求帮助、获得自立 。
文章图片
是枝裕和认为 , 这个问题也广泛存在于媒体行业中 。
媒体急于立在不败之地 , 以抽象的概念把自己的价值观不断强加给观众 , 阻碍了观众自身的思考 。
是枝裕和认为 ,
电视节目和电影比起“自我表达” , 更多的应该是与观众“交流” 。
作品并非是由导演创造出来 , 而是本身就已“蕴含在世界之中” 。
导演应该避免强行推销自己的观点 , 而是把解读的权利交给观众 。
是枝裕和在后记中承认 , 在完成《云没有回答》这本书的时候 , 他带着年轻人的焦躁和愤怒之情 。
但是 , 《云没有回答》呈现出的是惊人的温柔 。
是枝裕和总是带着天真的疑问的笔调 , 让这本书更加催人泪下 。
书中没有给予观众和读者答案 , 而是把一个个问题留给观众、读者 。
在是枝裕和看来 , 归根结底 , 电视是属于普通人的 。
文章图片
是枝裕和电影《步履不停》剧照 , 讲述一个日本普通家庭的故事
从事电视纪录片的经历 , 让是枝裕和的电影具备了格外真实的肌理 , 与贴近平凡人日常生活的温度 。
在一次访谈中 , 是枝裕和提到 , 他不喜欢主角克服弱点、拯救世界的情节 。
他更想描绘的 , 是没有英雄 , 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 。
是枝裕和在《云没有回答》后记中提到:
- 16岁的李嫣最新露面:和同学对着镜头梳妆打扮
- 王室“帝后同框”感情和睦,冰释前嫌炫耀婚戒,霸主笑得合不拢嘴
- 章子怡和汪峰携女儿游玩照曝光,章子怡又美又飒,汪峰捡到宝了
- 王菲16岁女儿李嫣和闺蜜合照,露脐装早熟秀小蛮腰,和继母关系好
- 李亚鹏官宣结婚生子,老来得子一偿宿愿,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呀
- 张梓琳罕见公开二女儿长相 侧颜精致和姐姐长得超像
- 面对信的质疑,周深高情商回应,他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有原因的
- 吴尊全家定居国内,2个关键原因很重要,赚钱真的只是其次
- 21年前的这部剧,才是真正的美女如云,李若彤宁静都不是最美的!
- 郭碧婷怀二胎实锤?和家人逛街小腹突出明显,与向佐街头甜蜜接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