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十四五”将建64家互联网医院 5个新城落地8家市级医院

新城|“十四五”将建64家互联网医院 5个新城落地8家市级医院
文章插图
新城|“十四五”将建64家互联网医院 5个新城落地8家市级医院】申城迎来《上海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医疗健康将呈现哪些新图景?老百姓又将有哪些便捷、实惠就医体验与服务?昨天召开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就大众关心的五个新城医疗资源配置、医疗数字化转型等话题作出一一解读。
市民看病“一部手机走医院”
今年以来,市卫健委聚焦“就医难、排队时间长、缺少人性化”等痛点堵点,推出“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七大应用场景建设。“数字化转型,正在提升市民的就医体验,不仅就医时间缩短,也让服务更加人性化。”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介绍,通过“精准预约”场景,目前“挂号难”得到有效缓解,试点单位平均候诊等待在30分钟以内;通过“智能预问诊”场景,已有3.5万次患者利用候诊间隙提前录入主诉,方便医生第一时间掌握病情;通过“互联互通互认”,市、区、社区医院接入率达100%,让患者体验到“检查不重复、省钱又省心”;通过“智慧院前急救”,实现“上车即入院”目标,利用5G技术在急救车上就能将心率、血压等病人的状况及时传输到医院。
不仅如此,上海市民看病越来越方便——告别实体医保卡和纸质病历本,只需一部手机就能走进医院。邬惊雷说,“脱卡扫码”支付,实现了“支付零排队”;今年6月底,电子病历卡和电子出院小结方案在部分医院试点,市民可以“脱册就医”。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医保电子凭证交易达742.75万人次、金额8.24亿元,信用就医交易总笔数为12.63万人次、交易总额为1053.26万元。
邬惊雷透露,今年年内,力争实现七大应用场景全市全覆盖,与此同时,市卫健委大力推动互联网诊疗与智慧健康服务,已批准设立64家互联网医院,为患者在线提供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服务,并不断深化“互联网+社区”服务。
五个新城将建8家市级医院
加强五个新城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是“十四五”卫生健康资源规划配置的重点。今年3月,市卫健委印发《关于加强新城医疗卫生资源规划配置的方案》。“十四五”期间,将着力推进“一下沉、三提升”工作。
“一下沉”就是推进市级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重点推进8个市级医院建设项目:
■在嘉定新城,市中医医院迁建项目明年竣工,瑞金医院北部院区二期扩建工程年内开工;
■在奉贤新城,国妇婴奉贤院区项目今年年底竣工,新华医院奉贤院区年内开工,儿科医院奉贤院区正在积极推进中;
■在松江新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二期扩建工程今年年内开工;
■在南汇新城,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二期扩建工程年内开工;
■在青浦新城,中山医院青浦新城院区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三提升”即在五个新城进一步提升区域性医疗中心标准化建设,为居民打造“家门口的好医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218个常用药平均降价53%
“上海将持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降低群众就医负担。”市医保局局长夏科家介绍说,上海已先后组织5批国家药品集采,218个品种平均降幅53%,把群众常用药品价格降下来;建立“医保医企面对面”常态化服务机制,加快新项目价格审核,支持尽快进入临床。不仅如此,还在持续加强疫苗接种、核酸检测、患者救治等费用保障,目前已拨付疫苗采购费31亿元,职工医保最高支付限额也从去年55万元提高至今年57万元。
为推动医保服务高效便民,上海率先上线医疗费报销“一件事”,全市定点医疗机构医保“脱卡”支付全覆盖,1100余家定点药店实现手机“刷码”购药。门诊异地直接结算试点覆盖长三角全部41个城市和9000余家医疗机构,率先实现青嘉吴示范区内异地门诊住院免备案、医疗机构医保“脱卡”支付。夏科家说,下一步将继续推进长期居住、工作、退休等参保群众异地就医免备案,为上海群众异地养老、长三角群众异地就医提供更多便利。
年内建30家社区康复中心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社区康复的需求越来越高,邬惊雷介绍,为全面提升社区康复服务能力,更好满足居民“家门口”多种形式康复服务的需求,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市财政局制定了《本市社区康复中心建设指导标准》。
其中,今年年内建设30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已被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以此为起步将打造一批以康复为特色的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力争“十四五”期间基本实现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康复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目前,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中的一家(黄浦打浦桥社区)已完成建设,并面向居民开放;12家已完成硬件建设,待设备招标采购后,预计7月底可面向居民开放。